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当年要是过了江东,以他的本领及当时的形势,能卷土重来吗?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是,天下一统的局面仅仅经过了十五年,又是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局面。经过激烈的纷争,最后形成楚汉相争之局。刘邦是最终的胜利者。项羽最后在乌江战败自杀。

楚汉相争之初,项羽是占绝对优势的。可是,最后的胜利者,却不是他,而是开始处于弱势的刘邦。对于项羽的失败,刘邦的成功。历史是文人墨客们议论的话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宋代的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同样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结局,杜牧的感慨,与李清照就大不相同。他来到乌江亭,看到项羽自杀的地方时,也曾做诗一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个问题,大概就是从杜牧这首诗中而来的。但是凭心而论,李清照和杜牧的诗,都是的个人情绪表达,纯属借古人杯酒,浇我胸中块磊,与真正的历史评论不一样。

李清照所处的南北宋之交,当权者面对异族的侵略,国土的沦丧,不思收复失地,反而偏安于一隅之地,做了缩头乌龟。这种情形,让很有侠义英烈之气的李清照非常愤懑,于是,就想起了当年的项羽。言下之意无异说,这种当缩头乌龟的做法,还不如当年的楚霸王,打不过宁肯自杀,也不苟且。

杜牧的时代,当然没有李清照这样的情形。当他在乌江亭想起当年的项羽之时,想到的是人生的另一方面,这就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杜牧看来,项羽在江东楚地有大量的支持者,在乌江战败之后,如果能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还有与刘邦再次一搏的机会。

杜牧所说,从做人的精神上来说,是不错的。只要没有被人打死,就要拼下去。但是,从楚汉相争的情势来看。项羽垓下败后,就算回到江东,恐怕也很难恢复力量,成为刘邦的对手了。

历史的成败,都是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到不同的证据。现在,我只想从一个角度谈点看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历史就会成就他。违反了历史的潮流,就必然会失败。这是以前的正统观点,现在却很少有人提及了。但它却是刘胜项败背后最本质的原因。

在秦汉之前,历史已经历过了几百年的战乱。战国时期,就是一个战乱的过程。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原因就是以前诸候分封,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松散的政治统治形式,已经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民心思定,而天一的安定,必须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否则,战乱不可避免。秦始皇大秦王朝的建立,就是顺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一个新的政治体制的建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经过一些翻复。秦末之乱,秦汉的更迭,就是这种反应。

项羽曾经掌握了大局。但是,他的政治理念,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他没有建立统一王朝的想法。还是恢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如果这种体制持续下去,天下还是一个战乱之局。正是因为项羽的这种政治理想,所以,在鸿门宴上,他没有杀掉政治对手刘邦。从而失去了唯一的最终取胜的机会。

而刘邦的政治理解是建立大一统的王朝。所以,在他得势之后,把割据一方的诸候全部消灭。从而真正开创了中国两千年的统治。

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就是说,江东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大家一起邦助项羽。他才有翻身的机会。但项羽自己的经历已经把杜牧的前提打破了。项羽与他叔叔项梁一起在江东起兵反秦。曾经做到诸候中最为强大的。在他强盛之时,岂只江东子弟为其所用。全天下的人才,都汇聚到了他的手下。为他所用。但正如韩愈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江东子弟虽然多才俊,但项羽能认识他们,而认用他们吗?答案是否定的。秦末最优秀的军事家韩信,曾经就在项羽的手下,项羽不能任用,他才归了刘邦。并最终邦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当时一流的政治家陈平,开始也是项羽的手下,最后也投了刘邦。项羽自己手下的范曾,也是一流人才,被司马迁称为“人杰”。在项羽的手下,也不能做到言听计从。最终愤而离去。

假如项羽真的度过乌江,回到江东。他还能遇到上述这样优秀的人才吗?就算还有。这些人能为项羽所用吗?

经过秦末之乱,到四年的楚汉相争。天下老百姓死伤无数。现在,好容易渐渐恢复和平的迹象。项羽回到江东之后,还会有那么多年轻人会不顾生死的随他一起造反吗?他还能重新组织起八千子弟兵吗?所有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历史没有假设,所有的假设都不成立。历史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一定有它成为这个样子的原因。

项羽当年要是过了江东,以他的本领及当时的形势,能卷土重来吗?

如果项羽过了乌江,能不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这个需要具体分析一下,先看下面的地图: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项羽到达乌江(长江边)时,实际上江北原属于项羽的土地已经基本落入了韩信手中了。项羽如果过了江,只有图中圈起来的这块地方,如亭长所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那么如果项羽过江后还有没有机会重新崛起呢?

先说结论,项羽不太可能重新称霸,但会成为割据一方的一股势力,因为届时会三分天下。原因如下:

刘邦之所以对项羽形成合围是因为会忽悠、会收买人心,其实真正他掌握的兵马并不多,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本来是项羽方的,他们手下的兵马跟刘邦没有一点关系。他们能站队刘邦其实是被收买了。

韩信的兵马是合围项羽最大的一股势力,有30万之众,但一开始韩信独自带人攻略北方时只有3万,也就是这30万基本都是韩信的嫡系,只听韩信的。项羽曾派武涉劝韩信自立门户,成一方诸侯,他的谋士蒯通也劝韩信“鼎足而王”,韩信虽然没有答应,但也没处罚规劝他的人,应该还是有些心动的。

事实上,韩信并不是很想让项羽死,项羽能逃到乌江渡口,竟然还有船在江边,就说明韩信是想放一条生路的。因为如果项羽过了江,占有江东之地,力量也会大损,想要称霸天下短时间已经不可能了,天下将会三分。

