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吗?

唐朝的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之一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秦叔宝虽然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但却不是主谋的核心人物。他是在李世民做出政变的决策之后,做为部将参加了行动,当然也是功臣。但要说起“玄武门之变"中功劳最大的,应该数长孙无忌和尉迟恭。这二位是推动李世民做出决策的人,他们是既费心谋划,又出力参与的,秦叔宝仅仅是行动中出力的。所以在玄武门之变的功劳中比不上长孙无忌和尉迟恭。

长孙无忌和尉迟恭一文一武,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头功。我们知道李世民的手下,武将还有两位厉害的人物是李靖和李勣(徐茂公),文官还有两位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是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了头功?说起来原因也不复杂,这与各人的身份地位有关。

门神形象的秦琼

李靖和李勣都是大将之材,他们归附李唐之后,凭本事吃饭,没必要陷入皇室的内斗之中去。李家无论谁上了台,都会用他们。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情况也一样。如果李世民决定自己创业,他们可以参股,否则谁上台,他们一样会被认用。

在李世民发动政变之前,房、杜筹人己经被调离秦王府了。因此,李世民政变的决心是在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的推动下做出的。房杜回来之后,李世民决心己下。所以,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的功劳在秦叔宝和房、杜之上。

长孙无忌与房杜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既是李世民的发小,又是李的大舅哥。所以他入股李世民和入股其它人是有明显不同的。入股李世民,他是铁定董事会成员,入股其它人有没有机会都难说。这是长孙无忌力促李世民政变的原因。

尉迟恭力劝李世民政变,道理上与长孙无忌有相同之处。自己虽然能力很强,但与李靖和李勣比起来,差距还是明显的,所以,站队卡位就很重要。厨迟恭是坚决站在李世民一边的,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尉迟恭决不是简单的大老粗,而是很有政治谋略的。

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秦叔宝与尉迟恭差不多的,三鞭换两剑,二人都是李世民身边的猛将。秦叔宝的水平甚至高于尉迟恭,事实是,秦叔宝的政治水平很一般,远不及尉迟恭。他的特点是勇敢和忠诚。

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与他的出身有些关系。唐初上层,还是以世家为主。秦叔宝是为数很少的草根逆袭的典型。他是真正草根出身,既不是名门之后,也没有个姑妈嫁给北平王,也没个表弟叫罗成。他开始就是一个小兵,给将军来护儿当亲兵。凭着战场上打仗不要命,慢慢的出人头地了。跟了李世民之后,他的角色既像是李世民的将军,又像是护卫。他的武功很好。李世民在战场上遇到能打的角色,都是秦叔宝为其解决。

正是因为这种出身,秦叔宝不是玩弄政治和阴谋诡计的高手,只是战场上勇敢杀敌,忠心护主的勇将。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是出力的参与者,不是开始的谋划者。所以做为功臣,他的食邑只有七百户,比长孙无忌和尉迟恭都低。但功臣的身份是没有疑问的。

我们现在许多人心目中的秦叔宝的形象其实是文学形象,而非历史形象。我个人觉得,秦叔宝秦琼的形象被提高大约与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有点联系。就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但“玄武门之变"毕竟还是有道德上的瑕疵。参与谋划者,在道德上就会失分。陈叔宝参与行动以李世民部将的身份来说,是不存在道德问题的。这就是他的形象在后世小说中被拔高的原因。

秦叔宝由于打仗勇敢,受伤比较多,四十来岁就去世了。这也看出草根逆袭的不易和付出的代价。唐代功臣许多都是延续几代为官的。上边提到的,大都如此,但秦琼上代籍藉无名,后代史书也无记载,大约是没什么名气和官职。小说家们不愿意这样一个勇敢、忠诚的英雄是这样的结局,便为他虚构了一个辉煌的家世,让他的儿子秦怀玉娶了公主,当了附马,让他的孙子秦应成了大元帅。这一切,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真实的历史,就没什么关系了。

唐朝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吗?

