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立了才三十还是三十后才立?有何依据?
以现代的科学标准来解读传统文化,会闹出很多笑话来。传统文化经典中的许多数字都是不精确的,只是大体而言之。不必太过计较了。
以年龄而言,古人所说的大多是指虚岁。举例说明,有两个人,一个除夕天出生,一个春节天出生。按现在的眼光看,两个人岁数相同。但是按传统的算法,除夕生的就要比春节大一岁。过一年,长一岁,就是所谓的虚岁。现在长一岁的时间和过年没关系,和生日有关系。这种变化是与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相关联。如果现在退休的年龄全部以春节划线,人们长岁的时间点,又会回到过年上。但以生日计,更公平,人员办理退休的时候就会更分散,不会扎堆。因此,孔子所谓的三十,其实是二十九。但我们今天也没有必要把孔子的话按现在岁数重新订正一下。比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订正后应该是:吾十有四而志于学,二十九而立,三十九不惑,四十九知天命,六十九从心所欲不逾矩。当然,这种订正只能是个玩笑。
孔子所谓的立,简单的说就是脱离父母和社会的关照,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了。这个独立生存的概念,不是自己单独一个人有吃有喝的就叫独立,做为男人,所谓的立,其实指的是一种支撑家庭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是可以养家糊口了。
孔子所言虽是以自身为例,但说的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一个普遍情况。男人在十六岁前后,生理上开始成熟,传统社会正常情况下,男子十六到二十岁是正常的结婚年龄。按传统的做法,儿子结婚之后,就可以分家另过了。但大多数人在分家另过之后,并不能完全离开父母的帮助和支持。比如,传统社会中,给儿子照看下一代,是父母不可逃避的责任,所以,含怡弄孙成为人生幸福的一个标志。
到男子三十岁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孩子大约六岁到十五六岁了。这时,做为男人就可以不靠父母而独立生存了。这叫“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可以和一个民间俗语合起来理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为什么以三十年为界划分人生的前后两期呢?因为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一个循环就是六十年。而且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低。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不过六十岁。所以,能够过完一个花甲的,算是有福的了。因此,按一花甲平分,把人生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老子养儿子,后半部分是儿子养老子。所谓的“立”,就是我不用老的养了,我可以养他们了。
总上所述。三十而立,只是一个大体的说法,是个平均数。现实中有得人,有的立的早,有的立的晚。比如社会上有的人不到二十就开始打工,到二十五岁时就事业有成,并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养父母,那么,这是三十岁之前就立住了。有的人到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啃老。说明他到这时还是没有立住。
所谓的立,就是在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能够起到独立支撑的作用。不能把孔子的话理解为圣旨,认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自然就立住了。这个时间点无论是以公历算还是农历算,无论是算虚岁还是算实岁,都是错的。
三十而立,是立了才三十还是三十后才立?有何依据?
三十而立,是指“至少”要在三十岁之“前”立下志向,立下以后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的志向的时间点!
如果三十岁之前还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三十岁就是一个坎,是一个提醒,岁月如梭,三十岁是一个人思想是否成熟的一个分水岭。
三十而立,是立了才三十还是三十后才立?有何依据?
依我的理解,应该是三十后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亊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从孔子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这是他对自已一生各个年龄段的感悟和总结。为什么他不从十五岁、二十岁说起,偏从三十而论呢?孔子自已说的很明白,因为三十岁之前,只是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但为人处事还不成熟,研究的学问还不精深,到三十岁之后,做事情才能独立,学问才有所建树。
到后孔子时代,人们对他的学说有所引用和演化。三十而立的原意被引申、被多元破解,认为一个人从三十岁开始,不仅只是能独立做事情,还可以理解为从此就能成家立业,功成名就,在人生的道路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什么三十而立呢?因为三十是人的黄金年龄段,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创造力强,即没有了三十岁以前的单纯、稚嫩,又没有到老成持重、瞻前顾后的年纪,敢想敢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直到今天,三十而立的事例不胜枚举。
孔子从三十而立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没有提到八十、九十,因为他只活到了七十三岁,不可能说出七十三岁以后的人生感言和结论,由此可见,三十而立是三十后才立,而不是立了才三十。
三十而立,是立了才三十还是三十后才立?有何依据?
