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管好,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培养成博士。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这话说的一点都没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老师不是神仙,吹口仙气,就能让学生变得神通广大起来。这个道理本来是人人皆知的。连文盲都明白。可是今天却要拿来讨论了。我是六零后,我们上学的时候,如果谁的成绩不好,家里人一般会说,这孩子没有天分,不是读书的料。既然这样,读个初中,认识几个字,不做文盲就可以了。回家跟爹妈务农好了。

那个时候,社会普遍承认,读书是要有天分的。有些人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但这种认识在今天被认为是落后的,不科学的,充满人格歧视的。所以,今天的人们,都不这样认为了。都认为孩子个个是聪明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只要学生没学好,就一定是老师的问题。也正因此,现在的老师很不好当了。

孔子二千年来被认为是万世师表,老师的楷模。可是,孔子一生也就教了三千来个学生。其中出色的,也就七十二人。如果我们做一个成才率的统计,在孔子的亲自教导之下,成才率只有0.24%。一千个人中,只有二十四个左右,成为贤人。其它的,在拿到孔老师的毕业证后,也不过就是能识几个字,便泯然众人矣。

孔老师教学的这个成才率与现在相比,不具有参考的价值。原因在于,他那个时候,学生的入学率是很低的。适龄儿童十个当中,未必有一个上得起学的。凡花钱上学的,都是好学之人。天生好学者,成才率才是这个数值,普遍算来,可能更低了。

现在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基本是百分百了。做为家长来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伶利,是可造之才,如果成绩不好。那一定是老师的责任。因此,今天的老师,比起孔老师来,压力可是大多了。

孔老师做为万世师表,他的教学方式几千年来,一直被认同。比如有针对性的因为施教等。到今天,他的方法也不好使了。有个著名的例子。孔子的徒弟子路,向孔子请教一个问题:“闻斯行诸?”知道了一件事情是对的,就应该马上行动吗?孔子回答:“不能,你还有父兄在。你征求他们的意见之后,才能行动。”可是,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也来问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很肯定。“是的,如果知道是对的,就该立马行动。”孔子对同一个问题截然不同的回答,令公西华很迷惑,便向孔子请教“为什么?”孔子说:“子路急燥,性子直,行事冒进。让他稳重些。而冉有谦退,就要鼓励他积极行动。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今天的老师,也按照孔子的方式教育学生,一定会被家长们投诉老师偏心。

孔子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一个方面。对于不求上进的,辅以打之骂之,都是有的。比如被孔老师骂做“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的宰我,后来也成了材。

可是今天的老师,就难当了。打不得,骂不得。学生出了问题,都是老师的错。今天的老师,可真不好当了。

有个问题,还是要讲明白一下。所谓的资质,不一定是聪明。而是人的综合素质。除了头脑的聪明之外,还有个毅志力。《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就是例子。六个老师轮流施教,也没有把它培养成武学博士。后来由城机缘巧合,大批的项尖高手先后点拨他。他最后终于成为武学博士。

以江南七怪的水平,在江南地区,已经是武林高手了。合六人之力,也不能把郭靖培养成才,就是一个例子。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你老师的水平可能远不及江南七怪,你凭什么就觉得自己一定能够成为博士?如果真有当博士之心,自身的努力,比之诿过于老师更能获得成功。

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管好,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培养成博士。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管理、培养学生也是一样,但不管怎么说,老师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以德育人,以德感人,以德教人。博士仅仅是学历的代表,不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

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管好,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培养成博士。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老师都能把他培养成博士的。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弟子3000,贤者72人。也不见得每个学生都是顶尖的人才。

首先我们要肯定学生是可以教好的,但这个教好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顶尖的人才。加好是指,能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那些社会上要求老师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引进人才的想法是错误的。

其实我们要肯定,每个学生之间,每个老师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能力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在有些科目上面表现的会强一点,在其他科目上会差一点,比如说一个学生体音美比较好,但是文化课稍微差一点,另一个学生语数外,成绩很好,但是音乐美术不好,我们不能要求两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标准,都考上工科类的博士。

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如果每个人都读博士的话,那么博士,你就会变得不值钱。

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管好,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培养成博士。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孔圣人弟子三千,成才七十二人。而我们是凡人,只要培养出有德的人足矣!

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管好,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培养成博士。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性格差异,环境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知识的掌握不同,再棒的老师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送进高等学校。清华大学高级教授的儿子也不一定能上清华。

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管好,不是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能培养成博士。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提出这样一个普通常识的问题,谁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回答?你也进过学校,你早成了博士?我教高中语文任班主任几十年,教育学生,我也不是什么博士出身。法律那么多,政治条例,党内教育那么多,党内仍然会出腐败分子,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教育不是万能绝对的钥匙,空想实际那更要出严重问题。担当实干,按党的决定部署落实行事,不断的研究探索学校教育问题,从实际出发,创新与改革,把学校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平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