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字体中楷书最后才出现,为什么有人本末倒置地鼓吹“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
“所有字体中楷书是最后才出现的”,这个表述是不对的。但“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应该是没错的。
我们现在所谓的楷书,指的是与草书、行书、隶书、篆书等并列的一种书体。这种对书体分类的规范确实出现的比较晚,在这个意义上说“楷书是最后才出现的”,大约也不能算错。但是,在“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这句话中的楷书,却与此意不同。也就是说,在书法史上,“楷书”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是不相同的。
在唐代之前,所谓的楷书不是一种书体名称,它的意思是做为楷模的书写方法,叫楷书,也叫真书。真书和楷书是一个概念,但它又不同于现在的楷书定义。最简单的解释应该是官方的主流书写方式和方法,称为真书和楷法。
我们不妨从文字发展史的角度上来谈一下。从秦汉到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秦之前,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文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书写工具都与后代不同。
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国家标准字是小篆。在秦之前,文字的使用基本是在国家层面上,比如甲骨文就是国家占卜吉凶时的文字记录,那时是用刀刻的。也不是毛笔写的。当然刀刻的与后来的刻碑相关联。
秦之后,书写的范围更加宽广,小篆和笔画比较多,也比较难写,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便把小篆进行简化,这便产生了隶书。
据说隶书是程邈发明的,他本是县中的狱吏,因得罪始皇帝,被关在云阳狱中。为吏的,书写就是重要工作了,所以,程邈是精通篆书的。关在狱中没事可做,他就专心研究汉字改革的问题,经过十年的努力,他创造了三千隶书字体。因为程邈为隶,所以,他创造的字体,就称为隶书。
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和革新。隶书产生之后,秦朝的官方书写形式就变成了两种,一种小篆,一种隶书。比起小篆来,隶书书写的简单程度大大提高,渐渐的隶书就成为书写的主流,篆书成为历史,到汉代时,隶书就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到这个时期,以笔墨为依托的书写方式也基本上确立。
到魏晋时期,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为什么文字发展的高峰会在这一时期形成,除了文字自身发展的规律之外,还与纸的发明与成熟有关。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是从钟、张、羲、献论起。钟是钟繇,字元常。张是张芝,字伯英。羲献是二王父子。孙过庭说:“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犹精于草体”。在说到王羲之与钟、张的高下之别时,孙过庭说:“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少劣,而博涉多优”。意思是说,王羲之的楷书与和钟繇差不多,但草书比他强;草书与张芝齐平,但楷书又比张芝强,所以,王羲之的综合实力超过钟繇和张芝中的任何一个。
孙过庭所谓的“真书”和“隶书”,以现在来看,都算是楷书了。这是钟繇的《荐季直表》和王羲之的《曹娥碑》,大家自己看一下,就知道了。
我们可以看出,钟王的楷书中,明显含有隶书的意味。这就是隶书向楷书转化的痕迹。
所以,在唐代的时候,隶书、楷书和真书,是一个概念,就是汉字书写的正规写法,称为楷法,也就是楷模之意。
汉字书写规范,到魏晋时期基本定型,到唐代完全定型,唐之后所谓的欧颜柳赵,是个人书写风格的变化,而不是字体的变化。
所以,楷书的定义从书法史上来讲,不是一成不变的。汉之前,小篆是正规写法,隶书产生之后,隶书是正规写法,之后隶书发现成楷书。与正规写法相对应的,就是简写和草写,也就是草率写法。草写的原因,就是为了加快书写的速度。
小篆做为正书的时候,隶书是他的简写,小篆转变为隶书楷书的时候,草书就成为简写。在楷和草之间过渡的方式,就是行书。行书偏向楷书一点,就是行楷,偏向草书一点,就是行草。
明白了上述这些,就很容易知道,楷书是一切书法的基础是没错的。所有的简写都是从正规写法上化出来的。都与正规写法有着逻辑上的联系。比如写草书,别人为什么说你写的不规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写法上不符合与正书,也就是楷书之间的逻辑关系。我自己是书写的外行,只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上图是“左”与“右”的象形文字。就是把左右两手伸开的形状。后论随着文字的发展,“左”“右”成了现在的形状。但是,书法中,还是能看出文字发展的前世今生。草书左右两字的上半部分,都能看出来。
这是左,上边是左手的形状。
这是右,上半部分是右手的形状。
总之,书法的高低不完全是维系在字体外形的美观上,更重要的还有它内在意义。也就是外形中包含着他的前世今生的变化痕迹。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评价大家书法的时候常说“无一字无来处”,它体现的就是深厚的学养。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如果有说错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所有字体中楷书最后才出现,为什么有人本末倒置地鼓吹“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
楷书基础论的大神太多了,掌握着话语权,且市场很大。
为什么?
