有人说:“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但败的一塌糊涂,为什么?

所谓的大清无昏君,无奸臣,是与之前的明代相比较而言的。以明清两代皇帝的个人素质而言,清代的皇帝实力碾压明代是毫无问题的。这一点,恐怕很难否认。以开国之君而言,他们当然都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明代的所谓二祖,朱元璋和朱棣,以及清代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他们都是优秀的人才,杰出的政治家,这一点是毫无问题的。谈到败亡,自然要从后期的国势走衰说起。

明代的衰亡,有说从万历开始,有说从嘉靖的。但明朝的皇帝,除了二祖之外,很少有杰出的,或荒唐,或颓废,或懦弱。大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且不说明英宗被俘于瓦剌,明武宗的荒唐,就以明世宗嘉靖而论。现在的许多电视剧中把他说的无比厉害,但《明史》对他唯一肯定的地方是“威柄在御”,也就是说,他执政的时候,大权没有旁落。但他一生引以为豪的议大礼等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就很难说了。而他因为炼丹求道的荒唐,差点被宫女们勒死的事,却是书之正史的。嘉靖之后,无论是懦弱的隆庆还是颓废的万历,以及软弱的天启,都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就算是被后世称道为勤政的亡国之君崇祯,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个才智中等的平庸之主。

清代的衰落从嘉道开始,嘉庆时期,算是过渡,就不说了。道光开始,外敌进入。咸丰之后,被打落马下,进入屈辱的亡国之路。但是,道光之后的清代诸帝,咸丰光绪等等,都不是荒唐之人,他们都有励精图治的决心和做法,与明代相比,他们起码不比崇祯皇帝差。但大清朝最终还是败了,亡了。

如果从臣的角度上来看。与明朝相比,大清朝确实没有明显的奸臣。而揆诸明朝诸代,奸臣可谓无代无之。从明英宗前期的王振,到后来害死于谦的石亨,曹吉祥,到武宗时期陪着皇帝荒唐的一众人物,称为奸臣,是毫不为过的。到嘉靖时期,就更多了。严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到万历一朝,那些窜掇皇帝清算张居正的,大约没几个好人。到天启时代,奸臣的疯狂,可以说是达到顶点。魏忠贤以一个太监的身份,身腹遍布朝野。朝廷的权力全部把持在他的干儿干孙手上,不能不说是宋明之后,皇权极大巩固之后的一个独特现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早就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无贤臣,此后汉所以倾废也。”大明王朝君昏庸而臣奸诈,不亡国,真是没有道理了。

大清王朝取代明朝之后。充分吸收了明代亡国的教训。对清代的政治进行了有效的改善,使得清代的政治大体上摆脱了明代时期君王昏庸,奸臣当道的政治局面。但大清朝最后还是败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不是明君贤臣这一方面所能概括的了。简而言之,清代的灭亡,是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落后所决定的。这种情况下,就不是在一个王室小家族之内选一个所谓名君所能解决的了。

这些年来,网上民间论史的圈子里,明粉和清粉的争斗非常激烈。拥明者觉得,大明王朝的一切都好。近代的亡国,完全是满 人愚昧统治的结果。而拥清者则觉得,大清王朝贡献巨大。远超明代。而中国灭亡的因子,在明代就已埋下,所以,大清王朝不必为近代的亡国负责任。

这种极端对立的情绪化论史的方式显然不是客观辩证的论史法态度,自然也就得不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比如清粉常常诟病明代的党争误国。认为晚明东林党们与阉党的斗争是为了争权夺利。还有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魏忠贤是忠臣,而东林党们不听皇帝招呼,其实是奸臣。这种颠倒黑白的论史方式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他们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是,在民间, 这种争斗是被直接称为忠奸之争的。魏忠贤们是奸臣,而杨琏、左光斗们是忠臣,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东林党的主张或许不符合皇帝的利益,这是他们能够被奸臣打击的原因。但一定符合国家政治利益。其中包含着儒家思想中一直就有民主政治因素。既政治不是为皇帝个人的利益服务的,而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晚明的党争其实孕育着某些现代民主政治的因子。

