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借“假语存言”,甄士隐、贾雨村在全书起了哪些作用?

甄士隐、贾雨村在全书起了哪些作用,是怎样起作用的?

《红楼梦》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的内容上,有两条最主要的线索,一是主人公的情感线索,围绕着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纠葛展开,二是家族兴衰的线索,围绕着以宁荣二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的命运展开。

在个人情感的线索上,作者表达的不是传统小说样式中的才子佳人的大团圆模式,而是表达了一种人生永远的不满足感。这在第一回中,作者交代的很清楚,一僧一道劝石头不要入世的时候曾说过: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终究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到不如不去的好。这里边有六个关键词: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其实是以神仙的口吻预示了贾宝玉的人生和情感体验。石头也是贾宝玉人生的见证者。

现代文学研究中,借鉴西方的悲剧观念解释《红楼梦》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我个人觉得,西方的悲剧与《红楼梦》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哈姆雷特》《麦克白》等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而《红楼梦》的悲剧与之有所差别的。书中虽然有“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的话,但这只是以贾宝玉眼光看来,贾府的没落之后,又有新的权贵成长起来,比如贾兰,这是历史的新陈代谢。社会和人生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根据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可以推断贾宝玉出家的时机。我觉得,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肯定是维持了很长的时间。只不过贾宝玉的内心始终有不满足感,有遗憾而已。《红楼梦》曲子里也说了“美中不足今方信”就是对第一回僧道之言的回应。

家族兴衰的线索,作者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书中的荣宁二府从“水”字辈的贾演、贾源,到代字辈的代化、代善,到文字辈的贾敬、贾政,再到玉字辈的贾琏、贾宝玉,再到草字辈贾兰,贾蓉,刚好五代。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之时,警幻仙姑借荣宁二公之灵的口中,道出了二府的命运:“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红楼梦》后来的情节中,也反映了贾府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过程。

这个问题问的是“真事隐去”、“假言村言”以及甄士隐和贾雨村在全书中的作用。上面所说似乎与此无关。其实不然,甄士隐也好,贾雨村也罢,都与《红楼梦》的主旨紧密相关。在谈这二人之前,先说一下“真事隐去”和“假语村言”。

作者为什么要说“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这与小说的特点和阅读的群体有关。小说的读者是面向普通民众的,小说的故事也不一定是现实中实有的。作者是可以虚构的。但许多读者,或是听众,是把小说当历史来读的。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就是现实中某某家的事情。这个状况,不但曹雪芹的时代是这样,今天也一样。所以,《红楼梦》在第一回就说,书中的故事不必拘泥于什么年代,说什么年代都可以,因为他讲的就是社会人生的普遍性体验。因此,真事隐去,和假语村言不过是说,小说是虚构的,如此而已。按索隐派索出来的所谓内幕,与小说中的情节永远不可能完全对应的上。

下面再说甄士隐和贾雨村。

甄士隐的甄家,是与贾家对应出现的。贾家是一国之望族,甄家是一乡之望族。大小虽有差异,兴衰之理是一致的。如果贾府适应的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形象演绎,甄士隐家的败落就是“富不过三代”的真实注解。贾家与甄家败落的原因是一致的。甄家之败看似是葫芦庙的一场大火这个偶然的现象引起,但本质上是甄士隐的不善生理所致。书中说他“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等到被火投靠岳父之后,因他是“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

甄士隐是当地的望族乡宦富户,他的富有,是祖上传下来的。就算遭火之后,他的家产也比一般农户多。如果善于打理,通过自己的经营还是可以过上好日子。可是,甄士隐没有这个能力,只有看破红尘,撒手而去了。

甄家的遭遇,就是后来贾府的遭遇。葫芦庙的大火,未必就是要烧甄家,离的近了,难免要受池渔之殃。贾家是功臣之后,于朝政有千丝万绦的联系,最近倒霉,也未必一定就是自家的原因。但倒霉之后没有复起的能力,这一点上,贾家与甄士隐家是一样的。但贾家毕竟族大人多,贾兰的复起,是历史的新起点。

