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除了海瑞以外还有哪些为官比较清廉的人物呢?

海瑞做为历史名人他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大约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会有不同的看法。中国文化史上的海瑞,和现实历史中的海瑞大约是会有些差别的。在清代之后,海瑞做为清官的楷模与宋代的包公并列为人所膜拜。人们所敬重他的大约就是清廉二字。

做为一种道德情操,“清”与“廉”其实是不同的。“清”除了做人的清清白白之外,还有做事的清白,而做事的清白,是要靠能力来支撑的。所以,做清官不仅只要道德高尚就可以了。《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就是一个能力出众的官员。但他的能力有着太多现代法制的特点,这与历史上的海瑞恐怕很不一样。廉是廉洁,是各人道德上的一尘不染,主要体现就是不义之财,一介不取。这一点,海瑞是当之无愧的。能做到这一点,获得人们的敬仰也是应该的。

海瑞成为清官楷模,还有一个特质就是他的忠,他在道德上的执着,对皇帝的忠诚,达到迂憨的程度。正是因为皇帝也明白他的这种特质,于是,他就成了道德偶像。其实,海瑞的忠,更多的是体现出忠于皇帝本人。忠于体制。这个忠,与孔孟的价值还是有所偏差的。老子说,国家混乱,乃有忠臣。是很有见地的。

要回答上面问题,必须明了海瑞的特质,之后才能找出大明朝与之相同特质的人。这个品质我觉得就是一是廉洁自律,二是正直无私。大明王朝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比如弹劾严嵩的杨继盛,以及后来弹劾魏忠贤的杨涟左光斗等,都是清廉之士。

《明史》中,与海瑞一起列传的还有丘橓、吕坤和郭正域。也就是说,在修史者的眼中,这些人是有相似之处的。

丘橓是山东诸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吏科给事中。在任的时候,以刚直不阿著称。明朝时期,六科给事中,做为言官,就是找人毛病的。丘橓弹劾过许多贪官污吏,其中不少是严嵩的关系。后因事被罢官时,史书说其只有敝衣一箧,图书一束而己。因为太过刚直,为张居正所不喜,万历十一年被起复任左都御史之时,以一柴车就道。进京之后,立既上书陈吏治积敝八事。

明史说丘橓强直好搏击,其清节为时所称。这些性格特点,与海瑞有较高的相似度。

比起丘橓,吕坤的知名度就高多了。这是因为他除了官员的身份之外,又有学者的身份,《呻吟语》就是吕坤的著作。

吕坤是万历二年进士,他的履历比较全面,才做知县,成绩突出升为户部主事,再升郎中,再任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山西巡抚,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

吕坤一生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他给万历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忧危疏》。万历中后期,朝中最大的事情就是立储之争。万历因为不喜欢皇长子的母亲,便不想立其为太子。他想立的是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询,于是,朝中为此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由此产生党争。吕坤做为大臣,对于万历在立储上的犹豫不决,导致的朝政混乱,自然忧心,于是给皇帝写了这份奏疏。后来,这份奏疏被人利用,写成了《忧危闳议》,为立储之争的一方说话。从而成为万历年间一个著名的案子“妖书案”。吕坤受此牵连而罢官。

吕坤罢官之后,乡居做学问。后来福王封到河南,占地四万顷。吕坤上书朝朝廷认为封的太多,河南之地已经封了八个藩王,财税去掉一半。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后经内阁的力争,福王的封地减掉一半。

郭正域是江夏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当过皇长子朱成洛的讲官。而升为南京祭酒。在此任上,曾处理过一事,为人所称道。当时李成梁的孙子成了魏国公徐宏基的女婿,既是名将之后,又是公府娇客,也就免不了张狂。按国家的法律,国子监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庄严之处,不准骑马。李大公子却照骑不误。明代的读书人气势是很盛的。从心里并不把武将放在眼里。于是,国子临的学录李维极把李大公子抓起来打了一顿,这一下,惹了麻烦。李家的仆人们大闹国子监,魏国公徐宏基亲自到场。而郭正域做为祭酒,刚正不阿,和平解决了纠纷。其正直品格,为人所称道。

