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逃逸后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结局会怎样?

假如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逃逸后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的结局会怎样?

乌江之败,楚霸王项羽自刎一事,史家历来有不同的评价。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观点是说,如果楚霸王能够含羞忍耻,重整旗鼓,未来的胜负之数,也未必不能反转。但宋代的李清照对此事却有另外一种评价。她在《夏日绝句》中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抛开情感的因素不谈,显然,李清照对项羽的自杀表示出一种崇敬,这与杜牧的惋惜大不相同。

但无论是杜牧还是李清照,对项羽自杀一事的感慨,都算不得严肃的历史评论,而是借历史的杯酒,浇我心中块磊。杜牧所要表达的,是人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不能轻言放弃。而李清照的诗,更像是一种政治讽刺。面对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李清照说,宁肯被人打死,决不被人吓死。就算死了做鬼,也要浩气长存。

人为了拿历史说事,于是就有了些假如。但真正的历史,是没有假如的。历史的结果或者有偶然的因素,但是,每个偶然中都有必然。也就是说,历史只能是它呈现出的哪个样子。楚汉战争也是这样。

项羽必败的原因从历史大势的角度来说,就是刘邦的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而项羽的思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这个大势就是历史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以郡县制为标志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之后,原来以诸候分封为标志的松散的政治制度被打破。

在秦末之乱逐鹿天下的过程中,承认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最后都成功了。妄图裂地封王成一方诸候的,最后都失败被消灭了。项羽和韩信就是诸候分封制度的拥护者,而刘邦是中央集权政治的支持者。所以,项羽楚灭了秦朝之后,不是自己登基当皇帝,而是大封诸候,去做了个西楚霸王 。而韩信打下齐国之后,也一样急不可待的要当齐王。所以,他们最后毫不稀奇的都失败了。

或者有人会说,汉朝建立之后,也有诸候的分封。但细读历史就会发现,汉代的诸候与之前是大不相同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汉代的诸候,其兴废的权力始终操之在中央的手中。韩信也好,黥布、彭越也罢,他们当诸候,朝廷的命令,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稍有违拗,则必被诛灭。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做为探讨,我们还是可以分析一下,假如项羽真能含羞忍耻,重回江东,卷土重来的结果。他能够打败刘邦,重夺天下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项羽在自杀之前曾经说过,他带领八千江东子弟逐鹿天下,垓下一战,全军覆灭,纵然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重回江东。这好像是说,只要项羽回到江东,就可以很快收抬人心,重新拉起人马来。但事情恐怕未必会这样。项羽有两个弱点,决定了他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这两个特点,一是他拉队伍的能力比较差;二是他刚愎不能容人。项羽虽然在秦未乱起的时候有八千子弟兵,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八千人马不是项羽拉起来的。而是他的叔叔项梁拉起来的。在拉队伍这个问题上,项羽显然算不得一把好手。他只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在指挥部队用兵打仗上,他是出类拔萃的。这大约有遗传的原因,毕竟项家世代为楚将。用兵的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了。但用兵打仗是一种军事技能,而拉队伍显然是一种更高的政治素养。这一点上,项羽和韩信有相似之处。只足韩信的军事才能比项羽更高。可是,他们都没有拉队伍的能力。所以,韩信虽然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却在战场之下被刘邦轻易的剥夺兵权。这就是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差别。

第二个方面是,项羽刚愎自用,没有容人之量。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这个团队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曾经说过。他的成功就是因为能够用人,他说,萧何、张良、韩信这些人,都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我能够任用他们,所以,我就成功了。

和刘邦相比,项羽在这方面就差得多了。古话说,英雄择主而事。当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势力逐渐强大的时候,天下英雄向投奔他的不在少数。比如刘邦手下最重要的人物韩信、陈平等等,都曾是项羽的部下。但是,他们在项羽手下的时候都是碌碌无为毫不出众。而到了刘邦的手下,他们就变得不平凡了。

项羽手下,也并非没有人才。以范增来说,司马迁就将之称为人杰。可是,最终这样的一个人物,项羽还是容不下。最终让范曾负气而走。没有了范增的项羽也只能上演“霸王别姬”的悲剧了。

我觉得,从这两个方面,完全可以说明问题了。假如项羽回到江东,他能像项粱那样,重新拉起一支队伍来吗?恐怕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另外,他能够建立起一个容纳各种人才的创业班子吗?显然也不可能,如果可能,别姬的大戏也就用不着上演了。

我们看看刘邦的表现,就与此大不相同。刘邦在沛县当亭长的时候,身边就围绕着一批优秀的人才。包括萧何、曹参、夏候婴、樊哙、灌婴等等,都是刘邦当年社交圈子中的人。他们与刘邦意气相投。但刘邦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一旦明白他们有用,就能真心相待。比如,刘邦不喜欢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撒尿。但当他明白郦食其、叔孙通这些人对自己有用时,便会立既优待他们,让他们为自已的事业效力。面对这样一个刘邦,项羽就算回到江东卷土重来,就有胜算吗?正是因为项羽明白这种情况,所以,还是自杀痛快点。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做了“鬼雄”。

假如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逃逸后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结局会怎样?