很多人认为,秦琼没有参加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因而,秦琼后来的官职不如尉迟恭等人。

事实上,秦琼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因为太子李建成建议李渊,将李世民帐下的主要将领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掉到李元吉手下去出征。

李世民感到是在削弱自己,随即要发起事变,尉迟恭,程知节,秦琼,徐茂公等都明确支持。秦琼更是参加了事变,并且帮助李世民清楚了李建成,李元吉余部。

在事变过程中,秦琼只是没有像尉迟恭那样冲进了李渊的寝宫,逼迫李渊而已。

626年8月,李世民登基,任命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封邑七百户。之后秦琼因常年征战,旧伤复发,就很少参加战争。

638年,秦琼因病去世。五年后,秦琼的画像出现在表彰大功臣的凌云阁里,成为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后来成为民间传颂的门神。

唐朝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吗?

不是!

唐朝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吗?

您好,我来讨论一下唐朝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吗?这个问题,首先说结论,我认为秦叔宝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这个结论怎么来的呢?主要还是从史籍《旧唐书》中看出端倪。

从诛建成,而非主要执行人员

根据新、旧唐书描述,在玄武门事变中,主要有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旧唐书》张公瑾传),这九个人具体有哪些人呢?有明确记载参与的有长孙无忌、张公瑾、尉迟敬德、段志玄、高士廉、杜如晦、房玄龄、侯君集。《旧唐书》中对他们的描述是如下:

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歩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

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

及将诛隐太子,士廉与其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

。。。。。。

总之在《旧唐书》对玄武门之变记载中这几人有详尽记载的,有的是谋略之功,有的是参战之功,而秦叔宝在史书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描述仅仅是“从诛建成”,一个从字,在那么大的事件中已经是无关痛痒的了。

玄武门之变对应凌烟阁功臣图

根据上面找到的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者、参与者的记载,会发现几乎都进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而且资历和秦叔宝、程咬金相近的尉迟恭竟然排在了大唐军神李靖之前。对于凌烟阁排名,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排一直都有不同的猜测。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排名并不仅仅是对大唐功勋比例的排名,估计还有对李世民忠诚度的排名,不然尉迟敬德即使排在秦、程二人之前,也不至于在李靖之前。按照这样分析,看秦叔宝的排名竟然是最后一名,这意味着什么?肯定不是功勋的问题,这说明秦叔宝的忠诚度在李世民心中不如其他的人。李世民对忠诚的认可度估计还是跟玄武门之变有关,有分析说是秦叔宝死的太早,没有在唐朝朝廷内留下什么影响力,那怎么比秦叔宝死的更早的张公瑾却也是排在了秦叔宝之前?所以这么看,秦叔宝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即使是参与了也仅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的。

秦琼晚年似乎对李世民有看法

秦叔宝从王世充那离开后,直接就被李渊分配给了李世民,尉迟敬德比秦叔宝还要晚一年加入李世民的阵营,但尉迟敬德是直接投降到李世民这的,所以是否李世民对这个来历有所膈应呢?也因此在涉及李渊的玄武门之变中,并没有将太多的细节告诉秦叔宝,甚至完全没有告诉他,再加上历来对秦叔宝的评价就是有气节的一个人,是不是秦叔宝压根就不愿意与李世民同伍行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呢?史籍中并没有对这些有记载,但是《旧唐书》、《新唐书》有这样一句记载:

《旧唐书》:其后毎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新唐书》:后稍移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

我们姑且相信史书这句话是秦叔宝的原话,大致意思是秦叔宝病了就会跟别人说“我少年时候经常在战场上,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几次受重伤,留的血都有几斛(斛是一种容器),怎么能不得病?”表面看这就是叙说他的病因,但是最后这个疑问词“乎”好像透漏了什么,秦叔宝跟着李世民征战多年,流血流汗的,最终不如人家跟着李世民在玄武门走一遭,所以对李世民有怨气,好像文人那种怀才不遇、被排挤的感觉。

