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甄士隐出家,该如何看、如何解?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出场的第一个人物。他只在第一回出现之后,很快便出家了。神龙见道不见尾一样,此后再没出现。作者曹雪芹设计这样一个人物出来,是《红楼梦》艺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紧密相关。
《红楼梦》的思想虽然复杂,但主要线索就是两条,一是贵族大家庭的兴衰没落,二是爱情与婚姻。通过这两条线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爱情婚姻的深刻思考。同时体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甄士隐这个人物的设计,与两条线索都有关系。先说家族的兴衰。甄士隐是一个地方的乡宦望族。而贾府是公候之家,全国的望族。一大一小,最终都经历了从繁华到没落的过程。一大一小,一真(甄)一假(贾)相互照应,结局都是一致的。《红楼梦》在写贾府之前,先写一个小乡绅的兴衰没落,是中国文学传统的表现手法,托物寄兴,也就是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与《诗经》的六义之“兴”一致。明清通俗小说中,比如《三言》等,在讲故事之前,常常加上一个小故事,之后才开始正文。《红楼梦》的结构上,与此有相似之处。甄士隐的败落,就是贾家败落的前兆。而甄士隐的女儿后来成了四大家族之一薛家的小妾。又与爱情婚姻主题联系在起。
家族的没落,应该是人生悲剧。可是,无论是小乡宦甄家还是公候之家的荣宁二府的败落,都是历史的必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历史正是在荣辱兴衰的轮回中前进的。所以,《红楼梦》虽然写是的家族衰落的悲剧,但它并不象西方悲剧那样彻底与悲凉。旧的家族败亡,可能孕育着新家族产生。
从小乡宦到公候家,再向上推,可以推到王朝的兴衰。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观点。所以,许多人从《红楼梦》的家族兴盛,看到王朝的更迭。也就毫不奇怪了。但《红楼梦》讲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精神,不必具体到某一朝代中去。
甄士隐的出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无非是两个字,“看破”而已。第五回中《红楼梦》最后一支曲子是这样的: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甄士隐就是其中看破之人。所以他遁入了空门。凡是能够看破的,大约都是有点慧根的。在第一回中,一僧一道见了甄士隐之后曾经念了几句言词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 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也就是说,世人只所以没有神仙的快活,只是因为外物所累。最重要的就是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四个方面。甄士隐与功名上不太在意,观花修竹,神仙一流人品。与金银上也不太在意,如果在意的话,他一个小乡绅,不会毫不介意的资助贾雨村银子了。娇妻他大约也不是太在意,唯一在意的,就是儿孙上面。因为没有儿子,对女儿英莲爱如珍宝。可是,英莲最后被拐子拐走了。家产也在大火中丧失殆尽。这时的甄士隐,大约真的是四大皆空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看破大约就容易的多了。所以,甄士隐听了一僧一道的点拨之后,立马就看破了。并为“好了歌”做了注。
甄士隐的出家,与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相关的。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也是看破出家。贾宝玉的性格,与甄士隐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贾宝玉对功名也不感兴趣。对金钱也并不太看重,唯一看重的是情感。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林黛玉去世之后,贾府被抄家忽喇喇似大厦倾之后,他的人生体验,大约与甄士隐一样。会很容易看破的。
以上就是甄士隐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贾宝玉的看破,当然有对封建婚姻道德和制度的批判。但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当你曾经觉得最重要的一切都失去了的时候。大约看破就没有那么难了。至于看破之后是否一定会出家,就是另一回事了。看破之后,人就不会执着了。出不出家,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红楼梦》里,甄士隐出家,该如何看、如何解?