刘邦项羽之争,就如同象棋上的对垒,楚河汉街分明,打的却是智谋和心机。假如项羽渡过乌江,集结兵力,会不会胜利?结论是极难。原因如下:

1.当时的局面已定。垓下之战,刘邦实力达到顶峰,地盘更是远超项羽。如果项羽返回江东,那如何号召子弟,集结人马,筹备粮草,指定策略谈何容易?这些事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要说反败为胜了。而刘邦手下谋士如张良萧何,战将如韩信,都是汉之良才,何况兼有胜利之势,士气高涨,项羽若直面对手,毫无胜算。唯一战略就是潜入山林,伺机而动。然而,刘邦未必给他这个机会。

2.项羽性格使然。项羽这个人霸气十足,却优柔寡断。刚强有余,柔韧性却不足。按照道德经的说法,这样的人“易折”。性格决定命运,他宁可选择站着死去,也不会藏着苟活。我们看之前,打到咸阳,他不建都于此,非得“衣锦还乡”。所以说他是极爱面子的,你让他回家乡苟延残喘,估计也会抑郁而终。

3.历史证明成大事者善谋。刘邦这个人隐忍冷酷,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而且善于用人。而项羽因为刚愎自用,很多人都离他而去,身边缺少可用之才。只凭豪气和个人武力是无法反败为胜的。还有一句诗叫做“项羽原来不读书”,说的是他不爱学习,全凭着先天条件(勇力,霸王举鼎)和作战天赋来开启事业。叔叔项梁策略正确,能征善战。以后范增提出拥立楚怀王之孙为王,方向也对。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成为了一时英雄,所谓72战,战无不胜。这一切都有利于项羽。但天赋不等于能力,在他称为绝对主帅后,却不善于用谋,最终走向失败。

项羽不会笼络人心,刘邦集团提出“约法三章”,不扰民众。而项羽打下襄阳后屠城杀俘。在咸阳又是杀投降的子婴,还屠杀烧城,这一切让他很难取得天下。

因此,从各方面来说,项羽无法避免的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即便是他逃回江东,也无济于事,这是无法避免的命运。

假如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逃逸后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结局会怎样?

大家好,我是第七期文史局学员:洞见历史智谋。下面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诸如杜牧、李清照,认为项羽东渡乌江后,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我认为,楚汉相争结局已定,即使项羽过了乌江,最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根本没办法卷土重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天下归心,决定项羽无法逆流而上

全国百姓经受着长年累月的战争,深受其害且疲惫不堪,就连项羽在楚汉相争末期都快忍受不住。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是公元前201年,项羽乌江自刎的前一年,他与刘邦的一段经典对话。项羽深知百姓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但头脑简单的想以单挑的方式,结束和刘邦的相持。

其实,这暗示出项羽也早点结束战争,那更不用说百姓了。而且项羽从垓下逃跑中,遇到的一件事,更能说明。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当垓下突围后,项羽走到阴陵迷路了,向一个农夫问路,而农夫故意欺骗他,将他骗进一片沼泽地,以至于被汉军追上。

所以,从人心向背来看,楚地的百姓都怀有对项羽的恨,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即使项羽渡过乌江,肯死心塌地跟他的百姓也不多,难以卷土重来。

二、实力悬殊,决定项羽没有翻盘机会

单从垓下之战来对比楚汉的实力,就知道项羽失败是必然的。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垓下之战,项羽仅有十万将士,而单单韩信就率领了三十万将士,刘邦、英布及彭越还有四十万军队。

项羽与刘邦的兵力是一比七,实力悬殊,他在垓下已经是穷途末路。这时候都难以取胜,回到江东将更难取胜。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按照乌江亭长的说法,江东虽然地跨千里,有几十万百姓,但能够当兵打仗的人,满打满算也难以凑过十万军队。

即使能凑够,军队没有征战经验,也是羊入虎口,只有送死的命。实力就是拳头,项羽的实力难以抗衡刘邦,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这是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第二点。

