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和秋音调上更对应,“秋”本来也有忧愁哀伤的意境。为什么不用一江秋水向东流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中的名句。题主的提问挺有意思 ,秋和“愁”语音更相近,秋本来也有忧愁哀伤的意思。为什么不用“一江秋水向东流”呢?这个问题当然要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答案。

在中国文化中,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喜乐哀愁等等,都是重要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各种意象的组合,也要符合文化内涵,不能随便乱用。比如春天代表喜悦的情绪,夏天代表热情,秋天有忧伤之意这些内容古今相差不大。今天怎样联想赋与景物情感色彩,可以是随意的。但古代文人,是要在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春夏秋冬文化意含,与中国阴阳观念也就是《易经》有关系,太极分阴阳,阴阳生四相,春夏秋冬就是现实中的四相。其意义与五行相结合之后,就更复杂了。大体意义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有“杀”之意,庄稼熟了,被收割,猎物被捕获,都与杀相关。所以,春与秋分别代表,生与杀。生是生命,生长,与爱情相关。所以又说女人怀春,男人悲愁。怀春之意,通俗的说,也就是找男人结婚生孩子。生命生长爱情都是美好的。于是,春天又是美好的象征。

而秋风代表的是肃杀之意,欧阳修有《秋声赋》,说的就是秋的文化意涵。秋又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古代又有男子悲秋一说,悲秋是感叹世间一切都有生老病死,生命是有终结的。于是,秋又有了忧伤之意。

无论是春秋的意象中,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阴阳观念。也就是事物不是一面的。喜的时候,有悲的因素,愁的时候也有喜的因素。比如春有怀春,也有伤春。伤春就是悲的,为何?因为青春虚度,花开易落。愁是悲的,但是悲中有喜,收获的季节,总是高兴的。这就是中国文化。

现在可以说“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为什么用春水?其一,春水未必有多大,但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黄河在冬天是结冰的。春天来到的时候,河开水流,一派春潮涌动的气象,这分明就是生命的律动。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因此用春水。

其二,在中国文化中春夏秋冬是有方向的。春的方向在东,秋的方向在西。夏在南,冬在北。春水向东,包含着文化意象上的统一。

第三,愁是秋天的意象。但谁都知道,人生失意无南北。李煜的亡国之恨与破家之愁,不会因春天的来到而消失。别人到了春情勃发之时,而他只有忧愁,这种个人情绪中的愁与文化意象中的喜悦形成强烈的对照与冲突,更加突出了愁的主题。这好比在喜庆之时,看到凄惨的景象。对比更加强烈了。

个人的理解,大概是这样。未必正确。欢迎同好者一起讨论。

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

谢谢你的邀请!

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符合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经过严寒冬天雪飘冰封的日子,春天一来,冰冻解封、解冻,于时乎,春江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

为何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呢?

秋天她经过春夏二季的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逐渐地轮回到秋的成熟了,到了秋收的收获丰硕成果的时候了。随之而来的秋收,大自然又进入了秋收叶落和冬藏时节,此期渐渐进入到枯水期。所以,水小了,有些江河甚至干枯断流,又怎似勃勃生机的春水一发而不可收呢!

因此,就不能讲:“一江秋水向东流”了。这样不符合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啊!

答题完成,谢谢。

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若满岸柳风往西回。

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

我认为,春为初、春为始,春天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春劲足,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容汹涌澎湃,秋为一年四季的第三季,再有力也已经接近尾声。

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

春主生发,草木萌动而生,渐增之义;秋主肃杀,万物至此而凋零,渐减之义。

结合具体语境,用“春水”比喻作者心中的愁绪符合自然规律,亦很形象,也符合亡国之君心里的忧伤、愁思象春水一样生发不绝,汹涌泛滥!

另外,词中也点明了时序。“小楼咋夜又东风,”东风一般代指春季。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其它写作季节亦可用。

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

但愿你一江秋水向东流,做一首美好的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