清朝取代明朝之后。除了民族关系上的一些调整之外。清代全盘接受了明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进入清朝之后,政治没有沿着晚明的民主政治的盟芽向前发展,而是把民主的因素全部打断了。因此,清代的专制,与明代相比,不是松驰了,而是加强了。这就是到了晚明时期,慈禧太后以一个女流之辈,孤儿寡母依然能够牢牢掌握政权的原因。

总之,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上是高度一致的。由于这种文明高度发展,在文化的内部已经无法打破。必须借由外力才能打破。这就是清朝一败涂地的原因。假如明代不亡。一直延续到清代。最后的结局也是一样的。这与谁当皇帝,是不是有奸臣,关系不大。是政治文化因素决定的。

我们还可以从国家领导人的选拔制度上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现代我们选择领导人,是从全国十几亿人中,选出一个最优秀的。这在中国文化中叫“选贤与能”。因此,选出来的人必定是最优秀的。但在君主世袭制度之下,最高领导人的选择只能在几人或十几人,顶多几百人的小圈子里产生。因此,选出来的人是否是贤与能,就只有天知道了。

总之,晚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此变局,中华文化中保守的因素被外来文化所打破。正是有了清朝的一败涂地,才有了中华文化的凤凰涅般,向死而生。正是有了这一败,中华文明才开创了新局面,走向新征程。

中华文化在上一个千年变局中,走向重生。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新的百年大变局,在这个变局中,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必将重新走向人类文明的巅峰。

有人说:“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但败的一塌糊涂,为什么?

这是中国史学界最大的谬论。说这话的人,真应该让他们穿越回大清,流放宁古塔去体验生活,永世不得返回中原。

关于这个论点,我真的很多次都想爆粗口,真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动动脑子思考。

为什么清朝统治下的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丧失权力,羞辱国家,割地赔款?为什么清朝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落后于世界近一个世纪?为什么到了最后旗人也承认,清政府应该灭亡?

在《饥饿的繁荣时代》一书中,有关清朝贫困,人民贫困,精神匮乏和专制政治的历史事实已经足够详尽。我们仅在这里简要分析此提议的原因:

1.清朝以后,它没有经历过“当朝黑前朝”的历史“处理”。

纵观历史,凡是朝代更替,必有一段黑历史,比如周武王黑商纣,刘项黑秦始皇,李世民黑隋炀帝,大清黑大明……纵然这些亡国之君有千般不是,上台之初总不至于如此不堪吧。

新朝的统治者总是在重复地做一件事,那就是必须把前朝的统治者抹黑,越黑越好,只有更黑,没有最黑。今人和后人不需要知道他们的功德政绩,只需要记住他们的丑陋罪恶就行了。

以往的朝代都是内部的更替,都是中国人推翻了前朝,建立了新的朝代。然而,大清亡国前的几十年,却有一段其他朝代从未经历过的特殊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矛盾,而且当时的第一敌人更应该是帝国主义列强。

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华民国短短三十多年,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争时期,还没来得及黑大清,自己已经先垮台了(或者说没必要再黑了,大清要亡已经是必然趋势),即使中华民国不黑大清,在列强的侵略之下,大清一样会亡。

2.整理清朝历史手稿的,大多数人是清朝的遗老遗少。

毫无疑问,每朝每代,官方认可的史书都是后世统治者编撰的。

就清朝历史来说,民国官方认可的正史未定本《清史稿》,单纯由前朝遗老整理修撰而没有民国官员拿捏把控政治的大方向,且遗老对史料不加分辨,导致有意无意的曲笔存在。

今人读到的《清史稿》,是旗人赵尔巽1927年修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没有像以往的朝代那样通过修史来黑大清。中华民国没顾得上抹黑前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没必要抹黑一个前朝的前朝了。

赵尔巽,是同治年间进士,一直反对共和,在全国都已经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帜时,他才被迫在东北三省降下大清的青龙旗。

辛亥革命之后,他潜心编史,宣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又恬不知耻地自诩为三国时的关羽“降汉不降曹”。

赵尔巽对满清王朝一直心怀眷恋,极尽褒扬之辞。

3.宣传影视剧,严重美化了清帝。

《读者》杂志很多年前,评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时,有人曾经戏谑地讲,造成了三百多年以后大清宫廷“辫子戏”的泛滥。