三、刘邦清醒,决定项羽没有可趁之机

既然刘邦的实力远超项羽,再加他志在天下,刘邦和他的智囊团绝不可能允许项羽在江东继续存在。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这段是刘邦和项羽签订鸿沟协议后,准备和项羽一样,班师回国。但这时候张良和陈平直接跳出来,劝谏刘邦一鼓作气歼灭项羽。刘邦立刻撕毁协议挥师东进,在韩信等人的合力下,包围并打败项羽。

在签订鸿沟协议后,刘邦尚且不肯放弃机会,那么就算项羽逃回江东,刘邦也绝对不会放弃击溃项羽的机会,肯定是穷追猛打,直至消灭项羽。

所以从以上三点看,项羽逃回江东,也没办法卷土重来。

欢迎大家拍砖讨论,也请大家动动手指关注“洞见历史智谋”。

假如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逃逸后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结局会怎样?

估计依旧没戏,将帅需会知人善用,项羽只有霸王之气势,却不善用手下能人,不会克己之欲,入咸阳,火烧阿房宫,然后,汉刘邦虽贪欲颇多,却在关键时知克己之欲,贪金贪银却不取,知人善用而不骄!

假如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逃逸后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结局会怎样?

我认为即使项羽乌江没有自刎,能够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的原有结局也不会改变。

楚汉之争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之争,项羽与刘邦想比败在性格,败在韬略,败在用人,也就是项羽是将才而非帅才。项羽是一个悲情英雄,有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也有普通人的儿女情怀,但缺乏帝王的雄才大略。古人有两首诗对项羽有着浓浓的惋惜,一是唐杜牧《题乌江亭》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二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的是项羽武功盖世、勇猛过人、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大丈夫英雄气概!这是从正面讲,从反面讲就是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匹夫之勇和不能忍辱负重,这与做帝王要求是远远不够的。项羽较之刘邦:

一、败在性格。大家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葬送了楚汉之争中一次除掉刘邦的绝佳机会,《鸿门宴》按照范曾谋略,完全可以有机会杀掉刘邦,却被刘邦虚假的臣服所欺骗,范曾一再提醒 ,项羽纠结于所谓的义,却不采取行动 ,气的范曾曰:竖子不足与谋也!结果项羽放虎归山,引起后患无穷。项羽最后兵败乌江,本可以渡江,忍辱负重,召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但他错认为天要亡他,愧对江东父老,宁折不弯,不肯渡江,自刎而亡,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行,项羽如此性格和气量,难当帝王大任。

二、败在格局。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天地,秦末项羽和刘邦共同作为推翻秦朝的起义军,结果刘邦率先攻占咸阳,本来无赖出身的刘邦一改无赖形象,约法三章,禁止烧杀抢掠,采取安民告示,善待亡秦皇帝子婴,大有帝王格局的韬略,但迫于项羽实力,最后把咸阳交给项羽,项羽占领咸阳后,却对亡秦采取了极端措施,杀子婴,焚阿房宫,民心大乱,引起亡秦贵族和老百姓的恐惧,有人劝他定都咸阳,他却要归楚地,还言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并不是从如何有利安邦定国的大局考虑,而是满足于荣归故里的炫耀,这就说明了项羽缺乏应有的雄才大略。

三、败在用人。本来项羽有一手好牌,却被项羽打的稀巴烂,虽然项羽出生名门,武功很高,但用人不行,韩信、陈平都曾是项羽手下武将文臣,但项羽不能慧眼识珠,没有重用,结果都投奔了刘邦,即使一个范曾,也用不好,最后成了孤家寡人,尽管一个人武功盖世,但打天下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再就是项羽不懂得笼络人心,对有战功者不舍得封王,无法安其心,反观刘邦出生卑微,武功平常,但用人技高一筹,该封王的封王,该重奖的重奖,荟聚了许多知名的文臣武将,应该说刘邦的打天下团队比项羽的团队强多了。《史记.汉高祖本纪》中刘邦说的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在楚汉之争中落败并非天命,是自身缺陷造成了这种命运结局,即使卷土重来,刘邦已占据了大部分天下,而且兵强马壮,文臣武将得力,项羽根本没有翻盘的可能!

假如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逃逸后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结局会怎样?

项羽如果逃过乌江,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

1、项羽与刘邦之争,当时项羽的实力雄厚,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胜利者。但是他越打,刘邦的势力就越大。最终,项羽阵营的人是死的死,伤的伤。更可悲的是来到乌江杀他,就是他以前的看部下。

2、楚国的会不会跟随他与刘邦之争,我想有一部分肯定会,但只是给自己家乡带来更多的灾难而已。可以说是垂死挣扎!

3、项羽渡乌江,意味着楚汉之争的格局,已经成为定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