《红楼梦》一贯的写法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第一回曹雪芹就写了甄士隐一家的灭亡,以小见大,通过甄士隐小家,到林如海中等之家,最后是贾家豪门覆灭。而甄士隐出家,更是伏笔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最终归宿。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甄士隐女儿英莲丢失,家被葫芦庙大火波及烧成一片白地。无奈之下折卖田地家产投靠岳父封肃家。不想封肃欺负甄士隐不懂经营,拐骗嫌弃后,百般冷语相对。甄士隐迭遭打击,没两年就有了下世之兆,成了将死之人。这时候邋遢道人出现,用《好了歌》将其度化,甄士隐随邋遢道人飘然而去。对此脂批有数条:
【甲戌侧批:如闻如见。甲戌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蒙侧批:一转念间登彼岸。靖眉批:“走罢”二字,如见如闻,真悬崖撒手。非过来人,若个能行?】脂批将甄士隐随邋遢道人而去称为“悬崖撒手”,甄士隐走的干脆,皆因不走他是必死之人,走的也是已“死”之人。甄士隐出家,仿佛模板,其后邋遢道人度化贾瑞,贾瑞迷途难返度化失败。度化走火入魔的柳湘莲与甄士隐一样,随之而去!邋遢道人度化人的成功率很高。相反癞头和尚并不怎么样。
癞头和尚对甄英莲和林黛玉的度化都以失败告终,只度化了贾宝玉。
第二十一回,脂批留下一个线索: 【庚辰双行夹批:……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这是全书第二处批语有“悬崖撒手”之说,证明贾宝玉经历了和甄士隐类似的情节!
甄士隐失去宝贝女儿甄英莲;贾宝玉失去挚爱林黛玉。
甄家遭遇一场大火烧作白地;贾家抄家也是大火,三十九回,刘姥姥讲故事,贾家突然起火,也是对抄家的预示!贾家抄家后同样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甄士隐和妻子丫头娇杏投靠岳父封肃;贾宝玉和妻子薛宝钗丫头麝月也应该投靠岳母薛姨妈。
甄士隐被岳父瞧不起,灰心丧志有下世之相;贾宝玉遭薛姨妈冷眼,薛宝钗规劝读书科举,心灰意冷不想苟活。
甄士隐悬崖撒手随邋遢道人而去;贾宝玉悬崖撒手被癞头和尚度化——“被癞头鼋吞了去,变成个大忘八”(二十三回)。
甄士隐的妻子在丈夫走后无奈随父亲生活;薛宝钗在贾宝玉走后无奈随母亲生活。二十八回贾宝玉、云儿、薛蟠和蒋玉菡的【悲愁喜乐】酒令对此都有预示:
(贾宝玉)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云儿)女儿悲,将来终身倚靠谁?
(薛蟠)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大忘八)。
(蒋玉菡)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冯紫英的酒令【喜乐悲愁】与其他四人不同,只说了他自己。其他四人的女儿悲都指向了薛宝钗。薛宝钗二十岁才嫁给贾宝玉,贾家抄家后,薛宝钗和宝玉投靠薛姨妈狗,规劝贾宝玉读书走仕途,封妻荫子好自力更生,作为自己依靠。不想贾宝玉对此反感,悬崖撒手随癞头和尚(癞头鼋)做了和尚(大忘八、乌龟),一去不回归…
综上,甄士隐抛下妻子出家就是影射贾宝玉最后悬崖撒手抛下薛宝钗出家。您觉得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里,甄士隐出家,该如何看、如何解?
