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朱熹真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我可以先给出答案来。绝对不是。所谓的朱熹扒灰,完全是小人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对他的诬陷,这与几十年前农妇在大街上骂架的套路是一样的,无非是相互辱骂对方偷人养汉之类。根本不值的一驳。也正因此,朱熹也不可能对于小人的辱骂一一反驳。于是,千年之后,又因为政治的原因,朱熹成了中国千年政治腐败的背锅侠,近代落后的替罪羊。在孔家店被一锅端的形势之下,做为店中二号人物的朱夫子被人抹黑,诟病,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了。也正因此,“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就成了朱熹的脸谱画像。
关于朱熹扒灰的事情,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厦门大学的傅小凡教授曾有过讲解,他用具体翔实的史料为朱熹辩诬。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真正的大儒形象。
农妇们大街上互骂,或者不为什么大事。而朱熹被抹黑,绝对是与重大的政治事件相关联。是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结果。
宋朝到徽宗的时候,政治已经腐败了。所以,从徽宗开始,开启了皇帝退位给儿子自己当太上皇的先例。所以,后来的高宗,孝宗,也都在生活就让位给了儿子,自己当了太上皇。宋孝宗当了太上皇之后,他的儿子光宗赵惇上台。但赵惇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当宋孝宗死了之后,他也不出面主持后事。于是,群臣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让他儿子赵扩继位当了皇帝,是为宋宁宗。赵惇被迫当了太上皇。
在这个改朝换代的过程中,韩侂胄立了很大的功劳。因为韩侂胄是太皇太后的外甥,在韩的串连和劝说之下,太皇太后支持了赵扩的上台。韩侂胄在建立了这件功劳之后,希望在政治上会有更大的作为。当时,主持朝政的宰相是赵汝愚,他是宋朝宗室。韩侂胄为了自己能够上台,与赵汝愚进行了明争暗斗,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而朱熹是支持赵汝愚的。以下是《宋史朱熹传》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在宁宗继位后,朱熹已经看出了韩侂胄觊觎权力之心。并向赵汝愚提出了建议。让他对韩侂胄“厚赏其劳,勿使得预朝政”,但赵汝愚当时并未把韩侂胄放在心上,最终导致韩侂胄上台,自己的失败。
韩侂胄上台之后,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清算。朱熹的被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韩侂胄上台之后,主张北伐,而且为岳飞平反。但他毕竟也是志大才疏,最后北伐失败,把自己的老命也搭上了。
朱熹扒灰事件,出自监察御史沈继祖联合胡紘弹劾朱熹的奏章。在奏章中,他们列举了朱熹的六大罪,其中有诸如“不孝其亲”“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哭汝愚”,以及“为害风教”等等。这些罪名,大都是政治迫害中的打棍子,扣帽子之举,不值一驳。当时,赵汝愚被迫害已死,朱熹在政治上倒了霉,正所谓,破鼓万人锤。但是,在人倒霉的时候,落井下石的,肯定不是君子,而是小人。正是因为小人之言,朱熹才不屑于一驳。
傅小凡老师在讲关于朱熹“不孝其母”时说到,胡紘力证朱熹“不孝其母”的罪证,朱熹让其命吃陈米。朱熹在福建时,曾办武夷精舍,聚徒讲学,胡紘也曾慕名前去受教。但朱熹为官正,奉禄低。生活比较清苦。于是,胡紘就有了朱熹不孝其母的第一手资料。现在,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不断没有觉得朱熹的虚伪与不孝,恰恰感觉到他人格的伟大。
其它不敬君,不忠于国的事例,大都是这样。朱熹有好多次,朝廷征其为官,朱熹力辞不受。不受的原因,是朱熹知道,他的政治主张不会被接受。所以,朱熹一生当的都是管理寺庙之类的小官。他的名声,还是由于他儒学大师的身份确立的。但打击他的人,把朱熹拒绝朝廷的征召,解释为嫌官小。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关于朱熹扒灰。应该是“有害风教”名目下的具体内容。文人的诬蔑,比泼妇骂街厉害的多了。“诱引尼姑,以为宠妾”“冢妇不夫而孕”,短短十来个字,就让朱熹从儒学大师的位子上掉落下来,成了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据傅小凡老师讲,朱熹的岳父是当时大儒刘勉之,朱熹的夫人叫刘清四,夫妻感情很好。朱熹四十八时,刘清四去世。之后,朱熹终身未再娶,也未纳妾。
而勾引尼姑为妾之事,是因为朱熹做为官员,基于儒家的伦理,认为大量的女人出家为尼,不利社会的发展,曾勒令一部分尼姑还俗。因此,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因此被人抹黑。
关于冢妇不夫而孕之事。傅小凡老师也用大量史料来证明其伪。朱熹老家是徽州骛源。他自己长期在外做官。为了家族香火的接续,他的家人不全带在身边。因此,朱熹和儿媳妇,根本不在一起。这一点,看看电视剧《于成龙》就会明白。
