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立德、立功、立言”称之为三不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回答了人怎样才能做到“不朽”的问题。信仰,关乎人生的终极追问,既,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不朽”本质解答的就是到那里去的问题。因此,他当然是中国人的信仰。对于“三立”,儒家虽然解释和提倡的较多,三立,也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但“三立”的文化意含,在现实的理解上,并不一定百分百是“儒家信仰”,它只能是“中国人的信仰”。既使是在今天,立德,立功,立言以追求不朽的精神,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依然不过时。

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当时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人怎样才能不朽展开了讨论。范宣子说,晋国的祖先,在夏商周三代都是贵族,他认为,一个家族,可以绵延几百年,上千年,这就是所谓的不朽。叔孙豹认为,这不算是不朽,只能算是“世禄”。对于不朽,他是这样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代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恶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就是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我之所以说,三立,是中国文化信仰,不全是儒家信仰,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当叔孙豹提出三不朽思想的时候,孔子还是个学龄前儿童。儒家的“三不朽”只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儒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时候,是做过改造的。“三不朽”中,和“德”“功”“言”三个方面,不是平行的。太上是德,其次是功,再次是言。也就是说,三立中,以德为先,有德必有功,有功必有言。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这个逻辑的背后还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思想,不仅仅是儒家的观点,道家也同样。

道家与儒家哲学是有所不同的。在基本理论范畴上,道家的建构是:道、德、仁、义、礼。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其中的道是自然规律,德是做为主体的人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仁与义,是德的具体方面,礼是行为的规范。从“道”到“礼”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少,越来越具体。这是老子的道家。

儒家的建构与之不同,鲁迅先生在批判封建文化的《狂人日记》中说,打开历史,在仁义道德的缝隙中,看到了吃人。鲁迅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他的眼光自然是准的。儒家思想,讲的是“仁义道德”,仁和义,是高于道和德的。也就是说,不符合仁义的道,儒家不认为是道,不符合仁义的德,也不是德。这就把道德的范畴缩少了。因此,造成了儒家思想内在矛盾。

“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看,道家的理论更科学合理。只有做事合乎道,才算是有德,而儒家认为,只有做事符合礼,不违仁,才算是有德。比如刘邦许多做派不符合儒家之道,但刘邦能打下天下,一定是符合了某种规律,这就是道。

儒家的思想,后来成为官方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从政治上对于三不朽的具体操作中,看出后世儒家与古代思想的不同。比如,皇帝庙号,祖有功,宗有德。这时,功的地位,已经在德之前了。这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宋明之后,儒家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的知识分子,只能在现实政治的锅里舀点汤喝。于是,立德立功,与他们的关系就很少了。他们的不朽之道,只剩下立言一条了。明清之时,战场立功的,可以封公封爵,而文人取得富贵的路子就很窄了。但是,立德,立功,立言,依然是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因为儒家思想把三不朽的秩序打乱了。使得“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在事实上变成了“外王内圣”。一个智力和能力都一般的人,接了上代人的班,当了领导,于是,他也就成了圣人。这种秩序的颠倒,成了中国封建制度最后灭亡的内在原因。

但三不朽的思想,,现在依然不过时。立德,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功,是在立德修身的基础之上,有了能力之后,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立言,是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于后世,使子孙后代在祖先的思想滋养下,生活的更好。一个人,只要在这三个方面做到任何一点,就可以流芳千古,成为不朽了。

追求精神的不朽,这确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信这个了。只相信金钱和权力了。那还能算是中国人吗?

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是人生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以信仰为中心的。

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对的是对人格的信仰,祖先教育子孙一直要讲道理,申张正气,不管什么事候要出言时应出言,要出手时必出手,一个人力量太薄弱了,应鼓励更多的人同心协力,使命一样去完成祖宗的遗言。

对先人的教好不理不彩,甚至无恶不作的,天地是会不容的,疯狂没有长久的。

由于一味抓经济,教育战线真的实现了教师话好听,教师样不能学的现象,现在什么专家,什么教授都抓经济了,或是为集团利益为重,对下一代,特别幼小的一代影响严重,教育的重要性到了人民操心的问题,急啊。

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只要是对人民有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

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大家好,我是一个国学爱好者,现就针对此问题发表一下浅见!

立功,立德,立言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 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大意为:太上:最上,最高。立德:树立德行。 立功:建树功绩。立言:建立学说。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业,再次是著书立说。指树立德行、功业、言论皆为不朽之事,但首要的是树立德行。

儒家崇尚的仁教礼仪孝道思想,从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树立德行是至上首要做的事情,而功业、言论次之,说明儒家将一个人的德行修身放在首位,这与儒家的仁教礼仪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从思想这个层面来说将这种思想作为信仰也是合理的!

儒家、儒学、儒教的发展过程极为复杂繁琐,您对这个问题又怎么看呢?欢迎您的精彩留言分享!

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可以称为一种信仰,但也可称作理想。他是一种道德信仰。这种道德信仰,进而因发了内心,追比圣贤的理想。把自己的人品道德,确定到某个标准点。树立自己的德行。这是学做人。古人讲,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学会做人!然后建立功勋。我们不要单一的理解为,名存青史,这只是立功的一方面。立功还包括了,社会公益事业。以前人讲,行善;这种公益事业做大了,可以影响一方或几代人。这也是立功的另一种表现。然后是立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立言就是做学问。把自己的思想,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流传后世。以供后人参考。所以说,这三点,不单是信仰,也是儒家的理想,和做人的目标。只有把人做好了,在做事的时候,才能把握住自己,而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