梦想每个人都有。但有的人在梦里想,有的人在现实中努力实现。
年轮转至今日,当下的人们,有多少活成自己想要,或者是不让自己觉得无助的生活。
经常听一些长辈劝年轻人要能吃苦,能耐劳。说以前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拼命干活,干了也没得吃穿。是的,人无论年岁,不论男女,都得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但,时间是永远只会向前的,所以有些事只能是回忆,年轻人体会不到那时的苦,但长辈们却能感受到现在的生活。你没看到有些人身价几亿,依然不恋红尘选择自杀。你可闻,有些人事业有成,却家庭破碎。很多很多的事向人们说明,现在的人很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是为生活所以活着,还是为活着所以生活。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觉得是人在三十岁要立事业,四十岁要事业有成。这句话出于《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三十而立:通过十五岁到三十岁的摸索,到了三十确定一生的原则。
四十而不惑:根据你30岁订下的原则来试,到了四十岁对自己的原则不惑。并不是说一个人到了40岁了就什么不惑了,而是我对我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我所要学的东西我不惑。四十岁,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
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到了50还不知道天命,那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天命: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你有什么样的命。命是谁造的,命是我造,我造出我这条命,我造出我这样的命运,那我抱怨、抱怨谁。能不能重来,没有办法重来。人生最奥妙的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重来。
六十而顺耳:到了60,其他人根本不了解你,就在你面前指指点点、咋咋呼呼讲一大堆,你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听也会发脾气,不听也会发脾气,那怎么办,耳顺,就是听了跟没有听一样。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指我从小到70岁,我规规矩矩几乎已经变成我的生活习惯,我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差错,那我就可以放心去做。
五十岁以前要尽人事,排除万难,不管别人告诉你以后会不会成功,你都不管,你应该做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岁以后你要听天命,我有这个成功的命,我自然会成功,我没有的话,我不强求。所有的名和利最后都是空的。
三十而立,是立了才三十还是三十后才立?有何依据?
三十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从古流传于今的。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所谓言呢,就是要谦卑,行是举止要彬彬有礼。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一般用于男性,现常用于指人开始有所成就。
这四个字孔子说得是自己。对孔子来说,他的三十而立除了我们所指的那些,还要多一层,那就是对周礼典章规范的学习与尊奉。但孔子的这一层意义不适用于所有人,毕竟已是过去式了。
现代人儿,有了另一伴,组建了家庭,就觉得肩头有责任了,再也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不能太任性,要为了亲人、为了家庭,努力加油生活的时候,无论是何年纪了,都觉得三十而立,从此便不再遥远。
我说,我们要的立除了年龄的增长或者其他种种的提高,也还要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如鲁迅曾经寄语我们中国青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说得多么的好!
古时三十岁,人是已经到了中年,而如今的三十岁,相当于古时的二十多岁,所以谈一些事情或许还为之尚早,先立这种正确、好的价值观吧!
三十而立,立什么?是立身立业立家,就是立我们人自己!
都说人往高处走,可高处却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可又谁知低处纳百川。
三十而立是当时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我们现如今假如四十能立,只比孔子晚了十年,也是很可以啦!
其实,年龄它只是一个数字,就跟名字是个代号一样,别让它给你的人生设限,三十岁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承担责任!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便是最好的“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离如今的我,还有好些年,内心有万千念头,愿最后的我们,好的愿望都能实现!
“三十”而立,为未来之“不惑”!
三十而立,是立了才三十还是三十后才立?有何依据?
三十而立指的是一个人在三十岁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老婆、孩子,成功人士,婚姻幸福美满,前程似锦,衣食无忧,人生惬意,满面春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