朱熹的儿子叫朱塾在老家长大成人之后,到浙江金华拜著名的儒家大师吕祖谦为师。并在金华成亲。娶了当地潘家的女儿为妻。生下儿子朱鉴。潘氏29岁时,丈夫朱塾去世,当时朱鉴才一岁。潘氏便与儿子朱氏老家骛源生活。现在骛源还有朱家之后,就是朱鉴的后代。潘氏从29岁丈夫去世,到96岁去世,守寡67年。因此,“冢妇不夫而孕”之说,只能是小人的诬谄之辞。
宋史的提到这事的时候说:“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我相信元朝的脱脱不会有任何理由去冤枉沈继祖。
朱熹被人骂,是因为他创立的理学成为明清时期统治思想有关。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但从人格上来讲,朱熹的人格绝对比沈继祖之流高尚的多。现代有一位儒学大师叫马一浮,他十九岁结婚,二十岁的时候妻子因难产去世。马一浮为了妻子终生未娶。马一浮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朱熹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大儒”。而在儒这个系统里,朱熹的地位更高。
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话用在南宋理学家朱熹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朱熹的“名片”相当光彩耀目: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派学说代表人物、儒家集大成者。
讲真上面的称号当之无愧,比如称之为理学家是因为他把孔子和先师二程(程颢、程颐)的理论融汇贯通加以吸收创建了“程朱”学派。
朱熹用毕生的生命从事教育、讲学、著述,在他50多岁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学说,他的学说包罗万象,主要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道德君子。
比如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灭人欲,存天理”,这句话大意就是人的欲望有三种:食欲、性欲、权欲。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灭三欲。
为了真理(天理)人应该“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朱熹是如此敦敦善诱教育南宋的老百姓,他的行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宋孝宗把他的著作当做教科书来推广,他的学说是科举必考的基础知识。
朱熹的声誉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当时被人们称之为朱夫子,他是孔子之后继往开来的又一人。52岁时成了宋孝宗的老师,既是儒家学者又是一代帝师,这在南宋以降绝无仅有。
有道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朱熹何止是“难副”这么简单!扒开朱熹的历史简直是让人破口大骂:“原来朱熹是伪君子,骗了我们好多年,当时南宋百姓和朝臣纷纷要求皇帝杀朱熹以平民愤……”朱熹的所有学说被定为“伪学”。
朱熹如何触怒了天下人呢?
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一个大儒居然和尼姑偷情,还和他的儿媳妇有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扒灰”。这是真的的吗?一代圣贤会做这些禽兽不如的事吗?
这事确实有,并且是他自己亲口承认的。当时66岁的朱熹是宋孝宗的侍读老师,在皇帝身边负责解疑答惑。时任监察御史的沈继祖上书弹劾朱熹十大罪。
《宋史》卷三十七:(朱熹)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同时沈继祖作出了具体说明:朱熹曾“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
意思是说朱熹曾引诱两个尼姑作侍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朱熹家中的儿媳则在丈夫死后还怀上了孕……
最后,沈继祖建议皇帝将朱熹斩首,以绝“伪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案”。
咱们看看朱熹什么态度呢?朱熹不打自招,痛哭流涕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等数条,并说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要悔过自新。这可是白纸黑字他自己承认的,不存在着“行刑逼供”的问题。
想想看,朱熹名望很高,没有人敢给他动刑,退一步讲,如果他没有做这些事,监察御史是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官员,沈继祖是学法律出身的官员,他胆子再大也不敢凭空捏造诬陷一代帝师吧?这其中肯定是朱熹做了这些事了。
不过朱熹没有承认“扒灰”这件事,朱熹做没做这事,也许只有当事人双方知道,古语云:抓奸抓双”。朱熹唯一能洗清不白之冤的就是让儿媳妇生下孩子,然后做亲子鉴定,可惜宋代没有DNA检测,朱熹坚决否认,沈继祖也没办法。
我们退一步说朱熹是受陷害和污蔑的,是党争的牺牲品。朱熹为何要承认“纳尼姑为妾”呢?他纳妾应该瞒着众人吧?实际他也没打算瞒过人,上任时还大摇大摆带着尼姑去上任,所以他承认这事应该是存在的。
纳尼姑这事在朱熹眼中是小事吗?我觉得历朝历代,纳尼为妾都是有悖人伦的事,作为道德圣人的朱熹,这样做无疑是自毁前程。真不知道当时朱熹是怎样想的!
