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给妙玉署名“槛内人”回帖,是煞费苦心,他为何会那么崇拜妙玉?
这是《红楼梦》第63回中的故事。这一天是宝玉的生日,白天的时候,荣国府已经为其庆祝了。由于贾宝玉是个具有民主思想,平等对待丫环的主人。所以,怡红院里的八个丫环凑钱办了一桌酒席为主人庆生。如果只是主仆几人开夜宴,未免单调了些。于是,又请来了宝钗、黛玉、探春、史湘云等过来。于是,就有了“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故事。
怡红院里热闹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宝玉发现砚台底下压了一张纸。一问之下,原来是拢翠庵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写来的生日拜贴。古人相互交往,在对方喜庆婚丧之时,如果有理产能前往。写个拜贴,是常见的社交礼仪。这与今天同事朋友结婚之时不能到场送个红包是一样的意思。
贾宝玉接到妙玉的拜贴之后,提笔写个回复,让人送给妙玉就行了。也算是完成了一个社交程序。就像前几天,一个朋友结婚的时候,我因工作关系,没有出席婚礼,只好用微信转了一个祝贺的红包。朋友收到后,立既打电话过来,为我不能出席他的婚礼表示遗憾,对我的红包表示感谢。其中表现的社交礼仪精神,古今一致。
但贾宝玉在回复妙玉的时候,却颇费了一番精神。用题主的话说,是煞费苦心。贾宝玉为什么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崇拜妙玉,而是尊重。尊重和崇拜是有本质不同的。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情节,花费这么多笔墨写一个回贴的小事。这一来是为了说明贾宝玉的性格,二来为了表现妙玉的为人。贾宝玉之所以与妙玉有这样一个细微的互动,说明她们性格上有某些相通之处。这种相通,直白的说就是不合与俗的叛逆精神。
贾宝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人”形象。新就新在这个形象的思想意含,与当时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贾宝玉的行为之所以与当时的道德发生激烈的冲突,就是因为他在当时人人习以为常的封建等级制度之下,追求个性的平等与自我的尊严。因此,这个形象一出现,就必然陷入是非冲突的漩涡之中。所以,曹雪芹在安排贾宝玉一出场的时候,就给他下了定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是草莽。说得就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金陵十二钗”在《红楼梦》故事中,都是“薄命司”中人。这么多聪明灵秀可爱有人,个个都是薄命之人,本身反衬出的是社会制度和道德的不合理。因此,叛逆者本身是有思想先驱意味的。
在《红楼梦》的人物谱系中,与贾宝玉性情相投的,他们的思想都具有某些方面的叛逆性,比如林黛玉,晴雯,芳官等等,都是这种人。与贾宝玉没有直接联系的尤三姐、司棋、鸳鸯等等,也是这种人。与贾宝玉性格相冲突的,比如薛宝钗,史湘云,袭人等等,以及尤二姐、平儿等等,都是自觉服从当时主流道德观念的人。但无论是那一种,都无一例外的走向悲剧的命运。这是《红楼梦》巨大的文化反思精神,也是其成为永远经典的原因。
明白了上述这些,才好讨论为什么贾宝玉要在在妙玉回帖这点小事上大费周章了。妙玉是十二钗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曹雪芹写《红楼梦》是着眼于一个“情”字的。妙玉的人物设计,就是为了讨论一个话题,身入空门的青春少女,真的能把一个情字参透吗?真得能把情字看空吗?作者的答案读者可以自己在书中找。妙玉的判词中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总之,妙玉是一个高洁的形象。这样的一个青春少女,能因为进入空门而一切看空吗?作者通过妙玉的形象,反衬出宗教对正常人性的压抑。以此反衬出宗教的虚伪性。
妙玉为什么进入空门,书是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一点是肯定的,她决不是自愿的。笼翠庵喝茶时,妙玉把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时,可以看出妙玉微妙的心理。而贾宝玉没有用绿玉斗,本身也是对妙玉的尊重。
