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去世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也就是宋徽宗赵佶上台的那一年。活了六十四岁,一生经过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个朝代。宋徽宗刚一上台,苏轼就去世了,但这一朝他也算经过了。

苏东坡是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按一般的逻辑,旷世奇才就一生通达,不必自省自警了。但苏东坡还是常有自省之警之语。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旷世奇才,必然会恃才傲物;恃才傲物,必为人妒忌;为人妒忌,则必然仕途不顺;仕途不顺,人也就会额外多吃些苦头。人只有吃了苦头之后,才后自省自警,再加上一点自嘲。苏东坡一生的经历,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道理。

苏东坡在宋仁宗嘉祐二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这一年,他才二十岁刚过。科举的时候,苏东坡就以自己的才华惊动了朝野。宋仁宗把他当成了留给后代儿孙的宰相之才。为什么要留给儿孙用,原因很简单,仕途为官是要历练的。必然一级级的积累经验和智慧,才能最终大用。一个二十岁的小青年,不可能直接进入中央核心层。在仁宗到英宗朝结束,大约十一二年的时间,是苏东坡官场历练时期。到神宗朝的时候,苏东坡大约基本也逐渐成熟。到神宗朝,出现了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在王安石当政时期,苏东坡因为政见不合,受到改革派的打压。开始了他倒霉的历程。

苏东坡的悲剧在于他天才文人的正直。他并不是完全反对改革,而是反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蔽端。王安石改革的失败,最终证明了苏东坡的正确,但正确不一定不倒霉。宋神宗后期。王安石倒台,保守派的司马光上台,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这时的苏东坡又一次展现他作为一流文人的正直。他又对司马光绝对化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又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所以,苏东坡在政治上是一个非常正直不懂得见风使舵的人。因此,他的一生常常处在倒霉的状态中。

宋神宗干了十八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年仅十岁的宋哲宗上台,因为年纪太小,朝廷的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高氏手里。政治比较稳定,宋哲宗上台没多长时间,司马光去世。又过了八年,太皇太后去世。在这段时间里,是苏东坡一生政治上比较得意的时间。太皇太后去世之后,大宋朝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小皇帝长大之后,在改革派的鼓动之下,又要恢复他父亲神宗时期的政策。于是,以章惇为代表的改革派又重新得势,苏东坡受到打击和排斥。先是被贬到黄州,再到惠州,再到儋州,也就是海南。现在的海南是特区,挺好的,苏东坡时期,那绝对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人的一生如果都是春风得意的,自然就不会自嘲了。也用不着自省。只有倒霉了。才会自省、自嘲。所以,在苏东坡的诗词中,常常看到有点自嘲的句子。比如这首《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关在大牢里时写给他兄弟苏辙的。旷世奇才也好,文学大牛也罢,面对生死的时候,自然不敢牛气哄哄,因为皇帝一不高兴,是要掉脑袋的。这时只能低下头来歌颂一下“圣主如天”,而“小臣愚暗”了。

再看这首《洗儿》:

人皆养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聪明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再看这首: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再看:

白头萧散满霜风,滕床纸帐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看到这豁达中带有自嘲意味的诗句,是不是会觉得有点心酸呢?最后再看一首: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从海南赦还的时候,朝廷大约还是想用他的。如果他身体康健,回朝拜相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在他返回的路上,原先在他倒霉的时候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有些开始转向拍马屁了。但是,半生的飘泊的艰辛已经毁坏了他的健康。他终于没有走回东京汴梁去。假如他能像蔡京一样活到八十岁,回到京城给宋徽宗再当十五年的宰相,大宋朝的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呢?谁知道呢?