即便朱熹不承认“扒灰”之事,他的伟大形象崩塌了。他的悔过自新不足于得到宽恕。
朱熹被弹劾撤职。朱熹的学说被定为“伪学”,徒子徒孙做鸟兽散,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新上任的皇帝宋宁宗竟然下旨,凡荐举为官者,一律不取“伪学”之士。曾经显赫一时的朱熹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
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带着耻辱,带着无法言说的秘密死去,享年71岁,身后除了留下了等身著作外,还留下了一段任人评说的历史!
文/秉烛读春秋
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朱熹,南宋人,出生于福建尤溪县,九岁开始扒灰,16岁成为扒灰高手。在朱熹家乡,十里八乡,皆闻朱扒灰之名。
朱熹19岁中进士,任后宫大姨妈总管,开封扒灰刺史等职。朱熹有四子,朱熹扒灰传入朝堂,皇上御封朱熹为【一品扒灰四媳高手】。
朱熹大儿媳潘金金,曾是朱熹的女学生,被朱熹以补课为名,扒灰九次,后来娶为儿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扒灰一辈子。
二儿媳杜三娘,杜十娘的三姐,朱熹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迎得了三娘的芳心,朱熹的二儿子说话结吧,杜三娘向朱熹提出条件,先扒灰49次才肯嫁进朱家,朱熹满口答应,又多扒灰12次,杜三娘欢天喜地嫁到朱熹家。
三儿媳秦香香,秦香莲的亲妹,自从姐姐秦香莲嫁给那个没良心的陈世美,就对爱情失去信心,一心要找个爱扒灰的公公。当时秦香香在自家门口贴出上联,凡能对出下联者,不要彩礼,免费出嫁。上联【公公睡了嘛?给你泡脚】,半年没有一人能对。一日,朱熹从门前经过,提笔写出下联【媳妇洗了嘛?和你扒灰】。秦香香一见下联,知道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公公来了。当时与朱熹在大门外的石头上扒灰三次,发誓非朱门不嫁。
四儿媳陈晓圆,陈圆圆的姐姐,陈晓圆早就听说朱熹爱扒灰,一心暗恋上朱熹,并和自己的闺蜜李师师说,不嫁这样的公公,宁可出家做尼姑。陈晓圆私信朱熹,我和你老婆同时掉河里,你先扒谁?
皇后听说朱熹擅长扒灰,认为有伤风化。让皇上惩罚朱熹。朱熹被传进宫中,皇上说,你这货真色,天天扒灰累不累?免去官职,回家好好扒灰去吧。
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说大儒朱熹是否扒灰,说到底就是儒家是怎样看待“性"和“妇女"的。因为男女之间的事只有他们自己本人知道,其他人根本办法直接道明,除非当场抓住。我想先说说西汉的董仲舒!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西汉儒学鼎盛时期,在县以下办太学院,提倡“三纲五常"。其中对妇女的约束,在当时是进步的。原因是在春秋普通的庶民中,孩子生下时只知道母亲,不知谁是父亲,当时是普遍的。譬如:孟母三迁,就知道他没有父亲,如果有父亲就会说“孟父三迁"了。再则,说是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并且是一个当官的,其实是儒家牛皮。孔子17岁死了母亲,他母亲也没有告诉他父亲是谁,他从一个老太婆那儿知道父亲是叔梁纥,当时叔梁纥已经死了十几年了,孔子到叔梁纥家门口被门子赶了出来。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当时男女有血缘关系的都是混居的,商鞅在第二次变法中就禁止的。当然商鞅的禁令并不是为了礼仪,而是为了税收,一家一户能够收到税。所以说,在秦以前,华夏民族对“性"还有原始的!
西汉、东汉共四百年,以后就是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都不用儒学,我们就不去说它了。到了宋代,出现了程颢和程颐兄弟两人,因为他们与朱熹都是李侗的弟子,被称为“程朱理学"。他们的观点走极端化,那就是“灭天理、去人意",寡妇不能再嫁,女人要保持贞操。然后,他们忽略了人的本能,人的一切欲望是从渴望“性"开始的,社会的进步也是从“性"的欲望开始的,“性"也是与生俱来的。
朱熹19岁中了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并且是宋宁宗的老师。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五曲溪办了一所学院,从他与胡丽娘的故事来看,他比较喜欢“色",以后又将胡丽娘说成是“狐狸精"。他睡小寡妇、眷养二个小尼姑、与自己的大儿熄生了一个孩子,尽管离开我们要一千年了,谁都拿不出证据。但是,他对别人用儒家思想去约束,自己那样开放,谁也不敢恭维。
“程朱理学"由于在宋代一直受外来的战争的侵略并没有执行,但是到了明清却大行其道。明清时,女子“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儒家们要求女子束缚自己的本能,拉紧自己裤带,以此在她们村口树立了一块“贞操碑"!
