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原油宝事件影响,有几十万积蓄存在中行里安不安全,要不要取出存到另个银行?
针对此事,我个人觉得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其一:假设你是原油宝的投资客户
假设你是原油宝的投资客户,并且已经产生欠款,这种情况下建议暂时将中行存款转移,因为目前来看中行已经开始划扣投资者的保证金,关联大宗商品账户的保证金也在划扣中。
虽然还没有投资者说中行开始划扣本行存款,但是为了安全性起见,还是暂时转移比较稳妥,等到有监管部门介入彻底把责任划分清楚了再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部分,或者等到投资者诉讼完毕了,根据法院裁决承担责任。
其二:假设你没有投资原油宝但是在中行有存款
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种:
1. 在中行存款不超过50万
这种方式是完全没有必要转移存款的,因为即使中行后续发生清算、破产倒闭的后果,那么受银行存款保险条例的约束,单人单家银行存款本息在50万以下的,是完全可以保障的,没有必要担心其安全性。
2. 在中行存款超过50万
理论上来说,只要没有参与原油宝投资,即使存款超过50万也不必担心,因为中行作为国营背景的银行,其本身就是国家信誉在背书,即使发生风险也会有其他的机构或者银行出面拖底,所以事实上没有必要担心存款的安全性。
但是基于银行存款保险条例对于“50万”的上限设定,我们为了存款的绝对安全性,还是把中行存款保留在50万元以下比较安心,虽然99.99%没有必要这么做,但是万一这0.01%发生了呢?毕竟最近的“黑天鹅”事件太多了!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受原油宝事件影响,有几十万积蓄存在中行里安不安全,要不要取出存到另个银行?
这个问题题主显然过虑了,虽然中国银行的原油宝产品出现了问题,但是不会影响个人中国银行的存款,如果定期存款不到期,没必要因此把钱取出来转存到其他银行。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关于存款安全的问题。中国银行是我国的六大国有银行之一,截止2018年底,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1.27万亿,营业收入达到5038亿元,不良率仅为1.42%,因此中国银行整体上看规模大,盈利能力强,其运营情况非常安全。
再说,如果客户在中国银行存款,个人名下的存款额在50万元以内是受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的,这更保证了个人存款的安全性,完全没必要担心。
其次说一下原油宝对中国银行的影响。最近由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油价出现了负值,导致了中国银行原油宝的投资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很多同投资者因此要求中国银行赔偿,中国银行也表态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目前来看,中国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究竟如何分单这些损失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因此这部分对中国银行来说损失多大也不好定论。
中国银行的原油宝属于银行的理财产品,而且属于高风险理财产品,现在银行已经成立了理财子公司,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把这部分资产进行剥离,正常情况下,这部分资产应该划到理财子公司,这样的话,原油宝损失就会有理财子公司负责。
第三,来了解一下原油宝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之间的关系。虽然客户在中国银行的存款,和投资者在中国银行投资的原油宝,都属于中国银行集团下的业务,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分界线。
银行存款是保本保息的产品,只要银行正常营业,就会刚性兑付,而且还受存款保险基金保障。原油宝是理财产品,投资者自担风险,不存在保本保息的问题,所以不会刚性兑付。
所以投资者在中国银行的存款是非常安全的,不会受原油宝的影响,现在你的存款如果不到期,提前取出的话会按活期利率计息,这样你以前存的这段时间利息就损失了,所以现在取出转存到其他银行是不划算的。
总之,题目中说的这种问题,显然是不了解银行存款和银行理财之间的差别,这样操作不但不能增加存款的安全性,还会导致以前存款利息损失,所以完全没有必要。
受原油宝事件影响,有几十万积蓄存在中行里安不安全,要不要取出存到另个银行?
回答一下
1、原油宝是银行销售的投资理财产品,不是存款;
2、存款是保证本金的。我们国家对银行存款的保底是通过存款保障保险,每人50万。意思是银行倒闭,至少保证50万;
3、中国银行2019年利润超过1000亿。这次原油宝投资者总共亏损300亿。即使中国银行来承担,也只是小伤。绝不会倒闭的。因此,这次事件对中国银行的存款毫无影响;
4、除了存款,银行的任何产品都有较大风险,都可能亏掉本金,包括各种理财!
5、如果几十万,任何银行都基本安全。如果几百万,最好存多家银行。
受原油宝事件影响,有几十万积蓄存在中行里安不安全,要不要取出存到另个银行?
