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谦称和敬称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谢邀。

谦称和敬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它的被抛弃大约体现了时代的平等精神。而它被抛弃的原因,大约就是这个体系之中包含着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

古代的谦称和敬称,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谦与敬之别,就是我与人之分。谦称,是做为主体的自称。敬称,是称呼别人的。中国文化从古就有谦逊的美德,所以,凡谦称,大多有卑下之意,大多用,鄙、贱、卑、拙、仆等字。而敬称大多用贵、尊、令、贤等词。谦辞与敬辞的使用,就是为了抑己扬人,所以,谦辞和敬辞不能互换混用。用对了,显得文雅有书卷之气,一旦用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从现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都有被尊重的心里需要,在社交过程中,称呼中适当准确的使用谦辞和敬辞,会让对方感到被尊重的心理满足感,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交效果。下面大体看看古今的变化。

我们先从第一人称的我说起。“我”在古文中,一般用“余”或“予”,但这大约算不上谦辞,算的上谦称的应该是“仆”或“小子”。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其中的“仆”,就是司马迁的谦称,以此自称,有“愿意为你效劳”之意。另外司马迁还有“小子何敢让焉”,这里的“小子”也是自己,“小子”与“大人”相对,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之意,也是一种谦词。

不仅是司马迁给朋友写信时以“仆”自称,古代仕大夫,给朋友写信时,许多以仆自称者,比如明朝的张居正,以首辅之尊为下属写信的时候,常常也以仆自称。表达的是一种私人情谊上的自谦之意。

第二人称,称呼别人,就要用敬称。比较常用的,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有“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皇帝称陛下,王爷称殿下,公候大臣称阁下,普通人称足下。其基本意思是相同的,就是“你”比我高,你在我上。这种称呼,其理论的根源来自《易经》的“天尊地卑”。在高位者是尊贵的。自称在下,是以尊对方之意。

古代伦理关系中的尊卑贵贱一开始并没有道德上的歧视之意。从陛下到足下的称呼中,可以看出差别。陛下最尊,离的最远,足下较低,却最亲近。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卑有亲近之意。这是尊卑之别。同样的,贵贱之也,也没有道德上的歧视,贱的不代表是不好的。比如金子是贵的,物以稀为贵,却不是生活必须。水和空气,不用花钱,却是离不了的。因此,古人称妻子为贱内,开始并不是人格上的歧视。贱有离不开,不可或缺之意。这个意思,在今天还有表现,比如,一个女人常常被丈夫虐待,却不离婚,就会被人骂做“贱”。男人也一样。

最复杂的,当然是第三人称。这里就因为关系的不同,有了谦称和敬称的不同。称呼别人,用敬词,称呼自己用谦词。比如妻子。问别人的妻子,可以称“令正”或是“尊夫人”,或根据年纪辈份称呼。令正的“正”,就是内当家之意。令是美好之意。称自己的妻子,就不能这样用了。古代常用的有“贱内”,“拙荆”,“山妻”、“内子”等等。荆,是荆钗,表示“糟糠之妻不下堂”之意。“拙”“贱”等,都是自谦之意。

称呼长辈,谦词也不能太谦,所以,一般用中性词。比如“家父”“家母”“家严”“家慈”“家君”等等。而敬辞一般用“令堂”“令尊”或者“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兄”“令姐”等等都可以。“令”是美好的意思。表示对别人的恭维。常常看到有人称别人的父母为“你家父”“你家母”,这种称呼大约有点不伦不类,不谦不敬。

对晚辈的称呼大体也一样。谦词一般会说“犬子”“小犬”“小女”等等。敬词一般称为“公子”“小姐”既可。

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古代的谦词和敬辞大都不太实用了。但除了等级制度的糟粕之外,其中体现的谦虚抑己,尊敬别人的文化精神是不过时的。在实际的使用中,不必生搬硬套,能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又能反应时代风尚是最好的。社会是发展的,人也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精神的,可以拿来用。不相符合的,就没有必要了。

古代的谦称和敬称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虽然都是文化内容,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这两类词都以文言实词为主。

古代文人非常重视语言的严肃性和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对话与书信、文章中,尤其是人与人的称呼最能表现他的文化修为,也是古代传统文明的特点——对人,用敬称,对己用谦称。对皇上敬称天子、圣上、吾皇、万岁爷,提到有关皇帝的有,圣心、圣聪、天听、圣旨、圣谕、圣明……尊称达官贵人钧台、鈞谕、台鉴,台谕、阁下,普通人在称呼前常常加个尊、令、贤、贵、或宝等敬词如尊姓、尊师、尊夫人,令尊、令郎、令千金,贤侄、贤契、贤内助,贵姓、贵庚、贵府、贵言、贵仙乡,金口、玉言、吉言、宝文、墨宝、宝居、千金、宝贝儿、公子哥儿……