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一分为二的评价朱熹。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主要代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朱熹的伟大,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天理的至高地位,也就是道统大于皇权,这是巨大进步。
他的教育观和思想影响了中国一段时间。
但他的思想也祸害了整个中国。至于搞儿媳大肚子的事,谁也没见到,也不能随意诬陷,泼脏水。
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答:朱熹“扒灰”的说法源于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四朝闻见录》中的《庆元党》记载了发生于南宋庆元二年的沈继祖弹劾朱熹事。
沈继祖弹劾朱熹,向朝廷递呈了此前谏官胡纮撰写的《劾朱熹省札》。
《劾朱熹省札》对朱熹的人品进行了辛辣的攻击。其中有提到:“又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朱熹诱拐了两个尼姑为宠妾,每次官位调动,都带在身边,能说朱熹修心养性吗?朱熹的媳妇在家守寡却有了身孕,他的其他儿子偷牛宰杀,能说他治家有方吗?
关于胡纮其人,《宋史》记载有一段早年他与朱熹的交往:“纮未达时,尝谒朱熹于建安,熹待学子惟脱粟饭,遇纮不能异也。纮不悦,语人曰:‘此非人情。只鸡尊酒,山中未为乏也。’遂亡去。”
这段记载说的是:胡纮早年尚未发迹时,曾到建安拜谒朱熹。朱熹对于游学之士向来都是以粗茶淡饭进行招待的,对胡纮也不例外。胡纮却认为朱熹怠慢自己了,到处放话说:“朱熹此人人情淡薄,一只鸡、一壶酒,就算是在生活在深山中也应该拿得出,他却不肯拿!”断绝了与朱熹的交往,拂袖而去。
不难看出,胡纮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所以,关于胡纮的指控,栽赃嫁祸的的成份很大。
另外,说朱熹“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仅见于胡纮这份札中,不见于其他私人著述,也不见于官方记载。
想想看,朱熹是这样的一个大名人,如果真有其事,肯定是爆炸性新闻,其他书必会郑重记上一笔。
举个例。
著名的朱熹与严蕊事,《宋史》卷四百二十七记载清清楚楚:知台州唐仲友在浙东饥荒期间,不理政事,与妓女严蕊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朱熹秉公执法,严办此二人。与朱熹有过过节的洪迈,就在其所著的《夷坚志》里恶意歪曲事实、大肆抹黑朱熹。
还有,南宋朝廷在贬谪朱熹的文书也没将胡纮这份省札作为贬谪朱熹的依据。
足见胡纮的指控和西汉初年灌婴等人诬蔑陈平“盗其嫂”的情况如出一辙,纯属空穴来风、血口喷人。
有人说,朱熹在谢表里没对此事进行辩驳,说明他默认了。
但朱熹在《落职罢宫祠谢表》已经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臣聩眊,初罔闻知。”——臣昏愦糊涂,对于胡纮说的这些事,竟然丝毫不知。
《落职罢宫祠谢表》的末尾,朱熹“乞赐睿断”,敬请皇帝明察。
在朱熹看来,这种荒唐至极的弹劾,根本不值一辩。
该谢表呈上之后,皇帝没表现出什么“睿断”,而政敌的攻击又至。
朱熹于是又上了一封《落秘阁修撰依前官谢表》,愤慨地说:“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既然朝廷认为那些非议是真的,那我遭受放逐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难道就是某些人说的所谓“默认”?
其实,朱熹相当清楚,自己遭受黜落,并不是有什么罪衍,而是韩侂胄和赵汝愚互相倾轧的结果。
赵汝愚崇尚理学,朱熹算是赵汝愚的人。
韩侂胄要搞倒赵汝愚,就整出了一个庆元党禁。
沈继祖观风望旨,跳出来乱咬朱熹。
另外,朱熹在宋宁宗登位前担任过他的老师,对他的要求很严格,给宋宁宗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所以,宋宁宗也很烦朱熹。
朱熹有自知之明,谢表请去。
富于喜剧性的是,南宋嘉泰二年,韩侂胄积极准备北伐,为了赢得人心,请宁宗下诏,追复了朱熹的官职。
不难看出,之前沈继祖、胡纮对朱熹的的指控,全是无中生有的诬蔑之词。否则,像朱熹这样一个“奸宿尼姑”、“扒灰”、“纵子偷牛杀牛”的无耻之徒,朝廷却让他官复原位,岂不说明朝廷是一个藏污纳垢之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