应该这样说,这个问题对于中行投资原油宝的客户是非常关心的,而没有投资原油宝的其他客户,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之所以提出“有几十万积蓄存在中行里安不安全”这个疑问,是因为在20日原油宝穿仓后,有投资者反映,因为原油宝账户保证金不足,自己的储蓄账户存款被银行强行扣收。银行这波操作是否合规合理,是否属实,以及是不是所有类似情况的客户都被扣收?等等问题都有待考证,因为银行并未正面回应。据说,这个消息来源于原油宝客户的微信群,一句未经证实的消息,却引起了不小震动,有的客户匆忙将储蓄账户的资金转移到其他银行。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强扣,及时止损,暂时转出是必要的。
当然,大客户和资金的流失也引起了中行的相当警觉,面临声誉风险有继续发酵的趋势,开始着急了,于是以前强硬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弯。24日晚上,中行再次发布“原油宝”产品情况说明,其中与客户有关的核心内容有两点∶
一是中行正在与相关机构沟通,将尽可能保护投资者相关利益不受损害;二是中行对投资者在“原油宝”上的损失身感不安,我们一直在聆听大家的心声和市场关切,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与客户同舟共济。
这与以前将责任全部甩锅投资者,并声称将强硬扣收保证金以及纳入个人征信的强硬态度截然不同,态度开始缓和,并“低调”承认了自己的部分过失。也许,强扣保证金和纳入个人征信将因此而按下暂停键。
因此,以上的担心和疑虑对于投资原油宝的客户来说,完全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没有投资原油宝的客户来说,要将存款转移到其他银行,纯粹多此一举,想多了。
首先,中行是我国6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总资产规模达到22.77万亿,位列世界银行业金融机构前列。年度营收5491亿,净利润2018亿,不良贷款率只有1.37%,综合抗风险能力是其他中小银行无法比拟的。它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大而不倒”。原油宝整个损失也就300多亿,仅占利润14.8%,即使在法律框架下承担责任,银行也完全有能力及时化解风险,保持持续稳定的经营。
其次,作为储蓄存款,还有存款保险条例提供的法律保障。最高偿付限额50万,保障了绝大多数储户利益。
第三,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息按照支取日挂牌活期存款利率计算,相当不划算。所以,没有投资原油宝的储户,仍然可以安心存款。
受原油宝事件影响,有几十万积蓄存在中行里安不安全,要不要取出存到另个银行?
首先亮明观点:如果你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我建议将存款给提取出来,反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恐慌提取。
此次出事的产品原油宝,这是一款风险等级测试为R3的理财产品,和存款完全是两回事。
由于总行在产品设计、风控等方面不够严谨,于是出现原油以负值结算。同时该款产品客户交易资金并没有进入交易所,中行扮演的是一个做市商角色,客户的买卖对手都是中行,出现客户单边做多或者做空时,中行的风控没有及时调整而出现的风险。
之所以建议受害者提取存款的原因是,目前这类产品并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证监会想管,管不了,银保监会又不太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其实出于相对弱势地位,如果总行一意孤行,扣划客户倒欠资金,客户也没有啥好办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点咱们不展开。所以我建议提取存款,转存到另一家银行。
而非受害者,没有必要提取存款的原因是:
1、存款保险条例明确规定,在银行破产或者流动性风险时,本息赔付限额50万,这是有法可依的。
2、中行属于国有大行,有国家信用在里面。
3、中行本次亏损约90亿(财新网估算),对于中行这样的企业而言,其实也就九牛一毛,当前特殊时期,ww是重要的,中行管理层不会为这事给相关人士添堵。
最后很可能的一个折中的处理方式,中行承担0以下的亏损,客户承担0以上的亏损,双方各承担一部分。
我是溯源归一,极简投资践行者!受原油宝事件影响,有几十万积蓄存在中行里安不安全,要不要取出存到另个银行?
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中行银行存款和“原油宝”分别属于两种性质的金融产品。存储在中国银行的个人定期和活期存款,受到国家50万额度存款保险的保障。
“原油宝”属于金融期货产品,与银行存款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银行的储户,无需担心自身资金安全;本人在中行的存款以及银行理财产品,都留在原先中国银行的账户里。
存款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基金,明确当个别金融机构经营出现问题时,依照规定对存款人进行及时偿付,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含外资法人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
我国《存款保险条例》最高偿付限额设为50万元。即使超过50万额度的居民存款,至今国家还没有银行违约拒付的情况。近年来我国个别小银行出现问题,国家当即派出国有大银行接管,居民存款从来没有受到侵害。
原油宝是中行2018年1月开办的产品,主要是为境内个人客户提供挂钩境外原油期货的交易服务,客户自主进行交易决策。按照报价参考对象不同,其中包括美国原油产品和英国原油产品。个人客户办理“原油宝”业务,需提交100%保证金,不允许杠杆交易。
在“原油宝”事件爆出之后,4月24日中行表示将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与客户同舟共济,尽最大努力维护客户合法利益。至于中行以及其它银行的储蓄以及理财产品的安全性,绝对勿容质疑。但是,任何金融机构的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都难以预测!
插图选自网络,侵权必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