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唐宋八大家有六个同处一个时代,不得不令人探究其滋生文豪的土壤,就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巴赫也几乎生活在一个时代一样令人惊讶。

谢邀。

唐宋八大家之中,唐代占了两位。宋代占了六位。并且欧阳修、三苏、王安石与曾巩六个人大体生活于同一个时代。这时否有时代的原因?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文人俊才的扎堆出现,当然也是时势所造就的。

宋代,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代。因此,宋之前与宋之后中国的政治特点和文化品格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现在说起历史来,还常常把汉与唐联在一起,称为汉唐盛。而把宋与后代的明连在一起,比如说宋明理学。宋明与汉唐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宋之后,中国封建政治进入文官统治时期。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国政治人物身上的英武之气,被政治阉割了。从此,中国再也没有文武兼备的政治人物。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表演的,都是一帮秀才了。

我们可以把唐初和宋初的官员们比一下,就能看出来。唐代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等,虽说也是文人,但他们都是政治家。而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们,从底色上来说,都是文学家。文学家的得势,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皇帝来说,舞文弄墨,性情中人的文学家显然要比反后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家更容易驾驭。这是时代的政治原因。

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是政治与文学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北宋初期文学繁盛大家辈出的局面。

唐宋八大家,准确的说,应该是唐宋时期善写古文的八大家。古文,是与骈文相对应的。骈文,就是写文章的时候要用四六句式相互对偶的格式。也叫骈四俪六。初唐时王勃的《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则天檄》就是标准的骈文。

古代人写文章都是不讲究对偶的。比如《春秋》也好,《左传》也罢,都是不讲究对偶的。后世为了形式的华美,形成了骈文。骈文由于注重形式,非常难写。从而影响了思想的表达。所以,中唐的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他的诉求很简单。他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白了就是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无病呻吟。提倡有话好好说。于是,韩愈自己身体力行,不写骈文,而恢复到古代传统,称之为古文。

韩愈的文学影响很大。政治上却没有太大作为。这是文人的特性决定的。在中唐以后,唐代许多政治家野心家各逞英雄的时代,一个文人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但是,他的理念在文学领域,得到支持和发扬。

宋代之后,武人被压制,文人大举走上政治舞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欧阳修不是高官,他的文章会广泛流传吗?如果他不是滁洲太守,能写出《醉翁亭记》吗?欧阳修是这样,其它人也一样。

正是因为文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文学家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才在短短的时期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

另外,这六位文学家大约都是从宋仁宗到宋神宗这一段时间。这也是有原因的。经过五代之乱,宋太祖赵胤从柴世祖孤儿寡母的手上抢来了天下。一般的王朝建立之后,都要有几十年平定天下的过程,这时期,统治者是没有兴趣舞文弄墨的。只有国家安定之后,文事才能提上日程。

宋代平定天下的任务与历史上其它朝代差不多,都是前两代开国之君的任务。宋经过太祖太宗两代,天下基本平定。虽然和汉唐相比,北宋的边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北边的辽没有搞清爽。西北的西夏也没有完全收复。可是,在祖宗们防备武将的大战略之下。到宋真宗时期,在寇准的逼迫之下,才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花点小钱,买来了和平。于是,北宋的立国之战基本宣告结束。于是,大宋王朝就掩耳盗铃的从太祖太宗开国时的乱世,进入到真宗、仁宗时的治世状态。

乱世重武,治世重文。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们的出现,可谓是正当其时。文学在这一时段便不可遏止的暴发了。

以上就宋代古文六家出现在同一时期的时代原因。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谈起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接着也会想起“古文运动”。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唐代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只有倡导者韩愈,支持者柳宗元用自的创作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就。

而真正对“古文运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却是北宋以三苏、欧阳修、玉安石、曾巩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是他们把“古文运动”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推向高峰。使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理论得以实现。在后人公认的“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就占了六家: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而这一时期没有列入“唐宋八大家”的作家群体还非常大。而且这些作家都集中在北宋中晚期。

这种文化的繁荣,还不单体现在古代散文上,在诗的创作上比唐代的规模更大,就拿李白、杜甫和苏轼相比,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李白一生写诗九百多首,而苏轼一生写诗四千多首,不包括词。在词的创作上,更是没有任何朝代可以和北宋相比。以苏轼等文学家为代表的庞大群体,把词的创作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在理学上,二程、张载等理学家也有杰出成就。在书法、绘画上也都有杰出贡献。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北宋时期,从宋太祖到宋真宗这一时期,一百多年间,国家稳定,社会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繁荣,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北宋的京城汴京比唐代的京城长安,不知要繁华多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著名城市。有很多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学者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得出结论:人们长期以来,说起古代的繁荣,就自然想起大唐盛世,其实不为人知的是,北宋的经济发展,比盛唐还要强。文人们自然都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宋代开国以后,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吸取了晚唐五代权臣武将割据篡权的教训,文臣治国成了宋代治国的基本国策。宋太祖曾言:“宰相需用读书人”。文臣治国,振兴教育,削弱军事将领的兵权,在宋代形成了风气。这从治国的角度看,对封疆守土是极为不利的,客观上也造成了在外敌入侵时无力抵抗,最终导致大宋灭亡,这个话题在此暂且不表。但对宋代文化的繁荣,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影响深远。

