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朱元璋杀了刘伯温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后,确实有大杀功臣的行为,一大批的功臣都没有得到善终。但刘伯温之死,虽然与复杂的政治斗争相牵连。《明史》并没有朱元璋杀刘伯温的记载。
关于刘伯温的死,明史是这样写的:
初,基言瓯、括间有隙地曰谈洋,南抵闽界,为盐盗薮,方氏所由乳,请设巡检司守之。奸民弗便也。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的这个地方叫谈洋,是贩卖私盐的根据地。曾经和朱元璋争天下的方国珍张士诚,就是私盐贩子出身。为了保平安,刘伯温建议朝廷在此设巡检司驻守。这样,私盐贩子们断了财路,自然就要闹事。这时,此地驻军发生叛乱逃离。地方官隐秘不报。刘伯温此时在辞官在家闲居,得行此事,必然上报朝廷。当时,中书省是胡惟庸管事。但以此诬陷刘伯温。说是刘伯温之所以关心这个地方,是因为这儿有王气,刘伯温想夺来做为自己的墓地。这是在变相的说刘伯温有谋反之心。
朱元璋对刘伯温,基本上还是信任的。他也不相信刘伯温会谋反,但是胡惟庸所说的所谓王气,龙脉等,都是很玄乎的东西,恰恰刘伯温对这些很内行。朱元璋还是有几分不放心。于是,便夺了刘伯温的奉禄。刘伯温因此入朝谢罪。因为呆在老家,被人诬谋反,刘伯温干脆不回家,呆在京里,离皇帝近点,看你怎么诬陷我。
胡惟庸之所以和刘伯温做对,是因为刘伯温性格刚直得罪了他们。
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功劳最大的其实是李善长。所以,在封功臣的时候,李封的是公,而刘伯温是“伯”,比李善长低了两级。这与一般人的印象有点差别,刘伯温功劳那么大,朱元璋的功臣中,封公封候的有几十人,为什么他只封了个伯?这就是与刘伯温未思进先思退的保身行为相关。他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就算是他有功劳的时候,也是尽量推辞朱元璋给予的封尝,这一点,与汉代的张良很相似。朱元璋也称其为“吾之子房”。
刘伯温性格刚直,自然会得罪人。他得罪李善长,是因为中书省有个官员叫李彬的犯了罪,刘伯温要处置他。但这个人是李善长的心腹,李善长一直护着,但刘伯温还是处置了。因此,与李善长结了仇。李善长一直身居高位,功臣第一,势力自然很大。后来他自己在胡惟庸一案中被杀。也足以证明,他和胡惟庸是联系的。
刘伯温得罪胡惟,是因为当宰相的事。李善长因为势力太大。影响到皇帝朱元璋的权力。在平定天下之后,朱元璋让他退休享清福去了。要用谁当宰相,朱元璋曾经问过刘伯温,刘对胡的评价很低,并说,胡惟庸当宰相,就像一匹拉车的马,最终必定会把车拉翻。
胡惟庸最终被朱元璋除掉。这一案,牵连了上万的人,其中就包括李善长。胡惟庸案第一个出来告密的人是御史中丞涂节。他供出胡惟庸曾以毒药害死刘伯温。
刘伯温从所谓的侵夺墓地案来京。到洪武八年身体生病后,朱元璋准其回家。到家一月后病故。刘伯温是不是胡惟庸害死的,我们且不说。但不能说是被朱元璋杀了。朱元璋杀功臣,都会给他安上一个罪名,然后才杀的。比如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等,都是谋反案。刘伯温至死还是功臣。
朱棣杀了刘伯温的儿子,勉强可以说得过去。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琏,一个叫刘璟。刘琏是哥哥,他这一支是刘伯温爵位的传承者。刘伯温的爵位本来不是世袭的。由于朱元璋大杀功臣。开国时那些位高爵显的功臣都被杀干净了。功臣中剩下善于自保的只有两家,一是徐达,二是刘伯温,后代议功臣的时候,把刘家也搞成世袭的了。他们的爵位传承,一直到明朝灭亡。承袭刘伯温爵位的是刘琏一支。末代诚意伯的名字叫刘孔昭。虽然是刘伯温之后,但人格不咋样。曾经弹劾过御史候询。与马士英,阮大诚等有名的奸臣关系甚好。明亡后航海不知所终。虽然人品不行,但能力还是不错的。
被杀的是刘璟。明初经过靖难之役,朱棣从自己侄儿的手中夺取了政权。刘璟做为刘伯温的儿子,能力和名声都是不错的,朱棣当然希望他出来做官。但刘璟在政治上忠于建文帝,反对朱棣的篡位行为。因此被朱棣下狱。下狱后,刘璟自杀身亡。
刘璟自杀后,办案的人员想把他的家人连坐,一起处理了。但朱棣没有同意。二十多年后,明成祖朱棣和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都去世了,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当上皇帝。给刘璟的儿子刘貊封了一个官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