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被人民日报点评为“悬浮剧”,你怎么看?
“演技派救不了悬浮剧",这个评论对于《安家》这部戏来说是很中肯很到位的。
评论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悬浮剧,二是演技派。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两个方面。是任何电视剧要成功都必须具备的,即一要有好剧本,二要有好演员。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亮剑》大火之后,便有人翻拍。翻拍之后,惨遭冷遇,就说明了演技的重要。剧本还是那个剧本。一换演员就不行了,因为表演上的毫厘之差,就会产生效果上的千里之别。这是演员和演技派的重要性。
但只有演技,没有好剧本,依然不行。《安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孙俪是这些年很火的一个演员。曾演过火爆的宫斗戏。因为我自己对宫斗的题材不感兴趣,所以没看过他的戏。最初对她有点印象,是她在《亮剑》里扮演的赵刚的媳妇冯楠,这个人物虽然是个小配角,还是被孙俪演的恰到好处。
《安家》是我第一次看孙俪主演的电视剧。把她说成演技派,还是当之无愧的。孙俪的表演确实比一般的偶像明星高明的多。但问题是出在剧本的不靠谱上。一个不好的剧本,可能会把偶像的人气拉低,这一点,演员在选戏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的。
《安家》是所谓的职业剧。这些年来,职业剧还是挺流行的,比如有讲医生行业的,有讲律师行业的,等等。《安家》是一部讲房产中介的行业剧。行业剧也好,其它剧也好,成功的必备条件是要真实。失去了真实性,被观众所嫌弃也就很正常了。
《安家》的编剧之一是名作家六六,六六是因为电视剧《蜗剧》而成名的。《蜗居》反映的是为了居住买房而产生社会众生相,里边有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也有更深刻的社会问题。一经播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如果说《蜗居》是住房问题上,体现的是买方的视角。那么,《安家》以房产中介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就是一种卖方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承载《蜗居》姐妹篇的期待。但现实的情况是,《安居》从行业剧的卖房人入手后,最终走入到情感剧的俗套之中。
剧本走入情感剧的套路后,故事的中心便转入到情感上。便和现实脱节。与现实脱节之后,自然也就成了悬在空中的“悬浮剧”。“悬浮剧”的营销模式,是针对粉丝的。因为这个群体,只看偶像,不看剧情的。但真正欣赏艺术,关心现实的观众,是会把剧情和现实相对照的。明显胡编乱造,是不会得到广泛认的。
《安家》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房似锦和徐文昌。开始的时候,两个人物职业特质上是有明显不同的。房似锦代表的是一种现代商业文明优胜劣汰的狼性文化。而徐文昌代表的是一种温婉的人文情怀。对于现代商业文明来说,二者各有优劣。如果两个人身上的特质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电视剧的最后结局是,房似锦到上海静安店之后,身上的狼性,慢慢被徐文昌的人文情怀化解了。于是,商业文明在剧中退出,故事就只剩下温情脉脉的恋情了。
房似锦在开始几集中卖的几套房子,并无不道德之处。都是合理合法的。在卖房子这个问题上,确实是每一套房子都有适合自己的主人。但最后在徐文昌的影响下,房似锦被改造了。
房似锦被改造的事例中,都不具备合理的逻辑。比如,王子健所卖的在家杀鸡的房子。最后房似锦没有接。这与一开始房似锦抢王子健过道房单子的情节是有照应的。房似锦拒接的原因是,这个房子产权不明晰。但只要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从剧情的本身得出结论,那套房子,产权是明晰的。前妻破坏不让卖房子时,已经说了。房子不卖,你死了之后,儿子可以继承。这哪里是产权不明晰?这个情况是可以通过法律解决的。这里房似锦的改变,是违背业内常识的。
最奇葩的是房似锦卖江奶奶宋爷爷房子时的表现,已经完全脱离了一个房产中介的身份。这种脱离,使得她完全不像一个房产中介所具备的素质。整个这个情节的设计中,完全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现实情况,这里的房似锦,除了玛丽苏的味道之外,已经不像是房产中介了。
江奶奶的丈夫宋爷爷得了绝症,江奶奶打算把房子卖掉出国去为丈夫治病。房似锦为江奶奶代卖房子。遇到一个买主,双方商定好准成交。这时,因为付款方式出现问题,买方不能一次性付款,而影响了交易,正是这个时候,宋爷爷病发住院。房似锦为了尽快达成交易,使得宋爷爷有钱治病,居然跑到北京总部请求公司垫资完成交易。这时的房似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卖房人,而是变成一个充满情怀的乌托帮了。
这个情节中,有着太多胡编的痕迹。已经完全脱离现实了。宋爷爷是个退休老师,江奶奶也是一幅知识分子的作派,两个老人无儿无女,住着上辈留下的老洋房。在宋爷爷得病的时候,居然没钱看病。这情节你信吗?
