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吗?为什么?

受邀回答此问题好长时间了。也很感兴趣,很想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可是将要回答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以自己的水平,不太能把握的住。故迁延至此。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说他是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是没有错的。许多人说,儒家思想就是一些松散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教条。在理论上没有严密的理论架构。这大概是对儒家理论了解不多造成的。儒家体系的学术架构基本上体现在《大学》与《中庸》两部著作中。

《大学》讲的是个人修身的目的和途径。就是所谓的三纲八目。三纲是目的:一是明德,二是亲民,三是止于至善。明德就是懂道理;亲民就是“为人民服务”;止于至善是通过修养达到人格完善之境。八目就是人格修养的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讲的是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大学》的内容,重在知,知中有行。《中庸》的内容重在行,行中有知。因此,大学和中庸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儒家的学术体系。

儒家的学术与道家不同。道家是从道德入手,讲道论德,归于现实政治。儒家是从人性入手。《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儒家看来,一物有一物之性,一人有一人之性。性也可以理解为性格,不同性格的人,行为方式必然不同。按事物的天赋之性行事,就是符合天道的。从“性”着眼来审视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体现出的是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自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社会地位的人在处理同一事物时,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自我所处的位置,就是“中”,这是中的社会属性。除了社会位置的“中”之外,《中庸》的中还指个体的心理和意识。《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程子(颐)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是对中庸最简单的解释。中庸就是处理问题时的不偏不倚。因为这个解释太简单了,许多人把它庸俗的解释,就变成了折中调合主义。但中庸绝对不是调和主义。

中庸是处理问题应该坚持的原则。按现在的观点来看,处理某一事情,应该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客观标准。任何人来处理,都要遵循这一标准。但中庸的复杂之处在于,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遵循的原则也应不同。比如两小孩打架。老师来处理,有老师的原则;家长来处理,有家长的原则。假如两个小孩子一个欺负人,一个被欺负。两个家长处理起来,原则又有不同。只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采取了最正确的方法,就叫中庸。所以,在处理同一事情上,老师、家长一,和家长二之间的“中庸”是不同的。老师的中庸是为评判是非。欺负人的家长的中庸是帮自己的孩子改正错误,不能恃强凌弱;被欺负的家长的中庸是帮孩子纠正缺点,学会坚强,不要懦弱。

这样一来,似乎中庸就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了。事实是有的,标准是什么呢?《中庸》也说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说,中庸的标准是看结果的,行为的结果达到了“和”的标准,行为就是“中”的,也就是中庸之道。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朔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不太关注过程,更加关注结果。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条条大路通北京,只要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一定不会错。这也是中庸的复杂之处,和难以把握的地方。

中庸之得,是以结果论英雄。但我们不可以因此把认为儒家思想是功利的,重结果就是重功利。儒家的结果所重的不是利,而是“善”。孔子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的结果,不是求利,而是求善。所以,中庸实际上是个人修身和社会行为相统一,中庸的结果就是内圣外王。孔子说,人很难做到中庸。人或许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中庸,也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做到中庸,但是能长时间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到中庸,那就达到圣人的境界,也就是可以王天下的水平了。这当然是千难万难的。所以,孔子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既然这么难,一般人也做不到,是不是就不用管了?答案是否定的。《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如果才能做到中庸呢?儒家认为通过不断的修身学习,就可以向中庸的目标前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能学不断的学习实践,人格修养不断提高,行为处事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明。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行中庸之道,与人格修为的高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算是达到圣人之境,可以王天下了,也未必能完全达到中庸。你说中庸这个标准高不高?

限于个人水平。这个问题。就聊这么多。理解的也未必准确。欢迎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起讨论。最后说一点。某一种行为标准,都是在一种思想体系之内的。是这种思想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的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大约可以看成是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离开儒家思想,按现代观念为中庸下个定义。比如说中庸之道,就是折中调和主义。这些观点,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吗?为什么?

谢邀。

中庸之道实质圆滑之道。

为人处事,老好人也;

政治上,不倒翁的本家。

察言观色,是其擅长;

审时夺势,是其看家本领;

保存自己,是其底线。

人,堪用;不可大用——

原则性不强,是其憋处。

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吗?为什么?

中庸之道根夲就不是为人之道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人丧失了立场、原则最根夲性的东西、一味的去和稀泥搞拉拢团结,那会施得起反、岂不慢慢地迷失了方向;对坏人的纵容就是对好人的打击!谁还去维持公道正义!和平年代和谐社会敌我矛盾基夲不存在,但是:人民内部矛盾也必须用最好的策略,最有效的方法去化解!中庸之道岂能称得上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天地无私路宽个,内心善良讲立场;一身正气贯长虹,牛鬼蛇神不敢傍!i一

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吗?为什么?

说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大体意思不差。但措辞稍有不妥。确切的说,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

中庸者,以中为用也。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二、刚柔并济。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

四、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又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既不灭欲,又不纵欲。而是提倡适欲、节欲。

五、教育子女,也不能走极端。要疏与堵并用。

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中庸之道说起来十分简单。若完全做到,却很难。

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吗?为什么?

如果,此问题回答肯定的话,言外之意就意味着,中庸之道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是最懂为人处世的民族。那么,显然这与自古中原大汉民族,贵中华,而贱夷狄是一脉相承的。其实,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的民族就是尊重自己的民族。求同存异嘛。为何非要贵己贱人呢?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为人处世方式,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后来,仲尼成了高高在上的圣人,圣人之言可畏也,也是仲尼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这样就打了一个圆满的圈,圈了一个圈,圈到里面,就是中庸,有一定道理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缺陷毛病就是容易原地踏步走原地打转。

然而世界历史的发展更多程度上是反中庸的小人造就的,这个不得不承认,当年,是携着奇技淫巧的夷狄,哄哄哄,几大炮轰开了君子中庸的天朝上国,君子国是没有抵得住走极端的开枪放炮的小人夷狄国的进攻。

所以,与其换成高境界中庸之人的一说一大套如此深奥似的理解不了,因此,反而看看浅显的历史事件,于是吾就大老粗的总结呀如果中庸的民族容易造就落后挨打。那么,追求中庸高境界的话那反中庸是不是也得要?有君子的话小人也就存在了?有点搞不明白?希高手解答,

好了,仅供参考。

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吗?为什么?

儒家的中庸之道,他们用于做人,是主观自以为是的方法,往往墙头草,两边倒,沒有探索真理,服从真理精神,即使懂哲学的儒家,还有固执的尾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