有人会说为什么会三分?刘邦他们合伙追到江东一起打项羽,项羽能顶得住吗?当然顶不住了,虽然江东是项羽的家乡,招募几万兵马也很容易。但缺乏战争经验和训练,短期内战斗力不会很强。刘邦韩信等人全力围攻,项羽还得败。

可是届时真正想全力攻击项羽的恐怕只有刘邦一个了。因为正在摇摆是否独立称王的韩信会更加倾向成一方诸侯,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不会冒着和项羽两败俱伤的危险火拼的。到时候刘邦也没办法,没有韩信,刘邦只有被项羽虐的份。

所以,如果项羽肯过江东,三分天下必成,虽然还有九江王英布等势力,不过是刘韩项拉拢或消灭的对象罢了,三分天下之后谁会胜出就难说了。

项羽当年要是过了江东,以他的本领及当时的形势,能卷土重来吗?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项羽即使过了乌江,也没有回天之术。可以说鸿门宴之后也就注定,他将败给这个因他一时妇人之仁而放走的这个对手。

项羽虽然能征善战,终究武夫所为,其能力可成一方霸主。但要成为一统江山的君王,他却缺乏和刘邦一样的政治头脑。对形势的判断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研判,以及对人才的为我所用,他和刘邦相比确实被甩了几条街。

刘邦识人善任,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在推翻秦朝后,已图恢复封建贵族统治,已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必将失去民心。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这种悲剧性格注定会输给已把“厚黑学”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厚黑大师刘邦。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声叹息!

个人观点,欢迎点评。

项羽当年要是过了江东,以他的本领及当时的形势,能卷土重来吗?

没有机会,西楚霸王,乌江自刎,荡气回肠,让天下人记住了这个英雄,反过来讲,是乌江自刎成全了西楚霸王,没有了这一幕,项羽就会黯然失色。

首先项羽和刘邦不同,他的性格不适合收买人心,就算他真的过了乌江,江东的百姓们真的会接受这样一个败军之将吗?项羽又凭什么在江东立足?彼时的他,落荒而逃,被打压的节节败退,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即便是过了乌江也不过是苟且偷生而已,乌江自刎就是他的终局。

另一个方面来说,刘邦不会让他在江东安稳称王,彼时的刘邦大军在握,在后面穷追不舍,是想要赶尽杀绝的,刘邦有大把的人才在手,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即使有人在这个时候不满刘邦,也不对公然的去对抗他,更不会去想着项羽这样一个过气的英雄,退一万步将,项羽学会了能屈能伸,学会了笼络人心,也能够被江东父老所接受,他也不可能重新打败刘邦,因为项羽在江东休养生息的时候,刘邦也没有闲着,刘邦登基之后,知道百姓的疾苦,他让百姓休养生息,士兵也能复员归家,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藏茶等异姓诸侯王,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平复战乱后的颓败。就算项羽准备好了的那一天,天下人也会站在刘邦这一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哪个朝代都该被奉为金科律例,项羽早已失去了先机,可以说是一步错,步步错,回不了头了。

无论哪个朝代战争带给人们的都是痛苦,那么趋利避害早已形成了本能,人们不会接受一个企图挑起战争的人,尽管这个人曾经被视为英雄,项羽活的很坦荡,那么不肯过乌江就是他的底线,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项羽当年要是过了江东,以他的本领及当时的形势,能卷土重来吗?

回答是再次失败,重蹈上次的命运。项羽被认为是真正的英雄,我对这个认知很不以为然,我以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不但有勇,他更应该有智,他尤其是应该明智,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所在,并努力改正之,方称得上真正的英雄。

项羽尽管力大无穷,一人敌万人,但他不能敌两万人十万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再勇猛再力大无穷,他也有穷尽之时,他拔不了山撼不动岳,他在力量面前终归是渺小的,但智力就不同了,一个高智商的人才是真正力大无穷的人,比如刘邦,鸿门宴上就成功地冻结了项羽的蛮力。

项羽本身力有余而智不足,项羽爱虚荣好冲动,听不得别人的正确意见,一意孤行脾气暴躁,还不会联系群众,这些弱点都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俗话说性格就是命运,如果项羽过了江东重整兵马卷土重来,仍然还是那个项羽,性格依然,失败也同样是依然。

项羽当年要是过了江东,以他的本领及当时的形势,能卷土重来吗?

有。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

正如你所说,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非常悲壮。所以反向推论,他要过乌江重新拉起队伍,必定能卷土重来,走向成功。

要说项羽能够卷土重来,因为他有几个因素:

第一,他有天下无敌的战力值。当他身边就剩下十八名士兵的时候,他仍旧能够带领他们在汉军的军阵里杀个三进三出。

令敌军闻风丧胆,是项羽最大的优势。要是他能够放下“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颜面,等他重新打回来,必定是降者无数,哪里还有刘邦的份?

第二,他能够回江东重整旗鼓,那么他就学会了能屈能伸,和刘邦一样一样的,那么刘邦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西楚霸王”早已经是江东父老心目中的英雄代表,他们必定拼死为项羽冲锋陷阵,死而后已。所以,项羽还真不用像开始征战的时候那样劳神费力,就能够轻易地取得天下。

第三,出身上的优势,也是他能够卷土重来,并且成功的决定因素。

古代的门阀观念深入人心,项羽乃世家大族,背景深厚;而刘邦乃一介亭长,都不能算是朝廷命官,根本不入流。

所以在天下人的眼里,项羽得天下是应该的,而刘邦得天下则是走了“狗屎运”,有点颠覆人们的想像。

还有,项羽如果能够过乌江,也会颠覆天下谋士们的想象,会认定项羽已经拥有了能屈能伸,容人的雅量,所以必定会逐渐地投奔他,让他的力量迅速强大。到时候得天下更是易如反掌。

我是白云山水居,谢谢阅读。欢迎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