下面我们再说妙玉的贴子。按正常信札规则。给别人写拜贴,一般要署名,而不能署字或号。因为名是长辈叫的。署名之意,是抬高别人的身份,尊重别人之意。而号是平辈和晚辈叫的,我们知道,古有有忌讳的习惯,对长辈不能直接称名,所以,提到长辈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号来替代。这就是所谓别号。这样,在拜贴上署号的做法,就有点不伦不类,自相矛盾。
对于这种不按规矩办事的做法,一般不会太在意,敷衍一下,也就过去了。总之,通行的做法是不必理会。但贾宝玉不但理会了,还特别认真。这其中表现的就是贾宝玉对人的尊重。对妙玉的个性化情感的尊重。对妙玉清高个性的尊重。
有人可能据此得出妙玉的身份非常高贵的结论。否则的话,贾宝玉为什么会如此尊重她呢?这种解读,恐怕是没有读懂曹雪芹。贾宝玉对晴雯也非常尊重。做为贾宝玉的丫环,她经常抢白贾宝玉,贾宝玉对她放纵宽容的原因,决不是出于对高贵身份的敬重。这样的敬重体现出一种奴性。而贾宝玉身上体现的是对平等人格的尊重。
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中揣摸人物的思想。比如妙玉的自尊,笼翠庵喝茶的时候,她把宝玉和黛玉都压下去了。宝玉和黛玉都包容了她。现在给宝玉写拜贴之时,也把自己的身份有意抬高,这种下意识的抬高自己的行为,决不是身处高位者会有的,恰恰是处低位者被压抑者的自卑体现。因此,从几个杯子,几件玩器上,得出妙玉出身如何高贵的,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而古代犯官的子女,出家,为娼,为奴等等,都是正常现象。妙玉正是这样一个代表而已。以后贾府犯事没落之后,今天的妙玉,就是将来的惜春。
我们可以从其它人的眼光中,看出妙玉的不合时宜。人时时把自己放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确实是很讨人厌的。这就是曹雪芹所谓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贾宝玉接到妙玉的贴子后。面对“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署名,自己不知如何回复,如果问宝钗,宝钗必然会对妙玉与宝玉的不合时宜进行批评。于是,宝玉就去找黛玉请教。这一句说明了,宝玉、黛玉、妙玉精神气质上的相似性更多,而宝钗与他们有明显不同。
宝玉在找黛玉的路上,遇到了邢岫烟,而邢岫烟与妙玉是旧交。比较了解妙玉。当宝玉把妙玉的帖子给她看,向她请教的时候,邢岫烟的表情很耐人寻味。她是一幅惊奇的表情。她的惊奇并不是出于对妙玉做法的意外,而是对宝玉居然如何煞费苦心的回复表示惊奇,毕竟她对宝玉的了解不多。邢岫烟对妙玉的帖子的评价是“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是说,僧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贾宝玉过生日,妙玉用不着下拜帖。俗不俗是说,既然下拜帖,就按规矩来,可是妙玉又不守规矩。男不男,女不妇,意思也差不多,总之,妙玉的行为是矛盾的,冲突的。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当时的礼教和社会制度对正常人性的压制。
宝玉对妙玉的尊重,并不是所谓的爱情。而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这种尊重在古代三妻四妾制度之下,有时会有肉欲的成分。但现代意义的爱情无关。爱情上,贾宝玉是专一的。他一生之中,唯一爱着的,就是林黛玉。
聊到这儿,这个问题,差不多说明白了。既然提到63回怡红院里开夜宴的事。索性就再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情节。
十二钗,是全书的主要人物。人物是如果一步步走向最后悲剧结局的。小说的每一个情节,都与主人公的最后结局相关。开夜宴中,有个抽签得花名的环节,预示着每个主人公的最后结局。这个晚上抽到签的有下面这几个:
宝钗抽到牡丹,“艳冠群芳”,评语是“任是无情也动人”。预示她是金玉良缘的成就者,但她宝玉的结合,不是爱情。
在宝钗抽得牡丹之后,小戏子芳官唱了一首曲子《赏花时》,内容是吕洞宾与牡丹仙的故事。曲子的内容这里就不抄了。但可以明白无误的预示,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就与吕洞宾也牡丹仙一样。
探春抽到“瑶池仙品”的杏花,评语是“日边红杏依云栽”。明言“必得贵婿”。
李纨抽到“霜晓寒枝”的老梅,评语是,“竹篱茅舍自甘心”。与李纨现实相合。
史湘云抽到的是“香梦沉酣”的海棠,评语是“只恐夜深花睡去”。与史湘云“从不将儿女心事略萦心上”的评语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怡红院的丫环中,有麝月和袭人两个人掣到了签。麝月抽到是是茶蘼花,“开到茶蘼花事了”,说明,最后陪伴在贾宝玉身边的丫环是麝月。太虚幻境中陪绛珠仙草下世还愿的一干花神们,最后收场的是麝月。
