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后人洪建昌说自己祖训是“孝义为本”,大家如何理解?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主要是程朱理学思想成为绝对的统治思想,它对社会的道德规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个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说自己的祖训是“孝义为本”都应该是可信的。因为这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政治正确。就如今天的人说自己“爱国爱家”,不管是否实际做到了,口头上奉行,乃是必须的。

今天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关键还是因为洪承畴的历史定位问题。不同的历史定位,背后跟着不同的人格评价。都与文化意识形态有关。

洪承畴是明末重臣。在与满清作战中被俘投降。满清入关后,他为大清王朝平定天下,建立稳固的统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样的履历,在一个王朝之中,应该是被列入功臣之列的。但是,明清时期,政权的更迭虽然经历了残酷的虐杀。但是,新建的清王朝在意识形态和统治思想上,与之前的大明王朝是一脉相承的。主流的意识形态都是程朱理学。理学是信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因此,洪承畴虽然为大清朝立下了很大功勋,但最后的历史评价依然脱离不了“二臣”的定位。既然是“二臣”背后自然隐藏着“不忠不孝”的潜台词。这是官方主流对他的评价。因为洪承畴背着这样的评价,他在一些儒家的忠实信徒眼中,就有了不忠不孝的人格特质。如果洪承畴自己本身是不忠不孝的,那么,他的后人以忠孝相标榜,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与争论。

但话又说出来,洪承畴在明末清初的行为,动底该如何评价?恐怕直到今天,也不会有定论。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把洪承畴与历史上的其它人物比较一下,可以对他的评价提供一些参考。

我觉得,洪承畴与唐朝初年的名将李靖有某些相似之处。李靖一开始与李渊一样,都是隋朝的臣子。他们都是名门之后,李渊是北魏时期“八柱国”之一,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在隋末乱起之时,李靖看出李渊有异志,便向朝廷举报。因此得罪了李渊。在李渊称帝之后,李靖被擒,之后投降唐朝。成为初唐名将。李靖从隋臣到唐将,也算是“二臣”,包括唐初的秦叔宝,程咬金无一不是二臣。可是,他们在唐朝建立之后,都成为开国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没有人在乎“二臣”之事,他们讲究的功劳。

但是,到明清时期,政治风尚就不一样了。名臣在建功的同时,又要要求他们品德高尚,符合儒家的标准。儒家在历史上从没有开疆拓土之能,只有治世安民之功。当一切以儒家标准为标准的时候,社会政治就会出现问题。

大清王朝把洪承畴的历史定位,做为二臣,暗指他的不忠不孝,当然是为了现实的统治。他们希望自己的统治之下,不出二臣,不出这种不忠不孝之人。但是,对洪的贬抑,无论如何都能体现出体制精神的忘恩负义,卸磨杀驴之意。

儒家的忠,其本质上是忠于天下百姓的。不是忠于一家一姓的皇帝的,这一点,真正的儒家从头到尾都是知道的。但是,统治者,却一定要把儒家的忠解释为对皇家之忠。在洪承畴投降的时候,他的心里,无疑也是这样理解的。大明王朝到了后期,昏君辈出,实在己经不值得知识分子们为其效忠了。这就是为什么崇祯皇帝上吊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

洪承畴在投降的时候,决不会想到,他会成为那个最终被兔死之后杀死的狗,他背叛了明朝,而他的新主子又抛弃了,最后落得个身后精神鞭尸的下场。

洪承畴的评价,关于当时政治。但是,做为清朝的功臣,是没有疑义的。所以,他的子孙后代,还是可以享受到祖宗的好处。就算洪承畴是“不忠不孝”的,但这不影响他的后人继承“忠义传家”。因为这个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正面意义。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不是怎么去说,而是怎样去做。这正如今天的爱国爱家。虽然不一定做到,说出来,起码说明心里的认同。比那些直承自己不会做要好的多。

洪承畴后人洪建昌说自己祖训是“孝义为本”,大家如何理解?

试问一个让自己母亲都感到羞愧的汉奸卖国贼它的孝义何在?作为一个叛国者洪承畴的后代,在历史问题上本应该低调做人,现在却大言不惭的说他的祖训是孝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洪承畴后人洪建昌说自己祖训是“孝义为本”,大家如何理解?

洪承畴的后人洪建章说自己的祖训是“孝义为本”,这没毛病。大多数中国人,如果有祖训,基本上也都是“忠孝礼义”这几个字。这是文化传承,是儒家2000多年来最核心的思想,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之一。

也许有些人觉得说,因为洪承畴当了“汉奸”。所以他没资格说这些话,后人说这些话就是为了给自己,以及自己祖先脸上贴金。这是很狭隘的观点。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一句祖训(如果真的存在),至少可以读出洪承畴自己羞愧的内心,自己希望子孙后辈不要“出仕为官”,希望他们在野为民,一定要以“孝义为本”。

“忠孝礼义”,他单单只提了孝和义,未提忠和礼。“忠和礼”对应“孝和义”是古人出仕与在野两种状态下的格局。

很显然,洪承畴自己在“忠和礼”方面是有亏欠的。洪承畴读书人出身,志存高远。在明末乱世,也曾想匡济时局,建功立业。当时处境逼人,自己在仕途上做不到“忠和礼”的时候,想退出尽到“孝和义”,竟也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的悲剧是明末那个时代的悲剧的缩影,面对朝代更替,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哪怕你起初的意愿不是那样。

洪承畴是个读书人出身,万历44年(1616年)的进士,进入大明的官场后,一步步做到陕西布政使参政这个职位。本来只是一个文官,与刀兵无缘。

然而崇祯元年(1628年)7月,陕北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陕西三边杨鹤手执行“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政策,实际上根本解决不了当时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杨鹤实际上手下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打仗的将领。