宋爷爷得的什么病,剧中没说。江奶奶坚信,只要有了钱,带老伴出国去,就能救老伴的命。这种认识合理吗?对吗?在疫情全球漫延的今天,我看到全世界向中国求助的今天。你还会认为,出国就能治了绝症,花钱就能救命这样的神话成立吗?
其次,关于付款方式。买卖房屋中的付款方式对于卖家来说,有影响吗?应该是没有的。无论是一次性付款,还是买家贷款,在交易时,卖家都可以拿到钱。总之,买家的付款方式,无非就是增加贷款时间而已。不影响卖家。就是买家贷款,五千万的交易,就算交点定金,都够老头先看病。
再次,房屋中介在买卖房子的时候,居然想到给人垫资,这大约是脑袋驴踢了。这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房屋中介所应该干的。到这里,所谓房屋中介的人设,已经蹋了。剩下的只有情怀了。
最后出来救命的徐文昌的哥们,一个演艺圈的大腕。明星有钱,成了救世主。他买了江奶奶的房子,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清楚的明白,什么是悬浮剧。就是剧情和现实无关,脱离,胡编乱造。
本剧还有一个地方,与现实有很大差异。既是房似锦家庭的问题。这种因重男轻女而形成的家庭内不公平现象,是有很多。但是,按在房似锦这个年龄段上,就不真实。按年龄来说,房似锦应该是八0后,或是九0后都有可能。如果换成六0后或七0后,剧情就不真实了。年代就对上了。而房似锦家庭情况,在六0、七0后是有的。八0后就很少见了。几乎没有。九0后几乎遇不到这种情况。就算是有,家庭情感方面,应该是多层次的和复杂的。现在房似锦的家庭,几乎成了一个集体诈骗团伙。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压榨房似锦。这样的家庭关系,太苍白,太单一了。
细节方面,还能看出许多来,就不一一细数了。现实主义的作品,一定是符合现实的。优秀的作品,来自现实,高于现实,必然是真实的。但是,《安家》这部戏,离脱了现实,走向了情感剧和偶像剧的老路。称之为悬浮剧,是没错的。
但是,也不能否定其中有许多老戏骨的表演是有功力的。比如潘贵雨的扮演者等等。但是,剧本坏了,再好的表演也没有用。
《安家》被人民日报点评为“悬浮剧”,你怎么看?
《安家》里都是一些奇葩的故事。什么好心收留了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在院里打了个临时住房,一住几十年,后来还敲诈勒索房主。什么亲娘是个泼妇、无赖、没有一点爱心的坏女人,经常敲诈勒索亲闺女。什么女朋友成天缠着,生了孩子却是别人的……都是非常奇葩的故事。
据说这些故事还是真有其事!真的假的咱也不知道,即使是真有其事,那也是个别中的个别!
当下反正在家猫着也没事,看着玩玩算了。没有什么意思。不用太费脑筋认真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因为这些故事大都太奇葩了,没有代表性。只能是看着玩玩,消遣一下,打发时间罢了!
《安家》被人民日报点评为“悬浮剧”,你怎么看?
也看了几集《安家》,一部上海现代社会的浮世绘。人生百态,需要表现。剧里描写的那些情节应该都是来于生活,但又不是拘泥于生活的原貌,所有被人民日报点评为“悬浮剧”。
一群由于不同的原因而在大上海的奋斗者,他们所服务的对象确是大上海的成功者,二者就行成了强大的反差,吃泡面的人给动辄上千万、上亿身价的人服务,怎么着看起来也有些酸楚,人民日报应该更多的关注这个社会财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不是我们不努力,实在是草根上升的空间太小。继续努力吧。
《安家》被人民日报点评为“悬浮剧”,你怎么看?
最近剧荒一直追安家
在我看看了,这部剧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演技上还是一部比较良心的电视剧
1.演员上,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而且演技非常好,孙俪超级短的男人头配上西装,我真的就觉得她是一个卖房的,能把人带入感非常强!演技就更不用说了,一条过演员!其他演员也是否演得非常好!
2.内容上,虽然都经过处理,比较剧情化,但是潘贵雨的出现让我无法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但是看了他们的采访,现实中真的有潘贵雨这是真事改编。所以如果都是真事,那么我觉得这反应了社会的现象,反应了人的真善美!丑与恶,良心剧!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电视剧!
《安家》被人民日报点评为“悬浮剧”,你怎么看?
我个人觉得《安家》这部电视剧还是很接地气的。从一个简单普通的房屋中介的一些琐事,展开人物的喜爱,烦恼。中间时不时夹杂一些惹人发笑的情节。语言生动有趣,刻画人物准确细致。反应一些平凡人的生活。我觉着是可以看看的。
《安家》被人民日报点评为“悬浮剧”,你怎么看?
了解中介行业规则和案例,看到大上海的众相生,看到当代年青人喜怒急哀乐,看到社会的发展,挺好的。各取所需,值得一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