郭正域后来做到礼部尚书。因楚王一案与首辅沈一贯意见相左而被罢官。《明史》说:正域博通载籍,勇于任事,有经济大略,自守介然,故人望归之。扼于权相,遂不复起,家居十年卒。

  《史明》对海瑞的评价是: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海瑞的正直,与包宋代的包公,汉代的汲黯差不多。但他在廉洁自律方面所做的,是一般人达不到的。所以,《明史》中与海瑞同传的这些人,大约都与其有相似之处。“丘橓、吕坤,虽非瑞匹,而指陈时政,炳炳凿凿,鲠亮有足称者。郭正域持楚狱,与执政异趣,险难忽发,慬而后免,危矣哉!以妖书事与坤相首尾,故并著焉。”

明朝除了海瑞以外还有哪些为官比较清廉的人物呢?

谢邀。

我国家明代时期 作为君主帝制时期的朝代 其官吏大小数以千计 计其廉洁者 自然不少 在以下之外 又有吴履 曾泉 范希正 徐九思 周新 丘橓 唐伯元 况钟 石昆玉 袁可立等等

笔者就明代历史上较为著名清官稍作罗列 如下:

方克勤 (方孝孺父)

《史·本传》谓:“(方)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太祖用法严,士大夫多被谪,过济宁者,克勤辄周恤之。永嘉侯朱亮祖尝率舟师赴北平,水涸,役夫五千浚河。克勤不能止,泣祷于天。忽大雨,水深数尺,舟遂达,民以为神。八年入朝,太祖嘉其绩,赐宴,遣还郡。”(《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传·方克勤传》)

高斗南

《史·本传》谓:“政绩益著。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圣政记》以示劝。九载绩最,擢云南新兴知州。”(《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传·高斗南传》)

于谦

《史·本传》谓:“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于谦传》)

刘大夏

《史·本传》谓:“十年命兼左佥都御史,往理宣府兵饷。尚书周经谓曰:“塞上势家子以市籴为私利,公毋以刚贾祸。”大夏曰:“处天下事,以理不以势,俟至彼图之。”初,塞上籴买必粟千石、刍万束乃得告纳,以故,中官、武臣家得操利权。大夏令有刍粟者,自百束十石以上皆许,势家欲牟利无所得。不两月储积弃羡,边人蒙其利。明年秋,三疏移疾归,筑草堂东山下,读书其中。越二年,廷臣交荐,起右都御史,总制两广军务。敕使及门,携二僮行。广人故思大夏,鼓舞称庆。大夏为清吏治,......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刘宇亦憾大夏,遂与焦芳谮于瑾曰:“籍大夏家,可当边费十二。”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滽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李东阳为婉解,且瑾诇大夏家实贫。......大夏尝言:“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又言:“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其被逮也,方锄菜园中,入室携数百钱,跨小驴就道。”

清史臣赞曰:“刘大夏笃棐自将,皆具经国之远猷,蕴畜君之正志。绸缪庶务,数进谠言,迹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刚方鲠亮,有古大臣节概。”(《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刘大夏传》)

杨继宗

《史·本传》谓:“(继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杨继宗传》)

李廷机

《史·本传》谓:“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

清史臣赞曰:“廷机虽颇丛物议,然清节不污。”(《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五·李廷机传》)

明朝除了海瑞以外还有哪些为官比较清廉的人物呢?

明朝为官清廉的人物很多,但海瑞不能归于清廉之列。

何为清廉?

指的是清正廉洁。清 : 清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廉 : 堂屋的侧边: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 不贪污:廉洁。廉正。廉明。

追名与逐利是否皆为不廉?

为官逐利者,必要贪墨银两,世人皆可见,必深恨之,贪赃枉法,朝廷必严惩不贷是为不廉。为官追名者,不贪、不占、不拿、不要而无所作为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廉。

看海瑞哪些事?