于是于崇祯2年(1629年),洪承畴与文官之职领兵上阵,结果斩敌300,名声大噪。从此,洪承畴就成了带兵的。

洪承畴其实主要得益于有预见性且敢于决断。因为当时朝廷对农民军的态度,就是要招抚为主,尽量是能不动刀兵,就不动刀兵。

但是这个政策最大的问题在于,在大家都缺粮的状态下,给点粮食,农民军叫受招安,但是粮食吃完了,不久大家又再次造反,而且雪球越滚越大,降而复叛的次数越来越多。

所以洪承畴成为三边总督后,为了防止投降的农民军再次反叛,就一个字“杀”。所以洪承畴,不但全力剿匪,而且是管你投不投降,都给杀掉,以绝后患。在洪承畴的高压的手段之下,就连李自成被他逼进车厢峡,到最后就剩了18个人。

崇祯12年(1639年)陕西的匪患渐平。辽东又不太平了,洪承畴于是被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在崇祯的眼里,洪承畴可以平定得了陕西的匪患,自然也可以摆得平辽东。

崇祯14年(1641年)春,崇祯让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总兵兵马,领精锐13万、马4万来援,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

且不说这八镇总兵是否都能听洪承畴这么一个外来者的宣调。就军事策略和士兵素质,洪承畴比起皇太极,也差很远。更关键的是崇祯甚至希望这场战役速战速决。崇祯的很多“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断送了明末好多名将,也断送了很多人对他的忠心。

当8月份,皇太极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赴援时,一下子就踩住了洪承畴的命门,也就注定了洪承畴实际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去死。

皇太极将大军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济尔哈朗军攻锦州外城,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断绝洪承畴归路。

洪承畴看到这个情况,可能心里想的也是大不了一死,那就拼吧。但是此刻各部总兵的处境和洪承畴却不一样,他们没有这个想法,拼光了拿什么吃饭?他们更在乎的是保存实力,于是主张南撤。最后大家坐下来谈一谈,最终一致决定背山突围。背山突围的结果那就是十数万人土崩瓦解。

崇祯15年(1642年)3月,松山城在被围困半年后,由松山副将夏承德出卖,松山城破,打破了僵局。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

随后锦州守将祖大寿在吃了锦州城内的一半人以后,被迫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沦陷,明军的“锦宁防线”,从此不复存在。

被俘后的洪承畴,也曾绝食数日,拒不肯降。但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的变化?不得而知,但最终还是投降了皇太极。并且后来为清军入关,定鼎中原,献计献策。

最搞笑是,崇祯却以为洪承畴死了。并且还为他举行了“国葬”,祭祀表彰洪承畴。以至于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承畴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骂和谴责,金声、黄道周被俘时都痛斥他无耻变节,连他的母亲和亲弟弟洪承畯也面责他不忠。

洪承畴在招抚江南的时候,已经将清廷视为正统,以清臣自居了。而所有的抗清义士,在他的眼里,已经和当初那些农民军无异了。洪承畴手上也沾满了抗清义士的鲜血。

但是,当天下平定的时候,洪承畴建议清延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加强汉化措施,其中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

人是复杂的动物。在古代朝代更替之际,知识分子的内心都是艰难的。

有些人选择了避世消沉;有些人选择了尽忠殉葬;有这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有些人选择了负重前行,甚至因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也要去恢复那个礼义的秩序。

炒米不好说大家认同洪承畴究竟算是哪一种?但是当初被皇太极厚遇的洪承畴,为大清入主中原,献计献策的洪承畴,在死后多年,被乾隆打入了贰臣传。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洪承畴后人洪建昌说自己祖训是“孝义为本”,大家如何理解?

洪承畴教育后代孝义为本,但他自己做的确实有点不地道,也有可能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

洪承畴本为名将,为了荣华富贵投降清朝,成了清朝的走狗,有了洪承畴这样的引路人,皇太极很容易就攻占了全国。作为明末著名汉奸,洪承畴如果都能称得上孝义,我是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不算孝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兄弟和老娘。他的老娘在见他儿子时穿的孝服,并怒骂儿子不忠不孝;他的兄弟誓死不踏清土,就带着老娘一辈子在船上居住。

同是一家人,观念确截然不同。

洪承畴后人洪建昌说自己祖训是“孝义为本”,大家如何理解?

我来简单的谈谈自己看法。

洪承畴,原来明末万历年间的进士,从小小的布政使一直做到了后来的蓟辽总督,在松锦之战兵败被俘。

一开始,洪承畴誓死不肯投降,皇太极对其不死心,派出范文程去劝降,也是被洪承畴大骂一顿,后来皇太极亲临去看他,因为对其治国之才十分钦慕,所以对其十分关照,软硬兼施,洪承畴最终投降清朝。

因为洪承畴也是深思熟虑了一番,明朝气数已尽,战乱和腐朽只会苦了百姓,只有清朝统一,百姓才可以安居乐业。

投降清朝以后,到了顺治年间,洪承畴开始平步青云,连睿亲王多尔衮都对其信赖有加,被任命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官职。

后来康熙帝继位以后,洪承畴仍是大学士,康熙四年病逝,谥号文襄。

要说孝义为本,洪承畴原是明朝官吏却被清朝劝降,着实有点不符合,但是洪承畴促使中国结束明末战乱局面,清朝统一,成为清朝开国功臣,推动历史前进,看起来还是有贡献的。

洪承畴后人洪建昌说自己祖训是“孝义为本”,大家如何理解?

谢邀,为什么不是忠孝传家呢?大家懂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