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旷世奇才,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年轻时就立下“笔头千字,胸中万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伟大抱负。他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得罪权贵,屡遭贬斥,几起几落,面对坎坷多难的命运,他并没有颓废消沉、曲意逢迎,而是在深刻的自省中正视自我,从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逐步走向豁达,超越自我,走向成熟。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苏轼性格刚直、幽默豁达善于自嘲。正因为苏轼具备这样的性格,所以才能屡次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良好开朗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用豁达的胸怀和自嘲式的幽默消解苦难岁月,祛除个人烦恼。

二、苏轼一生历经仕途坎坷,促使其反省半生得失。苏轼早期的诗词多为意气风发之作,经历过几次仕途坎坷之后,他忍受着难言的孤独之后,自嘲之作日益增多,他彻底远离喧闹洗去尘嚣,开始深思人生意义,诚恳反省自己,品味其中滋味。

三、苏轼生活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宋代文化背景中均有内省之要求。苏轼生活的宋代文化背景下,三教并蓄,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自省”是儒家的概念,苏轼没有盲目地吸收三家思想,而是在坚守自己的见解下,一方面在继承儒家思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上,另一方面又汲取道家超然世外的精神,而佛教的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莫测的色彩为他在遭贬后的痛苦中提供了一种排忧解闷的途径。从而形成了苏轼独特的世界观。

总之,苏轼这种自省自嘲的品质是难得可贵的,就像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学习苏轼深刻自省自嘲、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虽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他在仕途上确是不尽人意,当然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这在他的诗词上就可看的出来。在他的仕途上有几次的起起伏伏有天意,也有性格使然。

首先:苏轼首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为文坛领袖欧阳修,当他看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的时候,一下就被震撼到了,本来可以得第一的文章,却被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弟子所作,为了避嫌,只给了个了第二名,难道真是命吗?刚取得功名还没有大展身手,却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回潮不久,接着是父亲去世,等守孝三年回京之后,又赶上王安石变法,由于一些老臣和新法拥护者政见不合,都被打压,苏轼迫不得已也自请离京。

第二次:苏轼四十三岁那年,调任湖州知州。却因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并且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打入大牢。在苏轼坐牢的103天里,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第三次: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几个月后,苏轼就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第四次: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第五次: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一生可谓坎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只能寄情于文字,他一生的壮举源于文字,而又归于文字,所以他起起伏伏的人生造就了他诗词上的成就。他的诗词比较完整地表现了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试问面对这样的人生他怎么可能不自嘲呢?

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爽真的苏轼 曾经生养苏轼的故地眉山,人杰地灵。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这事见于宋人笔记,不知是真与假。现生于眉山、居于眉山,仰三苏遗事,慕东坡豪放、爽真,不宥于别人的定义,诸如旷世奇才、伟岸旗手、群山之峰等⋯曾不止一遍读听林语堂、刘小川等写说苏轼,收获不少,对爽真的苏轼认知、了解更多,但不能说更深。如苏老先生的豪放、豁达、爽真的人不多,他满腹经论,穷上达下,着眼看见的生活,纵向千年,横达万里。如此的生活情怀,自责与自嘲,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也就是说,不同生活层次的人,自责与自嘲的意境是不一样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你我理解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理解也不一样。苏老先生是人不是神,对生活境遇的不如意,一如常人,需要处理柴米油盐酱醋茶,人情世故,但他不是牢骚,而是豁达面对,智慧自责与自嘲,"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如此诗词与典故就不引述了,他重在给我们展现了人活着的意义和生活的韵味儿,鼓以正能量,不像一般人对生活的抱怨与消极,给人的是负能量。自省是悟,自嘲是醒。常人与东坡不可同日而语,浅见。

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只是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什么不妥希望大家不要喷

苏轼: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个性,人格精神。 儒家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以“仁爱谦卑为处事之道”苏轼每每都会“吾三省其身”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苏轼也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事业:“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他也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种平静看待事物的思想是现在我们所不能及的

佛家思想同样深深地印入心灵之中。佛家说“万事皆空”,人生中的原本使人烦恼、让人心焦的诸种悖论,生死、贫富……都可以被化解。”他对功利人生结局看得透彻,对富贵等悖论淡然处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会很谦卑的要求自己,宽待他人,这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君子每日三省吾身,苏轼自然也加强修身养性。对于命运多舛的东坡而言,自嘲其实是放达性格的外现,也是一种乐观主义吧!仅供参考并请大家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