1、抬棺上朝。此举博人眼球,比现在网红层出不穷之怪异行为可有一比。其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海瑞引起嘉靖皇帝博然大怒(事实上也的确非常愤怒),一怒之下杀了自己,则海瑞忠臣之名千古流传,嘉靖昏君之称铁证如山。二是皇帝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则皇帝害怕海瑞之名,在百官中交口称赞,一举轰动天下,天下没人不识君。

2、海瑞杀女。海瑞见他5岁的女儿吃一个糕饼,当得知是某仆人给的时海瑞大怒,训斥女儿说:"女子哪能随便接受男仆的糕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能饿死,才算我的女儿!"小女不吃不喝,7天之后终于饿死了。古男女授受不亲是正统,但因一糕饼而饿死其女,是否有违常理?

3、海瑞定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其结果如何?“稍涉偏颇,刁徒遂乘之妄作,伪播文檄,谬张声威,煽惑愚顽,凌蔑郡县,始犹诬讦,继乃扛抬,白占田庐,公行抢夺,纪纲伦理荡然无存,百姓莫能存生。这样的为官,与地方何益,与朝廷何益?只会造成市井凋零,流氓无赖横行。

什么算好官,纪晓岚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甲问什么算是好官,乙说不贪乃是好官,甲立马表示同意。纪晓岚却评论到,若不贪是好官,那么何不置木头人于堂上,不仅不贪还不要俸禄。

为官一任,忧国忧民,造福一方。而不是以不贪为标准,如果论廉海瑞的确是廉,论清则未必为清。清廉一词与海瑞名不符实,只能称其为廉官。

明朝除了海瑞以外还有哪些为官比较清廉的人物呢?

我来回答一下我知道的一部分人物和故事典籍( •̀∀•́ ) 说不全的,谢谢大家一起补充。

李汰(评价:诗文拒贿赂,黄金难换心)

李汰是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后来在考试场地,他还写下一首《无题》借此表露心迹:“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李汰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于谦(评价:清廉刚正,生无私积)

于谦又名于忠肃,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所以之后夸颂清廉的人都说是两袖清风,这也是两袖清风的来源诗。

杨继宗(评价:身如青莲,不染俗风)

杨继宗身处天顺,成化,弘治,三朝。那时的明朝已经不似一开始那样,清廉缄默,而是俗金之气越来越重,而杨继宗不为之所染,以至当时掌权的太监汪直都承认:“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杨继宗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把他们视作脏物,他到达任所,先汲水百人斛,将厅堂冲洗后再视事问政,并且说这样做是要清除污秽。杨继宗虽仅官至按察使,但却名著青史,成为后世敬仰的一代名臣。

高斗南(评价:天下廉吏,名列其中)

高斗南才思敏捷,多有善政。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高斗南受他人诬陷,被削职为民。当地百姓闻讯,选举代表赴京为其辩冤,历数高斗南任职时种种善政。朱元璋遂下诏嘉奖高斗南,并恢复其原职,赐给袭衣、宝钞等。同时,还下令有司给赴京上诉者赐以 返家路费。高斗南任定远知县九载,政绩显著。在不久后,朝廷张榜公布天下廉吏,仅有数人,高斗南名列其中,入《彰善榜》、《圣政记》,以为天下官吏之楷模。

剩下的实际上还有很多,鬼编我也就写了一些自己知道的故事,大家可以看看,欢迎一起在评论里补充,我是海之亭👿编剧,欢迎关注我,谢谢!

明朝除了海瑞以外还有哪些为官比较清廉的人物呢?

那必须是于谦于少保!“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比之下,于少保比海瑞对国家的贡献可大多了。

明朝除了海瑞以外还有哪些为官比较清廉的人物呢?

太多了

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兵部官员,真的是大好人啊!

于谦,于少保 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土木堡之变,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明。

王守仁,和孔子相提并论的圣人,日俄战争的日本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有块牌子,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方孝儒 方克勤这对父子,明朝的忠臣。

况钟 苏州知府。

周新 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