而袭人抽到的是桃花,桃花与移情别恋是相关联的。桃花的题词是“武陵别景”,表面上是以指桃花源,但别景二字,暗指袭人以后另找下家的结局。
在这个场景中,当然不能少了一号女主林黛玉。林黛玉抽到的是芙蓉花,芙蓉是纯洁的像征。而在晴雯死后,贾宝玉做过《芙蓉诔》,明是诔晴雯,实际上是诔黛玉。而芙蓉的评语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正是林黛玉的形象。她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林黛玉曾分别与两位女主开过玩笑,他们的话语中,都带有明显谶语意味。
当湘云抽到“只恐夜深花睡去”的评语后,黛玉开玩笑说:“‘夜深’两字,改‘石凉’两字。”以此打趣史湘云醉眠一事。史湘云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反过来打趣黛玉,她指着自行船与黛玉看说:“快坐上那船家去吧,别多话了。”
当袭人抽到桃花之后,签中注明抽到杏花的陪一杯。抽到杏花的是探春,黛玉又打趣探春说:“命中该得贵婿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们好喝。”探春笑道:“这是个什么,大嫂子顺手给她一下子。”李纨笑道:“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
“快家去吧。”“不得贵婿”正是林黛玉的命运。可见,在林黛玉是最早退场的。在她病逝之后,贾宝玉才娶薛宝钗为妻的。袭人嫁给别人,麝月留在宝玉的身边,一直到最后。
十二钗中的人物命运,能够合理到场的,他们的命运在这一次夜宴中都有交代了。没到场的妙玉,自然也要交代一下。于是,在第二天早上,发现了妙玉的拜帖,贾宝玉与妙玉便有了这一番交往。在交往中,妙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品格,又进一步得到了体现。这样的性格,可以得到贾宝玉的尊重,但却决没有理由见容于当时的社会。所以,这个情节也预示了妙玉最后终陷泥淖中的结局。
妙玉自称“槛外人”,宝玉便回了“槛内人”。妙玉是“槛外人恭肃遥叩芳辰”,贾宝玉便回了“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做答。而且亲自送到笼翠庵,从门缝中塞了进去。完成了这一次这被世俗所理解的交往。
书中邢岫烟对妙玉的批评,代表的是一种世俗主流的观念。邢岫烟随分从时,通权达变,合于当于的道德规范,所以,没有名列薄命司中人。在十二钗周围充满悲剧命运的时候,作者留出一点篇幅给了并非悲剧的人物,这是中国审美中的中庸观念的体现。
宝玉为给妙玉署名“槛内人”回帖,是煞费苦心,他为何会那么崇拜妙玉?
宝玉为给妙玉署名“槛内人”回帖,煞费苦心,是他根本就不懂妙玉,又怕伤害到妙玉,至于崇拜,那是他骨子里的东西。巜红楼梦》第五回中关于“意淫”有精彩的解释,或可从中认识宝玉的本性:警幻仙姑在评价了淫之后,说道: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宝玉听后,唬的忙答道:仙姑“仙姑错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字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惟‘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女,然于世道中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朱旁批: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故曰“意淫”。意淫是宝玉对女子的体贴,所以说宝玉对妙玉也是体贴,当他听了邢岫烟对妙玉的介绍后,知道了妙玉署名‘槛外之人’的含义,便署名‘槛内人’。其实妙玉飞帖遥叩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但邢岫烟和宝玉都没有理解妙玉的用心。他甚至对岫烟说:“姐姐不知道,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贴子。”岫烟听后,说了三个“怪不得”可见人们对妙玉是不了解的,包括这怡红公子在内。多情公子也只是把妙玉看成世外高人,不敢生情,只是仰慕崇拜了。当然,“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在与宝玉接触中,也是宝玉崇拜妙玉的原因之一。
宝玉为给妙玉署名“槛内人”回帖,是煞费苦心,他为何会那么崇拜妙玉?