作者:史遇春
甄士隐的出家,和开首的那些个“炼石补天”、“疯道人”、“癫和尚”多少有些联系。这是作者本身固有观念的流露。因为在作者而言,红尘之事,多少是受天命支配的。这个观念,不需要批判,不需要褒扬,以公正之心待之即可。我向来主张,对于彼时彼地发生的一切,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假如换了我等在那时作此书,是否能够在思想上达到作者的高度还是一个问题。甄士隐的出世,写来其实也很平淡,翻开中国的小说,这样的模式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因为未脱窠臼就否定这一情节,自然会失之武断。甄士隐的出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把它放在整部小说的大背景下审视,自然可以体味作者的深意与高妙。
为什么会出家?最常用的一个解释就是“看破红尘”。这话说起来很有些意思,因为我会去想,“红尘”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形状,怎么就能够“看破”。它是圆的?我会想到“破镜重圆”、“破锣”里的“破”字。它是一个整体?我会想到“丢一粒石子,打破了水面的宁静”。其实,我都想错了,这里的“看破”是看穿、看透、洞悉实质的意思。红尘是一个抽象而具体的概念,说它抽象,它指的是人世间,说它具体,它是指车马扬起的飞尘。结合起来,大概就是说,这人世间也不过就如飞尘一样吧——我是这么想的。“红尘”究竟如何?为什么要“看破红尘”呢?我想,大概是因为红尘有“幻象”与“实质”二体。“幻象”的“红尘”是繁华、是车水马龙、是夫妻恩爱,是高官厚禄……是一切眩人眼目的表象。红尘的实质,用佛家的话来说,是诸多的苦;用通俗的解释,就是包含诸多阴暗面的现实人生。繁华背后,有多少令人心酸的凄凉;车水马龙里面,有几多人世的艰辛;夫妻恩爱过后,有多少《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里的闹剧;高官厚禄中,又隐藏了多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对于“幻象”和“实质”,普通人自然会以一般的方式对待:为了那“一二”的快乐开心,常常付出“八九”的忧伤痛苦。正因为这样,才会有这大千世界;正因为这,才会有这人间世的纷繁复杂;正因为这,佛陀才会产生普渡众生的念想;也正因为这,才会有种种解救凡人出红尘的宗教、信仰以及其他。
以愚鄙见,真正的出尘只有两种:其一,自小未受任何俗世的熏染,天生慧根,与佛仙有缘,天然出尘者。《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即是此类。三藏虽是小说中人物,但我深信,尘世中必有此一类人物。其二,便是本篇着墨的甄士隐——看破红尘而出尘的人物。这一类,在中国的记载中比比皆是。《红楼梦》中甄士隐的出尘,是家遭不幸,世态炎凉的结果。还有一个柳湘莲,却是因戡破情关而出尘的。虽然都可谓之“出尘”,但是,“出尘”也各有不同。
甄士隐的出尘,似乎是宿缘。作者说得明白:红尘中的他老,已经有神仙之姿:“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观花修竹”、“酌酒吟诗”。这就为他老的绝世出尘埋下了伏笔。
甄士隐与人为善,从文字间就可以读出。不说别的,就他老对待贾雨村的态度、行为便可以约略体会到。在我的想象空间中,他是一个绅士。一则家计宽裕、二则知书达理。按照惯有的模式,他应该是儿孙满堂才是。可他老偏偏是年已半百,却未有子息。在中国的文化观念里,这是他老的第一大不圆满。
也许是老天眷顾,甄士隐生有一女。老来得女,想必其疼爱有加必不输于“老来得子”。谁想,这贵若明珠的女儿,竟是个“有运无命、累及爹娘之物”。接下来的元宵,便应了那“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的谶语。观灯失女给甄士隐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老年失女给甄士隐的精神创伤堪比“三大悲”之“老年丧子”。在中国文化的观念中,人生是必须有所守、有所靠的。甄士隐的独女失踪之后,他便是“老来无靠”了,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问题,还有精神上的依归问题。“独女已失”,甄士隐后半生的精神将处于流浪状态、放逐状态,这种负担,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去面对和承受的。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甄英莲的失踪,是甄士隐精神世界的坍塌。对于“禀性恬淡”的他老而言,爱女丢失之后,纵有万贯家财,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作者在这个时候添了一把大火,把甄家的房产也烧了个精光。这时候的甄士隐,除了老妻和所剩无几的资财,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可怜。
失女和大火的打击,对甄士隐而言,可以说是天灾,是人生无常的结果。投奔到丈人家里所受到的冷遇,便只能解释为人情,是世态炎凉的表现。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甄士隐的出尘绝世便成了必然。若不然,他可能的结果是疯掉(其实,哲学家和疯子的区别在一线之间)。
绝世出尘不是对社会的反叛,而是对俗世的超脱。《好了歌》的深意在那里?以愚鄙见,那就是,要想“好”,你必须先“了”。
《红楼梦》里,甄士隐出家,该如何看、如何解?
甄士隐没有出家,只是跟着一僧一道走了,如果说甄士隐出家了,那么请问他是做了和尚,还是做了道士?同样,也有人猜测贾宝玉出家了,那么贾宝玉是剃度为僧,还是束发为道了?
