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苦读就能出人头地吗?

谢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古代《神童诗》中的两句。我们今天读它的时候,既要吸取它在今天仍然适用的现实意义,也要去除它不符合时代精神的糟粕。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本位的思想,这是它的历史糟粕。《神童诗》是宋代学者王洙写的。其目的是鼓励学子们努力读书上进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小少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古代的学子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今天的学子们也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是古今一致的。因此,年轻人应当努力读书,在那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所高者不是读书,而是通过读书这个途径可以达到当官的目的。只有当了官,社会地位才是会升高。当然,为了鼓励读书人,封建时代给了读书人远远高于一般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但这种地位不是只要读书就能自动获得的。而是通过竞争得到的。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告诉我们,晚清时期,分辩读书人与其它社会阶层分别的标志,就是读书人穿长衫。但并不代表穿长衫就有社会地位,而是要取得秀才的身份之后,才能获得社会所承认的政治地位。也有很多现实的好处,比如可以少纳税,不服役,见了当官的不用下跪等等。所以,取得了“秀才”“举人”等的身份,就叫有了“功名”。读书人通过科举成名,与练武的人在战场上为国立功,可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地位,这就是“功”与“名”并立的原因。

因此,在官本位的古代社会里,读书人,也就是取得功名的人,是社会最上层,是名符其实的“万般之上。”但是,在古代社会,能够挤身上层的,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过就是享受一点特权福利,如此而已。

社会发展到今天,终生学习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所以,鼓励每个人读书学习,与古代有相通之处。但今天的读书的目的,不在是古代人那么功利,那么单一。也不再是为了取得高人 一等的社会地位。因为,平等的社会政治前提之下,读书人也不再是高人一等特殊公民了。而且,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和机会,也不存在谁比谁高了。但是,努力读书,依然是提高人格修养和工作业务技能的重要方式。不断的努力读书,多读好书, 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业务技能都会得到提升。当这一切都提升了的时候,你的生存状况也必然会得到极大改善。这是古今一致的。

出人头地,是与别人比的结果。证明你比别人高。与别人比的结果,带来的往往是痛苦。因为一个追求上进的人,不会和比自己差的人比,只会和比自己强的人比。你的前边永远有比你更强的。这样比下去,如果你是真正的强者,你会站到最高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都站到最高处,于是,最终只会觉得生活的累,或者疯掉。正确的做法,是和自己比。只要不断的努力,觉得自己在不断的进步中,就可以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苦读就能出人头地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宋代人的话。我们尝试回到宋代去解读它。古代读书人是知识分子。

他们为什么读书?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平天下。先修身,这大家都懂,为了提升自已,养成好的品行,好的做事方法。孔子说的都是这些。齐家,个人认为是别让自已家和别人比起来太差,所以得赚钱,同时帮助家人提升认知。平天下,为天下主持公道!

是因为有这样的读书追求。才敢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个人认为你乱用古话!

读书能不能让人出人头地。大家都知道一句谚语。是金子就会发光的。这和读没读书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现代社会。是用无数知识体系构建的。如果你没有知识。你都不算是现代社会的人。更不要说到现代社会发光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苦读就能出人头地吗?

读书不一定行,但不读书一定不行!读书是人最基本的素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苦读就能出人头地吗?

首先要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终生学习研究学问;还是读到一定阶段然后从事某些专业工作;

并且也要了解对自己来说出人头地是什么样的?喜欢读书,从本读到博,然后继续深入研究某一领域成为专家;还是发现自己有从商才能成为千万,甚至亿万富翁;或是本科硕士毕业后做官从政。。。等等,无论哪条做到深入都会是出人头地的。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并如何一步步来实现。通过读书学习逐渐接近目标,同时会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现你还欠缺什么,如何通过其他途径的学习来补足短板,这种学习能力是埋头苦读所学不到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留言,互相讨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苦读就能出人头地吗?

这个问题的宏观意义太大咱们给他做个细分: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社会上的穷富差距一直都很大。

在古代很多贫民是没有机会读书,但他们知道一个道理,知识能够改变命名,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寒门(指的是落魄的贵族、家族等)视知识为生命,他们的目的也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东山再起。

书香门第和世家在古时候能够壮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垄断了知识,有文化有才能的能大部分都是从这些世家输送出来的。

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先不说读书是不是就会出人头地,我们观望从古代到现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出人头地的有多少?在古代还可以当兵打仗出人头地,但那是付出了多少才换来的?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和一个没知识没智慧的同时去军队,他们的起点就不一样,功劳都不一样。

就拿现在这个社会来说,没有读过书的人和读过书的人,他们的选择权利会是一样的吗?答案肯定不是的。

没读过书也能做出成绩成为老板,我不反驳这个观点,但是这一部分人在大众里面占比例是多少?他们付出过多少辛酸你知道吗?

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就业的企业起点都是大专文凭,如果你连文凭都不达标,你去公司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还谈什么成功?

成功的前提就是需要一定的资本起家,你连起家的资本都没有达到条件,或者都需要几十年,那么中间失败一次你怎么办?

读书不一定能够出人头地,但是只是积累的越多,你的机会就越多,你出人头地的机会就越大,你所吃的苦就比别人越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苦读就能出人头地吗?

苦读不一定能出人头地,也不是什么只有读书为高,但读书是农村人改变人生的唯一重要途径,这倒是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