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当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是什么职位?
汉高祖刘邦曾当过泗水亭长。这是个什么官呢?如果以今天的公务员来类比的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或镇长。由于历朝历代的政治架构不全相同,官员的设置和职责也不同,各个朝代官员位置虽有相似的,但因为情况不同,还是不能一一对应的。
秦朝之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从这时起封建王朝对地方的治理,从之前的分封诸候,地方自治,转化为朝廷直接任命官员治理。但朝廷对地方的管理,只到县一级,是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员,这些官员称为朝廷命官。朝廷的职能部门以及地方官员在治理地方之时,还要一些辅助性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就称为吏。各朝不一样,大体上,历史上所谓的官,就是朝廷命官,与现在的公务员相比照的话,相当于中管干部。
一般情况上,我们习惯上把封建时代的县官和现代的县长等同起来。但还是有差别的。古代的县官与现在县长的不同之处在于,古代县官是中央直接任命,现在的县长是省管干部。政治地位上,比古代是差了点的。
县以下的行政管理,就是所谓的吏。中国古代最基层的行政管理乡村一级,是政治管理与宗法管理的结合,乡,村的设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叫法,有的时候叫保、叫甲、叫里等等都有,比如《水浒传》里的晁盖,是保正,到民国时期,乡村还有保长,也是行政单位。
刘邦干的是亭长,这个职务,大约类于乡长,但秦汉时期,这种基层公职人员的职责,与今天是不一样的。“亭”这个名称,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驿站。古代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政府对乡村一级基本不需要实际的行政管理。这种基层政权组织的设置,本身就与交通有关,驿站有关,李白的词中有“何日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泗水亭的亭长。
我们要讨论刘邦这个官职的大小,回到他当时官场中,看看他与其它有官职之人的关系,大约对他的身份就能明白一二。
泗水亭是沛县下属的行政单位。沛县令,是秦朝的命官。萧何曹参是沛县县吏,相当于副县长。在秦末乱起之后,萧何劝沛县令说:“你是秦朝的官员,反秦的义军会和你作对”。于是,沛县令请刘邦等一群逃犯来谋议大事。这个事实说明,县令是政治体制内的人物,而县吏、亭长等,基本不被看做体制内人物,只是为体制内打工的。
萧何是县吏,刘邦是亭长,谁的官大呢,我觉得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行政级别上的差异。只是职责不同而已。他们都是辅助县令做具体事务的。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个情节。刘邦的发迹,和他岳父吕公还是有些关系的。吕公善于相面,他和沛县令是好朋友。因为躲避仇人,来投靠自己的好朋友。吕公来到沛县,县令为他大宴宾客。这是一个敛财的机会。来吃饭的当然要送红包,这一点,古今一致。县令规定,来的客人如果送一千礼钱,就可以坐上座。进入沛县的上流社会圈。刘邦一分钱没带就来了,骗人说,自己有贺礼万钱。刘邦也正是因为这次聚会,被吕公看到,认为是大贵之相,才把自己的姑娘嫁给了刘邦。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吕后。
这次宴会中,萧何是主持宴会的人。当时,他对刘邦还不怎么看的起,对他的评价是: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以后萧何成了刘邦跟前的兴汉三杰之一。他对刘邦认识的改变,与吕公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这里关注的是当初萧何与刘邦的关系。类似于现在乡镇公务员,与县机关公务员之间的关系。
关于“亭”的行政设置,大约是这样,亭长之下,还有两名属员,一曰“求盗”,二曰“亭父”。求盗,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负责抓捕坏人的,类似于今天的治保主任,民兵连长之类,当然,理解成公安派出所长也不算差。总之,是管乡村治安的。“亭父”是负责打扫卫生看管房舍之类的。亭长之下的“求盗”和“亭父”,一个管治安,一个管后勤。
今天的乡镇公务员,都是脱产干部。秦朝的亭长不一样,属于他们的公事大约也不多。所以,没有公事的时候,还常常下地干农活。《史记高祖本记》说: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一儿一女,儿是惠帝,女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居田中耨。这是亭长大人的日常生活。
亭长的公务最重要的一点大约就是押解地方人员服徭役。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从押送人员到郦山服役开始的。因为犯人跑了不少,这一点与陈胜吴广相似。刘邦索性把人都放了,自己也因此犯了法,跑到芒砀山成了逃犯。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与萧何曹参等人趁机而起。从一名准公务员,一跃而成为公务员的最高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