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犯"凯旋而归"式的错误?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犯“凯旋而归"式的错误?凯旋而归的表述是错误的,这个命题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既“凯旋而归"的“凯旋"是“得胜而归"之意,比如《幼学琼林》中就是这样解释的。依此解,则“凯旋而归"的意思就成了“得胜而归而归",形成语意上的重复和啰嗦。于是,“凯旋而归”就成了病句。
这个命题成立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汉语书面语规范化的过程中出现的。
汉语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汉语的书面语是文言文,而口语就是所谓的官话,也就是古代普通话。古代除了外地任职的官员之外,使用官话的人很少,所以,口语地域差异很大,不同地域间语法习惯和发音规则差异很大。这就形成不同方言。因此,汉语有八大话系。八大语系的口语表述如果直接转化为文字,那么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就不能实现了。所以,古代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可以通过文言实现。
进入现代社会,汉语中书面语和口语分离的状态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交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语言文字现代化改革的要求。通过改革,使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达到了统一。
前边说过,口语的地域差异很大。需要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的把握权,在于国家语言文字改革机构,他们组织语言文学专家给出统一的本标准。我们在学校里所学语法和用词规范,都是根据这个统一的标准来的。语言的统一,对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意义重大。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在这个词语的用法上,许多人会违反标准。说起来原因也不复杂。任何规范化的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可能有漏洞,“凯旋"不能“而归",正是庞大的现代汉语规范系统中的一个小小漏洞。
古代汉语,多是单音节词,后来多音节词的出现,其意义大都是单音节词的叠加,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本义的追根溯源,来分析现代用词是否矛盾。
“凯旋"被解为“得胜而归"大体没错,但只是这个词的引申义,如果从词根朔源上来看,凯,本是名词,得胜时唱或演奏的庆胜利之歌,古汉语名动一体,名词许多可以做功词,凯为动词是“唱凯歌"之意。旋,是动词转的意思。所以,凯旋的意思是“唱着凯歌往回走"。引申为“得胜而归"。比如:“26日,我军凯旋,军民夹道迎于得胜门。"这里的凯旋,是完成时。
如果把文言,改成现代普通话书面语,凯旋固可解为“得胜而归"。当“凯旋"和“而归"结合时,意思就变成“唱着得胜歌回来了。"意思上并无重复之处。所以,错误是答案标准化后硬加上的。与“凯旋而归"同理的还有“得胜凯旋。"
如果是中学生,看了这个回答应该注意的是。知识的了解是一回事,答题时,却要按标准答案来,否则,影响了成绩考不上清华北大,别怪我没提醒。
如果让凯旋回归本义,则“凯旋而归"与“凯旋"表达的不同在于,“凯旋”是得胜后返回,是进行时。而加上“而归”变成完成时。因为汉语法中没有时态的差异,时态的差异,靠上下文辩别。举个例子:“25日,敌败退,军凯旋。26曰至都,军民夹道相迎。”这里的“凯旋"是进行时。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犯"凯旋而归"式的错误?
如果从字面上来讲,“凯旋而归”涉嫌语义重复,是一个错误的用法;但是,如果从语法规则形成原理的角度而言,类似“凯旋而归”的说法早在唐宋时代就已经非常常见,属于语法里的词义虚化偏指现象,它是正确的。类似这样的表述还有“除夕之夜”、“邂逅相遇”、“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等。
从字面上来看,“凯旋而归”是个错误的说法如果从字面上来讲,“凯旋而归”确实是一个涉嫌语义重复的错误。
所谓“凯旋”,其中的“凯”指凯歌,指古代军队中打了胜仗以后演奏的得胜乐曲,是名词;在“凯旋”这个词语中,“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演奏凯歌。“凯旋”中的“旋”意思是“返回、折回”。按照这个解释,“凯旋”的字面意思是奏着凯歌返回。
因此,“凯旋”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军队奏着凯歌胜利返回,之后,“凯旋”的词义范围扩大,一切的“胜利归来”都可以叫“凯旋”(词义泛化)。如:
航天英雄聂海胜、费俊龙在圆满地完成了“神六”的飞行任务后凯旋。
在“凯旋而归”这个成语中,“凯旋”本身就有胜利归来的意思,后面再加一个“归”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胜利归来归来,词义重复。所以,从字面上来看,“凯旋而归”、“凯旋归来”等是词义重复的错误说法。
从语法规则形成的角度来看,“凯旋而归”不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所谓语法,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意即,只要绝大多数的人都同意了,日常都在使用的语言规则,就是语法。所以,现代汉语标准语在解释语法时会说: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按照语法的普遍、常用规则,只要“凯旋而归”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表述,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事实上,在“凯旋”后面再重复地加“归”、“而归”等词的用法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宋代已经非常常见,元明清到现代更多。如:
军营内,地上或生黄。照得敌人兵与马,凯旋归国长威光。天下举宫商。(唐·易静 《兵要望江南》)
背城傥借一,观我凯旋归。(宋·黄庭坚 《奉次斌老送瘿木棋局八韵》)
且说晋师凯旋而归,参见晋襄公,呈上先轸的遗表。(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 第四十六回》)
人们为什么会有“凯旋而归”的说法?众所周知,“凯旋”是指胜利归来,那么人们为何又会在“凯旋”之后又加“归”、“而归"等词呢?