不敢说。
所有字体中楷书最后才出现,为什么有人本末倒置地鼓吹“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
楷书早于行书而晚于草书。这是汉字演变和发展的结果。怎么能说楷书是最后才出现的书体呢?楷书不是所有书体的根!
根据史料记载,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这样的:仓颉造字→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做为一个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一定要弄明白!记住: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可以学。万不可当“南郭先生”。
实际上,隶书才是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而篆书又是隶书的基础。如果追根溯源的话,篆书才真正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特别是隶书,她在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她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低估的。
由于篆书早已成为装饰性文字,现在好多人都不学篆书了,即便是学,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更是为了自娱自乐。
实际上,初学书法还是先从隶书入手的好,把隶书学好后,再学楷书和行书。有人说草书难学,初学者可先不要学草书。如果初学者对行书有兴趣,直接从行书学起也是可以的。初学行书,就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把这个碑帖学好了,再融入点自己的个性,成书法家就不是问题了。可能有人会说,没学走,怎么才能学会跑呢?其实,学书法没那么多清规戒律,只要自己喜欢,学哪种书体都是一样的。
我倒是主张初学书法者先学魏碑,如果大家都一股脑儿的学唐楷,那不成“千人一面”了吗?“唐楷”是工作照,“魏碑”是生活照。生活照是庄重严肃的,而生活照则是平和自然的。所以说,还是先学学平和自然的好。我认为。学魏碑之前,建议先学学汉碑,因为魏碑的好多用笔大多源自汉碑。
喜欢学楷书的书友,不妨撇开古人的法帖,先学学卢中南的楷书和田英章、田蕴章的楷书,他们三人的楷书都是师法欧阳询《九成宫》,并有个性融入,且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了追求时代书风,学学“卢楷”和“田楷”也是可以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所有字体中楷书最后才出现,为什么有人本末倒置地鼓吹“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
这个提法不知出处,肯定是错误的。但题中的说法也值得推敲。
“所有字体中楷书最后才出现”这个说法不准确中国的书法按照古人传统分类,有四大类,即:真、草、隶、篆“,这是人们最习惯的一种说法,学书法的人都能朗朗上口,这也可能是有人说“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的来源之一吧。
按照书法四个大类的分类说法,顺序应该是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楷书和草书基本是同时产生的,它两个都是由隶书经过第二次隶变转化而来,是一母双生的“双胞胎”。所以,不能说楷书是最晚的书体,如果一定要说楷和草谁更晚一些的话,草书应该是双胞胎里的弟弟或妹妹。
现代书法分类其实是分为七种的,即在上述四大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化,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行楷和行草。如果按照这个分类,楷书和草书就成为居中的书体,更不是最晚的了。
楷书不是所有书法的根,但可以称为书法的“主枝”如果一定要说谁是书法的根,那一定是篆书,但不能说是小篆。至于篆书再以前的甲骨文,本质上还是篆书的一种,如果非要把甲骨文说成一种书体,那就算是“根”里的“细根”吧。
由此,隶书是书法的“干”,楷书和草书应该是隶书上面的两个“主枝”,再后来出现的行楷是楷书的分枝、行草是草书的分枝。
楷书虽然不是所有书法的根,但可以作为学习书法的本就像人们对一棵树的认识,大概应该是先看到其干和枝,所以,认识书法也应该先从其干枝入手。楷书是现在日常最广泛应用的书体,所有的官方正式文书、学校教课书、文学印刷品所用的书体均为正楷,所以,学习书法、尤其是零基础学习书法的儿童,从正楷入手既有利于他们对汉字的认识,也利于他们于书法的入门。
初学书法往往是从基本笔法和基本笔画开始的,过快或者过草都不利于学习。从上述七种基本书体中,楷书因为书写规范,笔画提按顿挫明显,基本节奏也最适合初学者,所以,楷书可以作为初学书法的首选入门书体。
所有字体中楷书最后才出现,为什么有人本末倒置地鼓吹“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
谢谢你的提问。关于草书,我已经写过好几次回答了,或者在回答中有时也会提到所谓“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个问题。
如果是广义的“楷书”,这个大家都知道,包括所有优秀的书法经典,也不论什么真草隶篆,都是“楷书”,也叫“法楷”。
但是,我们所谓的楷书,具体来说就是欧颜柳赵他们的楷书。这是明代以后才确定的书法样板。
而我们所谓的“欧颜柳”这三大唐楷,在唐代,也没有“楷书”这个词。
为什么欧颜柳赵的楷书叫楷书,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没有列入“四大楷书”之中?