结语 :如果历史是这样的

无论是正史、野史、话本中秦叔宝、程咬金在唐初历史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看玄武门给的封赏秦叔宝、程咬金通通的食实封七百戸,要知道这其中的张公瑾可是靠玄武门之变直接封了国公的,且实封一千户,所以对比这些待遇和后续在凌烟阁的排名可以看出,秦叔宝、程咬金都没有在玄武门之变中获得太多的功勋。史籍所谓的“从诛”和玄武门之变的赏赐,可能仅仅是李世民对跟了自己七、八年的秦、程二人的一种安抚行为。这二人极有可能是被排斥在了玄武门之变以外的,毕竟二人最初是从王世充那投的李渊,可能直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都没有将这二人列为心腹;再加上秦琼晚年时常向外表功,甚至有埋怨李世民分配不均的酸味,可能都和他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有关。

唐朝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吗?

这事情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秦叔宝像李靖那样,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一、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

《旧唐书》记载秦叔宝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参加人员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

秦叔宝是隋末唐初名将,勇猛善战,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建立殊勋。两军对阵,敌军中如果有骁勇猛将耀武扬威的时候,李世民常会派秦叔宝来迎战,而秦叔宝也不辱使命,总是提枪前往,刺杀敌将于万军之中,每次都能成功。

李世民器重秦叔宝,玄武门之变事关生死存亡大事应该让秦叔宝参加,而且玄武门之变后人事调整,以秦王府护军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

可见秦叔宝是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只是食实封七百户,赏赐不高。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功勋第一,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一齐实封一千三百户。可能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不突出,即使参加了,也只是加入截击李建成属下薛万彻的军队或者是负责守卫秦王府的安全,在“玄武门之变”中作用不大,立功不显著。

二、秦叔宝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这个记载没有秦叔宝参加玄武门埋伏。唐朝开国三大功臣为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玄武门五大功臣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

文学作品常常把尉迟恭和秦叔宝联系在一起,秦叔宝应比尉迟恭出名要早,隋朝名将来护儿就非常看好秦琼,秦琼在隋朝名将张须陀手下时就屡建战功,李密和王世充也非常重用秦琼,秦琼和程知节看不好王世充为人而投奔李唐,李渊把秦琼和程知节派到李世民手下,秦琼在李世民指挥下屡建战功,在美良川之战中打败了刘武周、宋金刚政治军事集团的大将尉迟恭,后尉迟恭和寻相向李世民投降,前几年,发现挖掘的秦琼家族墓碑显示,秦琼曾活捉过尉迟恭,这件事正史资料没有记载。

尉迟恭投降李世民后,唐朝许多将领曾怀疑他想致他于死地,在攻打王世充之战中尉迟恭救了李世民才巩固了自己在唐军中的地位。玄武门之变,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又奏请李渊下了诏书,平息了李建成、李元吉手下将领的进攻。

有人猜测,凭秦琼的知名度和军功如果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可能官职或赏赐待遇会更高一些。认为秦琼是讲究气节,投奔的李渊,李渊重用秦琼,秦琼和李靖、李勣一样,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活动。

唐朝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吗?

秦琼,字叔宝,唐朝的开国将领之一,凌烟阁24功臣之一。当时的秦琼在瓦岗寨李密手下,李密昏庸无能,秦叔宝便离开了瓦岗投奔了当时的王世充,王世充此人人品又不行,秦琼只能投奔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

跟随李世民后,秦琼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每次战斗都是身先士卒,因此李世民也非常喜欢秦琼。

公元626年,秦琼随着李世民从玄武门经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此设伏要诛杀李世民,但却被反杀,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后被册封为了左武卫大将军,由此可见李世民对秦琼的重视。

在秦琼去世之后,李世民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他的战功,陪葬昭陵。这样的待遇数遍唐朝所有功臣也不过寥寥几人而已,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总的来说,当时的玄武门之变秦琼是参加了的,因为秦琼在李世民麾下多年,出生入死的,两人之间也不只是上下级关系了,也有兄弟之情。兄弟要被杀害了,秦琼岂能坐视不管,真若坐视不管,那他便不是秦叔宝了。

以上都是小编自己的观点,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