说到这儿多说几句,许多索隐派的大师们把《红楼梦》说成是皇家的故事,把贾宝玉说成是皇帝的玉玺。这样的话,《红楼梦》就不是《红楼梦》,而变成《封神榜》了。但是,《红楼梦》中,家族兴衰的规律放在王朝兴衰的角度上来看,同样是成立的。富是三代,贵(君子之泽)是五世,王朝的兴衰是二三百年,最后的结局都一样。所以,《红楼梦》中有个馒头庵,馒头庵中有句名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究一个土馒头。” 这就是物极必反,乐极悲生的道理。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柔情蜜意,富贵荣华,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曹雪芹的思想中,受到佛家思想的一些影响,也是不用否认的。

下面再说贾雨村,在书中,贾雨村与甄士隐是一起出现的。两个人之间,都与后来的主人公贾宝玉之间有对照关系。而贾雨村与甄士隐之间,也有相互对照关系。如果说甄士隐是一个有钱而无能的人,贾雨村就是一个无钱而有能的人。

贾雨村是社会下层凭着自己的能力崛起的代表人物,所以,脂砚斋称其为“奸雄”。与宁荣二府靠祖宗荫庇享受荣华富贵,但子孙个个脑满肠肥不同,他不但精明强干,而且适应能力极强。在进入仁途之后,他因为恃才傲物,处事公正,很快载了跟头。但他很快适应了社会,在傍上荣宁二府后,慢慢的飞黄腾达起来。

许多人简单的把贾雨村等同于荣宁二府一派,认为以后二府败落之时,他跟着一起倒了霉。我觉得贾府败落之后,贾雨村不但没有倒霉,而且还可能升了官。有人认为,贾雨村很可能在荣府倒霉之时,落井下石过,我却觉得,贾雨村未必这么小人,但奸雄的性格,在关键时候保证自己的政治政确,大约是没有问题的。脂砚斋在《好了歌注》“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一句边上有夹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一批旧贵族倒下,一批新权贵又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新陈代谢”。同时也说明了,社会竞争的法则也是正确的。人必须靠自己的能力立于世上,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好汉。

总之,作者安排甄士隐和贾雨村二人在荣宁二府之前出现,一个是贾家命运的提前预演,这就是甄士隐,他的性格与贾政很有同质性。一个是贾家命运的对立面,贾雨村的性格与贾政截然不同。甚到相反,所以,荣府败落,雨村新荣。

如何理解《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借“假语存言”,甄士隐、贾雨村在全书起了哪些作用?

在《红楼梦》这部书中有两个人物一一甄士隐和贾雨村,他俩不是贾府主体的人物,但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和主题意蕴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楼梦》通过这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和荣国府宁国府,起着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的悲惨结局,给全书定下一个调子埋下了伏笔。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名都是谐音: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去,贾语村就是假语存言,贾雨村名化也就是假话。第一回里,就让甄士隐离开,暗示真事离开了。后让贾雨村说话,就是假语存言,也就是告诉你,假话来了,这个故事是假的。

贾雨村在巜红楼梦》书里介绍的不多,但他在全书整体结构中是个穿线人物。《红楼梦》书中的重要人物都与贾雨村有关。贾宝玉出生是被一僧一道推入红尘中来,贾雨村用一大段正邪二赋论,首先认识了贾宝玉。尔后的林黛玉薛宝钗及呆霸王薛蟠都与賈雨村有关连。贾雨村就像魔鬼的影子,总和贾府纠缠不清,他的发跡,也给人带来霉运。他对贾府,特别是贾宝玉,就是一颗灾星,无论如何都躲避不了。贾雨村的形象是复杂的,作者精心设计,让他穿线始终,其用意很深。

甄士隐在《红楼梦》里是作引子出现的,他原本也是个富裕家庭。英莲被拐后,葫芦庙失火连累家道衰落,他带出英莲隐入贾府。甄士隐是《红楼梦》人物的预言者,他在书的序幕中,演完他自己的兴亡悲剧后,便隐身幕后。成为《红楼梦》正戏清醒的旁观者,他密切关注着这些主角配角的命运。甄士隐是作者的代言人,他无形的操纵了巜红楼梦》的结构丶人物、主题,令人不得不叹服作者对甄士隐这个人物独具匠心。

巜红楼梦》这部书,作者用心良苦,他把甄士隐当书的引子,引出了故事,又用贾雨村当线,把故事穿连成一体。曹雪芹,了不起!