这不是因为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不是楷书,也不是“四大楷书”之一,而是,楷书这个概念,是适应明清时代的科举书法,提出的科举答卷字体的规范字体。
在王羲之、王献之以至于到唐代,楷书仍然被叫做“隶书”或者草隶。
在明清以前,并没有严格的科举字体要求。
除了科举规范用字体,日常生活,爱用什么字体写字,官方没有任何限制。
例如,明清时代,家家户户有对联中堂,你愿意用什么字体写这些书法,都没有毛病。
为什么说楷书是最后出现的一种书法呢?
因为隶书长期使用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为比隶书更简化的书法“楷书”了。
这种“楷书”产生在三国到东晋的100多年时间里。
在楷书产生以前,确实已经有了草书。但是,这也不是说,草书是没有楷书依据的草书。
草书,说到底,其实是“楷书”的辅助字。之所以叫做“草书”,就是因为比“楷书”有难以辨认。写起来也比较快。
所以,隶书就是篆书时代的草书,章草是隶书时代的草书,今草是楷书的草书。
如果按照“楷书”的方法写文章,那么,严重存在与书写速度不适应的问题,所以,就会产生草书。
如果文章写成功定稿了,就一定要用“楷书”来抄写的。
我们经常说“打草稿”除了写文章构思这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先潦草把文章学出来的意思。
那么,在隶书时代,所谓的章草,这种草书,肯定依据的是隶书是不是?
而唐代已经没有隶书了,所以,草书依据的母体,就不是隶书。因此,唐代的草书也就没有隶书的遗迹了,是不是?
中国书法,唐代以后,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基本上没有隶书了。
那么,草书就不是从隶书演变,而是从新的隶书------楷书中演变的。
当然,唐代的草书叫做今草。是张芝、王羲之创造出来的。
张芝的草书是处于隶书时代,所以,叫章草,例如《秋凉帖》就是一个章草作品。但是,张芝也创造了一些今草书法,例如《冠军贴》。
王羲之全面继承了张芝的草书。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也有很少一些章草,例如《豹奴帖》。而绝大部分是今草。
今草代替看章草,仍然是书法的书写优势问题。
什么叫书法书写优势?简单说,就是写起来更快的方法。
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之所以由篆书到隶书,又从隶书到楷书,我们刨根问底,最主要还是书写速度快,就是书法演进取得优势的基础。
那么,草书当然也是这个原理,所以今草会代替章草。
既然章草作为大众书法被今草淘汰,那么,今草就会成为新的大众草书了。
唐代主要的书法是楷书、行书和草书。
但是,草书依据于楷书这个母体书法的原理仍然没有改变。
因此,在书法只有楷书、行书和草书的条件下,楷书肯定是书法的基础。
比如说,学习都是从小孩启蒙开始的,哪个时代教小孩子读书写字是从草书行书开始的呢?
孩子学楷书不是学书法,是识字写字。
但是成年人学书法,就不是写字了,而是学书法。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深度的。
所以即使成年人学书法从草书开始,他的书法基础已经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开始的的。
我们不能脱离书法发展的事实,去空谈我们楷书是不是书法基础问题。
同时,书法还有一个实践问题,这就是,虽然张芝写草书是以隶书为母体,但是,张旭是以楷书为母体的。
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人,起码都学过一些楷书,才学习草书的,而不可能是从不识字的小孩子就开始学习草书了。
所谓学草书,是一个书法专攻问题。是不是一定要楷书写得非常精致才能学草书,否则就不能学草书?这就要看具体的个人的禀赋如何而定了。
所有字体中楷书最后才出现,为什么有人本末倒置地鼓吹“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
我们知道,草书诞生在楷书之前。古人在没有发明楷书之前,就能够把草书写的非常好了!
应该说,各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每一个书法家都是根据这些规律和自己的爱好去练习和创作。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并不全是五体皆能的。
之所以有人说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是因为楷书对笔画和结构有着严格的要求,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没有良好的基本功是写不好楷书的。
如果把楷书的基本功掌握了,再去写其它的字体,在运笔、间架结构的安排等方面也会相应的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这对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一切问题都是辩证统一的。既不能说楷书是所有书法之根,也不能说楷书对其它书体没有作用。楷书对学习书法者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
以上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