《红楼梦》只所以不朽,只因为其首次通过小说,表达了“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并重的观念,而贾宝玉与妙玉,是最具对比性的代表人物,一男一女,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就好似一幅工对的“对联”。
“槛内人”,就是富含诗情画意的,饱含情绪的,很有文化的称呼,相当于现在“亲爱的”称呼。
“槛内人”,意思是“心中人”,主要是有如下几层意思:
一是极为尊敬妙玉的纯净智慧。妙玉之纯净,是精神的纯净,是人格的纯净,也是言语举止的生活的纯净,是仙班之类人,所以这个“槛内人”档次极高,连贾宝玉都是自惭形秽的“槛内”
二是有知己的意思。贾宝玉明明白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欣赏,仰慕,崇敬等情感。
三是准确地表述了妙玉的一生,即一尘不染的“槛内人”。
宝玉为给妙玉署名“槛内人”回帖,是煞费苦心,他为何会那么崇拜妙玉?
1. 我们从宝玉的以后来看,他也出家了。
而他出家之前的心路历程又是如何的呢?他曾有过悟道参禅的经历,这在第22回中。而在第30回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第31回又对袭人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这仅仅是宝玉的偶然所说所为吗?从后来实际向前推断,此时的宝玉应该已存有出家的潜质的。惜春不也是有一番经历之后出家了吗?
此时的妙玉已出家,进到拢翠庵。具有出家潜质的宝玉应该对已出家的妙玉有一定的心灵感应吧。
况且妙玉对宝玉是一向示好的,这在文中是一目了然的,可从栊翠庵饮茶,宝玉的生日,宝玉到栊翠庵乞梅看出。
当一个人在不断向自己示好的时候,又有谁一定去拒绝呢,况且妙玉还是一个精通文墨,模样极好的人呢?另外宝玉还是一个对女孩子具有博爱精神的人。
2. 妙玉是纯属被动出家,这可从第17回林之孝家的口中得知,只因小时身体不好。他虽然出了家,但内心还是向往尘世的,他要保有自我,这是他的性格。
看贾宝玉,他生在仕宦之家,他应读科举之书走科举之路,这也是他父亲对他的谆谆教导,可他只是在表面敷衍,实际却没有如此去做,他也是要保有自我,这也是他的性格了。
综上可知,妙玉实现了宝玉的心路历程,而且他们在性格上是有相似点的,这也促成了宝玉对妙玉的崇拜之情。
宝玉为给妙玉署名“槛内人”回帖,是煞费苦心,他为何会那么崇拜妙玉?
《红楼梦》里贾宝玉向妙玉讨要梅花时,称妙玉为“槛内人”。
宝玉为给妙玉署名“槛内人”回帖,是煞费苦心,他为何会那么崇拜妙玉?
- 谢邀。
- 妙玉具谏宝玉自称槛内人,宝玉为回帖的署名而大费周章之际,恰逢邢岫烟解了愁结。
原来,妙玉在被贾府邀请之前的修行之所,与邢岫烟家居相邻,故岫烟和妙玉亦是好友。对妙玉的脾气秉性行事格调,邢岫烟是清楚明了的。以此,岫烟向宝玉建议:她自称槛内人你何不用槛外人而示意?一是并行不悖;二是投其所好?宝玉深感有理。
- 宝玉在此项小事上竟如此慎重?因他深知妙玉脾性乖戾,也唯恐落下妙玉之讽,故此在回帖时犯了踌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