三、北宋兴办官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北宋多次掀起兴办官学的创举,培养了大批人才。科举制度在北宋得到弘扬,比隋唐有了更大的发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象“唐宋古文八大家”北宋的六位,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苏辙、曾巩都是进士,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而在唐代,象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不是进士。

四、北宋重视文人治国,这在历朝历代是少见的。较之盛唐,唐代就不那么重视文人。“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看看这些唐代文人写的诗就能知道,在唐代要想步入士大夫的行列,那最好的途径就是立下战功。而北宋不同,北宋有了一大批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词人、科学家、书法家、画家进入仕途,成为政治家。象我们熟知的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沈括等,都做过高官。这无形中就提高了文人的政治地位。宋代的官员薪酬又高,他们衣食无忧,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保障。

五、从北宋的文学环境看,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能进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还有北宋文坛的特殊环境。这里面欧阳修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苏轼、苏辙、曾巩都是欧阳修的学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老乡。欧阳修带着一个有实力的文人群体,自然能够在北宋文坛上呼风唤雨,形成巨大影响,使他们倡导的新文体能够让天下文人效仿。欧阳修去世后,苏轼更是带着他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后四学士”等一大批文人,并用他的创作实践,发扬并创新了“古文运动”的理念,把古代散文推向了一个美好的新天地。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宋的文坛取得了盛唐都难以相比的文学成就。“唐宋古文八大家”唐代只有两家,而北宋占有六家。唐代留给我们后人念念不忘的只有唐诗,北宋给我们留下的是诗、词、古代散文、理学、科学、书法、绘画等。这是规模空前的全面繁荣,北宋的文坛可谓是百花齐放,群星灿烂。北宋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迹。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感谢邀请。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调整、变革和定型的关键历史时期。著名学者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节点的直接原因,在于宋代社会及社会阶层的变化所带来的改变。

宋代以文教兴国,重文抑武,统治阶层大多爱好文艺,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官僚队伍,由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构成,掌握了政治话语权的文人,把他们的审美理念、生活方式推广到全社会,进而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感。

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美学方面,无论是贵族、士人还是平民,日常生活都极富审美色彩,这是宋代较之魏晋和唐朝历史性的进步。体现在生活领域,人们作为审美主体的意识普遍提高,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生活方式上有浓重的艺术化、审美化意味,城市审美文化勃兴,赏心乐事,活色生香,丰富多彩。

唐代和宋代都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高峰期,但其思想文化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质。如果说,唐代文化充满了积极开拓的外向型气质,那么,宋代文化则体现了精细幽微的内向型特征。

总的来说,宋人缺少唐人开疆拓土的雄伟气魄,却比唐人审美更精巧细微,文化追求更富书卷气。宋代总体倾向是崇儒尚文、精致内敛,但这不代表宋人思想的保守、沉闷。与广阔的外部世界相比,他们更强调内心的丰富。宋人的精致,体现在生活中造神奇,饱含浓郁的审美意味。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导语:开宗明义,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处于同一时期,与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但这其中不仅仅受时代大势影响,与古文运动和个人理念也有着很大关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培育大师的土壤,让北宋成为了名家辈出的朝代。

一、“唐宋八大家”说法由来

题主在这里特意举出了三苏、欧阳修等人作为例子,想必不仅因为他们处于同一时代,更因为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中人。

“唐宋八大家”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很多人大概只知道这个名头,却并不清楚这个团体称谓的由来,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八人,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其余六人都生活在北宋年间,故又称“北宋六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最早源自明朝朱右编纂的《八先生文集》,首次将韩柳欧阳等八人同列入内。明朝的唐顺之的《文编》中,在唐宋文章方面也仅录入他们八人。随后,明朝末年的茅坤,按照朱右和唐顺之的说法,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自此,“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流行开来,渐渐为世所公认。

那么,为何茅坤等人将他们八人列在一起编纂文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韩愈和柳宗元在唐朝发起了古文运动,欧阳修等人上承韩柳,在宋朝掀起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风貌焕然一新。

作为拥有着相同理念,并且同处一个时期的欧阳修等人,在关系上也相当密切,他们互为师生、友人,故而互相影响。

这八人中,欧阳修是苏轼、王安石、曾巩的老师,苏轼是苏洵的儿子、苏辙的哥哥,六人又都同朝为官,这种师友亲属的密切联系,为共同理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为带动一大批人才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文化高度发展的环境因素

但大师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欧阳修等六人中,年纪最大的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最后去世的苏辙亡于1112年,也就是说,他们在文坛上的活跃时间,就在这一个世纪之中。

这一百年里,北宋已经从开国之初逐渐步入正轨,正处于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执政年间,共有六个皇帝在位。除去宋徽宗在治国理政方面一塌糊涂,最终身死国灭以外,其他五位皇帝都算是有所作为,这种执政基础给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