如何理解《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借“假语存言”,甄士隐、贾雨村在全书起了哪些作用?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将"真事隐去",借"假语存焉"?这个问题提得太专业了,真的不好回答。

作者在开卷笫一回就明白告诉读者是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来敷衍故事。可作者又说是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写出来,绝不敢随意穿凿,使人更加觉得扑朔迷离。

总的感觉是甄士隐身上有着贾宝玉和作者的影子。而贾雨村是作者利用这个人物来表现当时现实社会以及官场斗争的黑暗面。借用他来体现和揭露当时社会现实的。

甄士隐和贾雨村分别代表了两种人生。甄士隐因为现实生活的遭遇而逃避社会现实是一种出世的思想。贾雨村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而改变为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成为了黑喑势力的帮凶。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在全书中的出现起到了串针引线的作用,体现了人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

如何理解《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借“假语存言”,甄士隐、贾雨村在全书起了哪些作用?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贾雨村出现。看书往往第一章给读书的印象是最深的。贾雨村不仅在第一回出现,而且名字还赋予深层的意思。这就是谐音“假语存”。同时还有一个名字同样具有谐音,也在第一回里出现,这就是甄士隐。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伟大的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而且在整个红楼梦里,有很多这样的谐音名字。比如,霍启(祸起)、秦可卿(情可轻)、秦钟(情种)贾化(假话)等等。这种写法,是红楼梦中的一种技巧,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是驾驭文字的一种特殊能力。如果现代作品也采用这种方法去设计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唯有红楼梦存在这样的写作技巧,才构成完整红楼梦的深奥之处,值得后人和红学专家深入考究和探讨。我们普通的读者,从中阅读享受的是作品中的一种美和那个时代生活的场景,以及永恒不变的爱情和人性。

如何理解《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借“假语存言”,甄士隐、贾雨村在全书起了哪些作用?

甄士隐“真事隐”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傍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这应该是《红楼梦》真正的开头,雪芹在这里先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地名和一个人名。

雪芹著书,地名人名爱以谐音寓意,那么这“十里街”、“仁清巷”有什么寓意吗?答曰有,其义曰“势利人情”耳。“葫芦庙”有什么寓意吗?答曰有,葫芦即“糊涂”,古人说人糊涂,爱说“葫芦提”,元曲中常见。

对一件事情表示糊涂,也说成是“打入闷葫芦”,在本书第五回警幻仙姑还对贾宝玉这样说。整个意思是说人们终日在势利人情中头出头没,无有休息,糊涂得很。

《红楼梦》,把它归入“人情小说”,确实独具只眼。《红楼梦》里其实是写了两种人情,一种是俗世之势利人情,一种是高贵纯美之世间真情,这两种人情的冲突构成整部小说的结构张力。

甄士隐是小说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不可小视。他名费,在这个费字下面,脂砚有批曰:“废”,意为“真废物”,在士隐下有批曰:“托言将真事隐去也”。那么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有了两层,一为这个人是一个于世无用之人,二为小说内容是将真事隐去了。其实这个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费,在这里不读“废”,应读为“拂”,拂逆、违逆之意,《礼记.中庸》有言:“君子之道费而隐”,是说君子如果与世道相违逆,可以隐居起来,这方是甄费字士隐的本意。

甄士隐生活在势利人情之中,但他并不糊涂,他没有住进葫芦庙中,而是住在它的旁边,保持一种超脱的态度,不以富贵功名为念。每日只是“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不到那势利人情中去趟浑水。

考虑到稍后登场的贾雨村,《红楼梦》一开头就端出这一真一假两个人物,用意何在?这是一个很不好破解的谜。我们不能不想到甄士隐在“太虚幻境”看到的那一副联语:“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甄与贾,真与假,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不可断为两截,那样便是呆看。

如果甄即是贾,我们完全可以把甄士隐看做贾宝玉的先期登场,如果假即是真,我们更可以把甄士隐这个看似过场性的人物看做贾宝玉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从书中的描写来看,曹雪芹确实是把甄士隐做为贾宝玉的影子来写的,他的人生态度就是贾宝玉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遭遇就是贾宝玉的人生遭遇,他的人生结局也是贾宝玉的人生结局,这种写法很像旧时话本中的“入话”,先说一个类似的故事、人物,然后引出正文。