无数的影视剧,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为了追求收视率,一度歪曲历史,把大清的皇帝拍成了锐意进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形象。

影视组找到一群老戏骨加俊男小鲜肉,把大清历代皇帝演得温文尔雅、朝气蓬勃、平易近人,一个个“鸟生鱼汤”般的明君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喜闻乐见。

很少有影视剧去拍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更少有影视剧去拍“七下江南”那种骄奢淫逸,去拍“清风不识字”的那种文字狱,去拍“留发不留头”的那段精神阉割。因为那是汉人的耻辱,考虑到民族大团结的和谐社会,这是不允许的。再说谁都不会把自己丑陋的往事讲给后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被阉割。

如果要给大清历代皇帝打一个标签的话,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投机、暴政、暴虐、愚民、骄奢、窝囊、懦弱、平庸、无能……

曾国藩与赵烈文有一段著名的对话,赵烈文认为大清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太过轻巧,后君德泽不足侍,亡国“殆不出五十年矣”,而且论断是直接完蛋,甚至无法像东晋、南宋一样南迁。

赵烈文出此言后,果然不出五十年,大清已亡。

总而言之,大清近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强权政治最严重、统治最黑暗、知识文化和精神文明最萎缩的朝代。

公元1799年,乾隆和华盛顿去世,前者留给儿子一个糜烂至极的烂摊子,后者留给美国人一个三权分立的民主国家。

“大清无昏君”的说法,是一种“没有大错就是政绩”的歪曲理论,是对“庸政”的一种粉饰,然而到了晚清,统治者连粉饰太平的能力都丧失了。

大清统治之下,中国人逐渐与主流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背道而驰。大清的愚民政策,给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造成了永久的创伤,孱弱保守,萎靡僵化,细思极恐。

可以说,鲁迅先生一直抨击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大致都是大清时代造成的。人人都努力地想去做一个好奴才,直到现在,这种弊病都没有完全得到根治。

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长篇累牍地在歌颂乾隆盛世的伟大,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之术才最适合中华大地。

这种人,真应该让他们穿越回大清,流放宁古塔去体验生活,永世不得返回中原。

有人说:“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但败的一塌糊涂,为什么?

那当然是因为有些人掩耳盗铃,假装看不到那些昏君,奸臣而已。

清朝是一个搞民族压迫的朝代,满族人高高在上,皇帝也搞的是一言堂,乾纲独断。文字狱风生水起,此起彼伏,谁还敢说皇帝的不是?谁还敢说皇帝手下有奸臣?明朝搞的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臣都敢在朝堂上与皇帝据理力争,互相对骂,也未必会被处罚,皇帝自然很容易被戴上昏君的帽子。

建国初期,因为人手缺乏,所以编撰明朝清朝历史的任务被交给一帮清朝的遗族。对满清多有粉饰美化,而对明朝的历史多有抹黑。比如康熙,有一个小故事是说他隐匿身份参加科举竟然还得了较高的名次。结果根据现在发现的史料,康熙连汉语都不精通,又如何能去学习经史子集,那么这个故事无疑是编造的了!康熙在位61年,乾隆实际在位64年。他们的青年中年时代都还算有为,但是到了老年都是昏庸的。吏治腐败,财政贫困,民众困苦。他们昏聩的时间,实际上比很多皇帝当政的时间都长。他们的晚年不是昏君,又是什么呢?道光皇帝看似勤俭节约,国库里面都已经空了,他都不知道。难道他还是一个明君吗?从道光皇帝开始,清朝的国力一直在明显下降,与西方国家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各种败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这些皇帝能力与位置不相称,不能领导国家进步,连守成都做不到。不是昏君又是什么呢?至于说清朝没有奸臣,更是不值得一驳。和珅自不必说,清朝可是可以买官卖官的,这里面的腐败有多深可以想象。

清朝的皇帝想不当昏君都难,一方面搞文字狱言路被堵塞,另外皇帝被人与现实隔绝,很难了解真实情况。比如一枚鸡蛋,乾隆年内务府报价白银30两一枚,相当于人民币六千多元,光绪年内务府报价34两白银一枚。而民间一枚鸡蛋只要一个铜钱。这些清朝皇帝自始至终都认为鸡蛋是个奢侈品(道光皇帝因为节俭都舍不得吃),从来都没有搞清楚它的真实市场价格。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事物他们又真的能了解多少?