这些尊称、敬词,都能让对方体验到自己的受人尊重,而感到愉悦。同时也显示了说话人的修养与文明。

反过来,古代人说话与书信文章越是低调,越显得诚恳,越是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多用谦称,这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常用的谦称:余、愚、愚兄、愚师、鄙人、敝处、晚生、学生、不才、鄙陋、粗俗、小民、草民、贱妾、草庐、蓬荜、乡野、拙劣、愚钝、拙笔、末将、下官、窃以为……诸如此类云云……

这些谦称、敬称都是历代文明的产物与传存,除了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皇家称谓少在生活中出现,妇女地位提高,贱妾之类名词很少用,只做历史文化的链接而存在,其他大部分沿袭至今,还有着它们存在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它们代表的,中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自我谦虚的传统,正在受到现代人的认可、接受和运用,用得好,还真的能给人很有文化素养的感觉。有的虽然不在现代生活中,口头笔端使用,却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虽然现代社会的文明用语丰富多彩,但古代的数千年传存的文明词汇,时不时在文学作品中突然冒出,也能引出不一样的感觉和情趣。

一位小三给情夫黑老大发了一条短信:“惊悉皇后今晚携贤契回宫,贱妾是否如约?请旨!”两句话,四个人,三个尊称,一个谦称;还有一个情报,一个询问,一个请求。用的戏言,即使一号夫人看见了 ,如果大度的话,也会一笑置之。

可以看出这位三儿,还真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哩。

祖国的语言,真是一个色彩缤纷的百花园!

(即兴原创,网络图片。)

古代的谦称和敬称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敬称和谦称,其它还有自称、他称等。

一,敬称:是对谈话的对方表示敬称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

1,直接用敬称的代词,如:如、汝、尔、子、而、君等,这些词均译作“您”。

2,用形容词来称呼。如: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的所在处所或手下来代表对方,如:足下、陛下、阁下、执事等。

3,用形容词来称呼,如:尊府、尊夫人、贤弟、仁兄等。

二,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如:臣、仆、奴、妾、卑、寡人等,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谦称和敬称在当今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和人交流会说话,说好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等是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处人特物的评判标准,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交能力。人的成功是努力拼搏的结果,也是与你的口才与谦虚的集中体现。俗话说“你敬人一尺,别人敬你一丈”,这里包含了说话时用谦称和敬称给人得到尊重,别人无形中也会对你尊重和在其它方面对你的支持。

古代的谦称和敬称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古人谦称和敬称表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现代社会有些词语还存在着生命力:

1、封建制度瓦解后,皇权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再说“陛下、天子”,也不会自称“寡人、孤”,与之建立起来的官职体系也付之东流,官吏和帝王的称呼日渐消失,但是留下了一个模式,即称呼官职或姓连官职。现代汉语中:“王处长、徐总、李厂长......”等等。

2、对朋友亲人的谦称和敬称是保留最好的,在现代“少爷、公子、千金”这些词还在使用,而保留得更多的则是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孙侄等的称呼中,现今使用比较多的有:“家父、家母、家严、家慈、家姊、家兄、尊府、尊堂、令尊、令堂、令慈、令郎、令嫒、贤侄、贤婿、犬子、舍弟、舍妹”等,多数出现在雅体书写信、文人书札中。

3、现代汉语中的尊称保存了古代尊称中“贤”一类的词、“先生”、“君”等,“敝人、小人、小可、愚、仆、老朽、老夫、老拙、妾、贱妾、贱婢”谦称基本上没有了。

现代尊称保留了古人对年轻妇女“姑娘、小姐”的称呼,只是有的已经变味。现代尊称还保留着辈分上的尊称,有时称对方为“兄”、“姐”买自己未必比对方小。另外以对方的职业相称,如“李老师”、“张大夫”、“王师傅”。

4、另外,现代汉语中“久仰”、“久违”、“指教”、“包涵”、“劳驾”、“惠顾”、“笑纳”、“惠存”、“拙见”、“恭候”、“打扰”、“奉陪”、“失陪”等等都是由古代用语中流传下来且现今使用颇多的谦称、敬称,可谓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古代的谦称和敬称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现在多用的谦称有:在下、敝人、晚辈、赐教、请问、请教等

现在多用的敬称有:阁下、前辈、令尊、高见、奉陪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