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跟词汇的意义的虚化有关。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词因为常常跟某种意义关联,所以这些词慢慢地就虚化成了偏指这种意义的词语。
“凯旋”的意思是”胜利归来“,经常跟“胜利”关联,在日常使用中逐渐虚化为偏指“胜利”的词语,“凯旋”后面不仅仅能加“归”、“而归”、“归来”,而且还能加“而去”,如朱自清曾写道:
在沉默中得着胜利,凯旋而去。
这个例子更能说明“凯旋”已经虚化偏指“胜利”了。
再如“除夕”由“大年三十的晚上”虚化偏指“大年三十”;“邂逅”由“没有约定遇见,或者偶然遇见”虚化偏指“没有约定,偶然”;“忍俊不禁”由“忍不住笑起来”虚化偏指“忍不住”等。
这样的例子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非常常见,汉语中的很多语法形式、语法词、偏义复词等都是这么发展而来的。
写在后面的话目前,像“凯旋而归”、“除夕之夜”、“邂逅相遇”、“暗自窃喜”、“忍俊不禁地笑起来”等已经成为非常常见的表述了,其中也不乏一些文字大家。
尤其是倍受某些语言专家诟病的“忍俊不禁地笑起来”用法,在一些著名作家的名篇里居然也非常常见,如:
等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郭沫若《石榴》)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只能这么理解——所谓语法,源于约定俗成,意即:当某种语法形式得到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可,大家都这么说时,这种语言形式就会成为语法规范(世界上所有的语法规范都是这么来的)。
基于语法形成的原理,如果“凯旋而归”等说法为大众所接受,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述,我们就不能说它们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犯"凯旋而归"式的错误?
凯旋,初为动词,意思是指战胜而回,可表返回的过程或途中的某一 位置;后语法化为名词,可表“胜利”义。出自明朝程允升的《幼学琼林·武职》: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败北。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凯旋而归”的错误,一是因为不懂原义,以为凯旋是得胜义。二是可能受一些建筑物的影响,如法国有凯旋门,北京有德胜门(得胜门)。望“门”生义。三是一种习惯吧,中国人习惯四字句,总是以为两个字意犹未尽。“画蛇添足”不完全是多此一举,也有意犹未尽的原因吧?
这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犯"凯旋而归"式的错误?
扣字皮[大笑][大笑][大笑][大笑]扣得投入[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杠精起劲[大笑][大笑][大笑]就是没点鸟用滴呀![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犯"凯旋而归"式的错误?
凯旋而归,胜利凯旋,这两个词语都有语义重复之嫌,但使用者相当普遍,我觉得就不必过于拘泥了吧?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犯"凯旋而归"式的错误?
我在度娘上搜索一下这个词语,才明白题主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上面说,"凯旋而归"一词在用法上争议颇多。虽然"凯旋而归"及其类似的用法自古有之,但是现代学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旋"本身已经具有"归来"的含义,因此"凯旋而归"的说法是词义重复,应当视为一种错误用法。
关于这个成语的各种观点我就不赘述了,大家可自行搜索。为什么这个有争议的词一直在使用,个人觉得一是因为从唐朝的易静开始,到宋朝的黄庭坚,明朝的冯梦龙,清朝的《四库全书》,近代的徐志摩,朱自清,巴金等,都有在使用这个词。使用范围如此之广,可以归结为名人效应。
二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用法,就像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语法学家。从另一角度来讲,凯旋而归,听起来就比较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按照现在的网络用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也许是为了强调。
既然题主发现了不妥,那在以后,我们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场合,比如中高考,就用凯旋二字好了。或许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这是个错误用法,时间一长,大家也会慢慢弃之不用了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