甄士隐代表了儒家,一僧一道分别代表了佛家与道家,这三个人走在一起,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
甄士隐作为士大夫,是封建世俗社会的知识精英,一僧一道,道家刚烈代表武,佛家柔和代表文,作者通过此三人形象,隐喻了士大夫应刚柔并济,文武兼备。看宝玉身边的袭人与晴雯,是不是一个文一个武?两人女人的性格特征合在一起,贾宝玉是不是就文武兼备,刚柔并济了?袭人与晴雯合在一起,在大观园内就可以无往不利,袭人回家奔丧,晴雯刚烈少文的缺陷就暴露了,最终没等到袭人回来就被人算计了。失去了晴雯的勇武为支撑,花袭人从此一蹶不振。除掉勇晴雯,不仅孤立了花袭人,也等于砍掉了宝玉的一支臂膀,从此以后宝二爷成了跛脚鸭,花袭人再也无力回天。
一僧一道一俗,一人一文一武,甄士隐如果文武兼备,刚柔并济,何至于败家舍业到如此地步?甄士隐的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在家破人亡之后对自身的反思,认识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不足。
《红楼梦》里,甄士隐出家,该如何看、如何解?
古典小说一般都有一个模式,就是会在小说的最前面用一个《楔子》来表达整本书的一个哲学思想。你比如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前面就有一篇楔子,其实内容和小说本身是不相关的,但是它的作用就是用来高度概括作者写这本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
红楼梦中关于甄士隐出家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在,只是甄士隐的作用又不完全是,他比其它小说要复杂。复杂在哪里,我们一个一个地说。
首先,“甄士隐”三个字就是“真事隐”的谐音,暗示了书中的真实事情已经被作者隐藏过去了。是和“贾雨村”的谐音“假语存”相对。意思是作者明明白白告诉读者,“我”的这本《红楼梦》是根据真事改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虚构小说。
其次,《红楼梦·第一回》就说“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正好和荣国府、宁国府是首都的望族一个道理。《红楼梦》的大章法自然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最后宝玉出家等等都与甄士隐家族的兴衰有巨大影射的意义。
其三,甄士隐和一个陂足道人出家之前是听了道人唱的一首歌,这歌是这么写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好了歌》)然后甄士隐就说:“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 注解出来何如?”于是甄士隐说了一段和《红楼梦》结局有很大关系的《好了歌·注解》 ,请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 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 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好了歌·注解》)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有一个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特例,就是伴随《红楼梦》一同诞生的还有一个“红学”,而“红学”里有一个重要分支,叫版本学,其实都是乾隆以后的手抄本,至今大概还保存了十几种的样子,这些手抄本的最大特点不是它们是手工抄写的,而是里面保留了大量脂砚斋等人的批语,这些批语是同《红楼梦》一起诞生,所以红学的诞生并不是晚于《红楼梦》的诞生。
根据脂批(脂砚斋批语,简称脂批),我们可以看到在《好了歌·注解》里就有关于脂批的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宁荣未败之先。】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宁荣既败之后。】蛛丝儿结满雕粱。【潇湘馆、紫云轩等处。】绿纱今又在蓬窗上。【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宝钗、湘云一干人。】如何两鬓又成霜?【黛玉、晴雯一干人。】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熙凤一干人】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甄玉、贾玉一干人。】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柳湘莲一干人。】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贾赦、雨村一干人。】昨 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贾兰、贾菌一干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 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好了歌·注解》)所以,甄士隐的出家有交代书中结局的作用。而且我们来看甄士隐的一身正好符合中国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开始的时候是儒家,所以年轻的时候甄士隐也是有过功名的一段经历的,要不然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接济,而得以有路费进京赶考。甄士隐第二天又想起了雨村恐怕没有一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这就可以间接证明甄士隐年轻的时候也是和当时的贾雨村一样的,也想求取功名,这是儒家。
后来,甄士隐人到中年,便开始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只是还不能彻底断了凡尘中的俗事,所以,看见女儿乖觉可喜,有一种天伦之乐。只是道家。
最后,家破人亡,人财两散,大彻大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是释家。
在甄士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整个变化,这也是贾宝玉的整个变化,最后所有的人都烟消云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