综上所述,“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这些说法不过是有些人自娱自乐,胡言乱语。

有人说:“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但败的一塌糊涂,为什么?

文字狱厉害,有几个人敢说真话,写真史?文人全变成奴才,个个都给满清歌功颂德,自然没有昏君没有奸臣了。

有人说:“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但败的一塌糊涂,为什么?

外国人在北京建了一条铁路,西太后在众人建议下高价买下拆除了。

理由是太大动静了,这么吵动了龙基风水了。

还不昏?

有人说:“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但败的一塌糊涂,为什么?

‘’大清无昏君‘’,应当这么看,为了维护皇统,相对以往朝代,满清皇帝整体上看确实勤政,这是应当承认的事实,要不然有清一朝也不可能持续统治277年之久。

但‘’清朝无昏君‘’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因为主政者是非汉民族,当初是明代东北的地方势力集团。现代话叫少数民族,它要统治人口多于其百倍,而且在文化丶经济丶制度等多方面和其不在一个层次上的民族,要想继续持久统治,必然想尽千方百计,所以,无法克服的狭隘性就决定了统治者从入关到灭亡,始终不能突破民族界限,来实施正确的方针路线,治理国家。这是历史的宿命。在当时,如果互换,汉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也会这么做。

满清从入关后的十个帝王无一例外地贯彻执行着对汉人奴化思想。满清推行的奴化政策由来已久,努尔哈赤在关外建立后金割据政权时,就己经开始了对汉人的奴化。

通过早期采取的剃发易服的精神统治的成功,满清皇帝看到了汉人的反抗意识在屠刀下,正一天比一天地削弱,于是在顺治二年的六月十五日,清朝再次颁布“剃头令”于占领区: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清廷把剃发和易服作为归顺的标志。其后,伴随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剃发丶易服被强行推广到全国,直到汉人大都接受。

这种赤裸裸的精神伤害比刀枪留下的的伤口,更难,甚至无法愈合,所以由此引发农民起义贯穿有清一朝,结果,大都遭到统治者残酷地镇压和屠杀。

剃发丶易服这只是满清五大弊政的前两项。还有圈地丶逃人法、文字狱。其中文字狱罪恶更是罄竹难书。

满清政府为巩固统治,一方面尊孔,开科取士,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一方面强化文化上愚民政策,采用严酷的手段钳制百姓思想,大兴文字狱,控制社会舆论。

文字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中认为不利于己的错误,而兴起的牢狱。清朝的文字狱始于顺治时期,经历康熙、雍正两朝的发展,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并且终止,一共经历一百四十多年。因之惨死,或流放者,难以计数。

奴化思想在当时的统治者眼里显示出神效。因为满清治者使用的被他们私有化的程朱埋学为主的八股取士制度培养出的人才就是听话的奴才,没有任何科学创新精神。在闭关锁国的土壤上生存的中国人,当夷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时,从上到下,无不惊颤,洋人居然是红鼻子头,黄发卷毛,蓝眼晴,竟然也是两腿直立走路。

败局己定,接下来的几个皇帝,仍然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图新。同是封建社会,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清朝却在列强的侵略下,走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归根结底就是统治阶级没有突破民族界限。本来能打赢的中日甲午海战,败得一踏糊涂。所以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逃亡到西安期间,李鸿章与列强谈判,得知自已并未被列强追究,不在惩办之列时,她竟感动地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什么割地,什么赔款,都是小事。然后,就严办了纵容她利用义和团对抗联军的清朝官员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斗士。

之后的历史,连旗人也承认,清政府应该灭亡,不灭亡,就要灭种!

不管怎么说,清朝还是对中国历史有一定贡献的。在当时,放眼全球,能和满清并提的这么大地盘的农业帝国也就一、二个。在继承汉丶唐、元丶明的版图上,尽管后期通过若干个不平等条约,割让出去了200来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到最后,还是保持住1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说了半天,还是要回到是否‘’大清无昏君‘’的观点上来。如果从国家的角度看满清皇帝肯定不是明君,如果站在本民族立场上,显然不是个昏君,如此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