另外,宋朝上承后周,起于五代,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军阀出身,得国不正,为了避免自己“陈桥兵变”的剧情在子孙身上重复发生,便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大幅度削弱了武将的职能和权限,由此树立了“重文抑武”的执政理念。虽然导致宋朝历代都有羸弱之态,但士大夫集团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甚至能够制约皇权,这也为人才辈出的鼎盛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一时期,虽然与契丹、西夏的战争时有发生,但大局上还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人民群众生活上相对富足,农业、印刷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海外贸易十分发达,经济繁荣程度前所未有,也给文化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三、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个人贡献

但是文化光有生存环境还不够,要发展的繁荣昌盛,还需要一个领头人。客观的讲,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起到了关键作用,作出了莫大贡献。

在北宋六大家中,欧阳修年龄最长,他生于北宋景德六年(1007年),卒于熙宁五年(1072年),享年66岁,谥号文忠。他在从政的41年中,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朝中重臣,也是文坛领袖。

欧阳修除了在文、词、诗等方面的个人建树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眼光极佳,对具有真才实学又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不遗余力的提拔重用。

他发掘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推荐过包拯、韩琦、司马光等政坛重臣,提携了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名儒,“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一生桃李满天下,堪称宋朝最伟大的伯乐。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大力革新文风,改变了从唐末到宋初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对自北宋以后的文风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欧阳修个人为宋代文化盛世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欧阳修,这里用一首苏轼的词来评价: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结语:综上来看,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的出现和北宋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社会发展的适宜土壤,离不开北宋的执政理念,也离不开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个人努力,正是种种原因交织融合,才促成了北宋文化的高度繁荣,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人文经典。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最近上映的电视剧《清平乐》展现了对宋仁宗时期历史风貌的想象,去年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剧情发生在宋仁宗时期。应该说,仁宗在位的这四十二年是有相当的价值和魅力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在传说《狸猫换太子》中,宋仁宗的养母刘皇后用一只狸猫暗中调换了宋真宗的妃子李宸妃的婴儿。李宸妃遭受了悲惨的待遇。最后在包拯的审理下,这起冤案才真相大白。这个被调换的婴儿就是后来登基的宋仁宗。

仁作为儒家思想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可谓是意义重大。仁义二字也是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做人的最高准则,作为历史上第一位以仁宗为庙号的宋仁宗赵祯,他到底牛在那?为什么他死了以后全国百姓都痛哭不已呢?

有专家曾经专门作过一个仔细的搜索检阅,统计过宋仁宗亲政时的人才名单,列如下:

名臣: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包拯……

当时发现培养而成名于宋神宗、哲宗时期的名臣:司马光、王安石、范纯仁……

文学家:晏殊、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柳永……

思想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

科学家:沈括、毕昇……

同时,北宋最著名的几个标志性文艺集体,也大都出现在宋仁宗一朝,如,文学上的“唐宋八大家”,宋朝的六个大家都出现在宋仁宗一朝,包括: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书法上的“宋四家”也全出现在仁宗朝,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宋仁宗一朝,真是人才济济,用明朝人李贽的话评价,那真是“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宋仁宗一朝,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人才呢?

研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宋仁宗对历史所作的卓越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宋仁宗真正做到了不遗余力,竭力推崇。

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继位于1022年,去位于1063年,在位42年时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虽然他能力上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学问上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对人才的发现、奖引、提拔、重用,古今无复第二人。

这42年间,宋仁宗通过大兴科举,发现和使用了一大批人才,而即便是没有通过科举脱颖而出的,他也通过格外的恩例,对各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大力挖掘。

二是对仁治的实施。

仁治,宋仁宗虽然位居九五至尊,但他的性格非常仁慈,宽以待人、仁以待士,营造了非常宽松、包容的荐拔人才的良好氛围。仁宗时代不仅没有“文字狱”,宋仁宗还非常痛恨“深文周纳”,魏泰《东轩笔录》便说:“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入人罪者,终身不复进用。”不但自己做到,而且要求下面的官吏做到,凡是因为罗织材料、陷人以罪的官吏,一辈子也别想升官。

有专家认为,宋仁宗时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主要因为他选则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疆域虽小但内容丰富这就是宋朝展现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宋仁宗除了自己以仁治理天下外,其知人善任的才能也值得肯定。此一朝竟有如此多的能人,也只能说他的仁宗庙号是当仁不让的。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在距今刚好一千年的北宋处于宋仁宗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这时留名后世的不光是三苏父子,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唐宋八大家,北宋五子,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人,历史上留名的邵雍,扬延昭(杨六郎)种放,周敦颐,司马光,张载,苏颂生,王安石,寇准,沈括,程颐兄弟,黄庭坚,包公等等都在这一时代发光留名。他们都得益于宋仁宗的宽松治理,施行仁政治国,以致给后世留下了最丰富的文化遗产,距今刚好一千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