书中写士隐做了一梦之后,抱了女儿英莲到门外看过会的热闹,遇到一僧一道,那僧指着他念了四句言词,道是: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后来,果然在元宵节那天他的爱女走失,到第二年的三月,因为葫芦庙内一场大火,连累他家,烧得一干二净,不得已到岳父封肃(风俗)家讨生活,受到慢待,最后随一个跛足道人走了。

很有可能贾宝玉在后来的书中也有类似的遭遇。我们看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正和贾母说话儿,府中便发生了一次火灾,这是雪芹在书的开头先做安排,中间再点一次,书的最后,便可能是贾家最终是在抄家之后,又遇火灾,这才“家亡人散各奔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当然,“火”也可以理解为“祸”,抱着英莲去玩耍最终走失英莲的那个仆人就叫“霍启”,既可理解为“火起”,也可理解为“祸起”,贾家是在一场如大火一般“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绝大祸事中败亡的。

如何理解《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借“假语存言”,甄士隐、贾雨村在全书起了哪些作用?

谢谢邀请。

伟大著作《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最为耀眼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巧妙的艺术性,更有实指暗含、虚实交错、亦真亦幻的玄妙之处,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作者曹雪芹先生在开卷之初交代:“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故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故曰‘贾雨村’云云。”正因为他开篇即坦言这两个人物的名字不是白起而是寄情寓意的,所以使得如我等蠢辈略拈读一遍书里面的人名,都能顿觉其中含义。比如在元宵佳节寓意亲人团聚之时,偏偏仆人霍启把主人甄士隐之女英莲弄丢,霍启乃“祸起”也!亦比如甄府的丫头娇杏,只因在花园里摘花之时巧遇穷窘之中的贾雨村,多看了两眼,继而被后来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贾雨村迎娶,并很快在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生了儿子,生完儿子贾雨村的正妻“及时”地死了,给她让了主子的位。真是时运频来、步步高升,“侥幸”之极!

话说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关键人物的名字,承担了“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曰曰”的作者的宏观大意。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反对封建礼教的文学著作,更有批判现实社会的嫌疑,为了不警醒当时的朝廷和权贵,给自己带来横祸,作者曹雪芹先生只好“真事假语”了。

甄即“真事”,贾是“假语”吗?我看人人解红楼,都说是“假语”,可是何为“假语”?又不见解释。我倒觉得,这里的假即有“不是真的”的意思,又有“借”的意思,这假语村言,还有“借着村话来讲诉”的意思。因为作者说:“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大有故意贬低自己谦虚之意:“我虽然没文化,也没有文采,但是我可以借用村言——老百姓拙朴的话来讲故事呀!”

《红楼梦》里,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作者笔下搭建的框架,有起承的作用。甄士隐在文章中作为引子出现,为文章的铺开添砖加瓦、奠定基础。作者在第一回里就把他的故事全部写完,一点悬念没留,干净利落。主要写他经历了荣华富贵意气风发和贫病交织的忍侮受辱,最后大彻大悟,出家去了的经历。一方面通过他的故事揭示了人性恶和世态炎凉,另一方面通过他个人的起落和贾府的荣衰一并突出了四大皆空的主题思想,为全篇定下人生如梦似幻的基调。甄士隐虽退出,却因他而起留下了英莲和贾雨村进入故事情节。

同样作为纲要人物,贾雨村似蜻蜓点水般出现,偶尔露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贯穿始终。尤其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那一回和听门子讲解护官符的那一回,让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豁然开朗。

同时,作者通过对贾雨村徇私枉法、营私舞弊、官官相护丑恶嘴脸的刻画,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也通过贾雨村在贾府中时不时出现,表明贾府在官场上互相勾结、同流合污,导致贾府后来被查抄的悲催结果。

《红楼梦》的特点是“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 。甄士隐的《陋室空堂》正是对《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结局埋下伏笔。而且作为引子的甄士隐在文章的第一回出现,作为呼应,在文章的最后一回又出现,通过跟贾雨村的闲谈,含蓄地交代了宝黛这一干人下世历劫的来龙去脉,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宏篇巨幅。

简单来说,作者曹雪芹通过用假名假姓,来写真事。通过甄士隐和贾雨村的人物活动,进行虚与实、幻与真的转换、交接,进而排篇布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