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不以清君侧的名义铲除秦桧?

“清君侧“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帮助君王打扫一下卫生,清除他们身边的奸臣小人。但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奸臣所以能在君王身边掌握权力呼风唤雨,完全是因为君王的信任。

“清君侧”者当然认为他所清之人是垃圾,但君王自己常常不以为然。别人眼中的垃圾,在他们的眼中可能是宝贝。

中国历史上大多“清君侧“的事,事实上就是造反夺权。他们所清的不是“君侧“,而是君主本身。因为君侧被清了,君主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汉初“七国之乱“的时候,吴王刘濞打出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第一时间杀了晁错,以他的脑袋堵住叛军的嘴,但战争并未因此停息,直到叛军被打败。

汉末的董卓杀十常侍,曹操杀董承所用借口都一样。“清君侧“成了野心家争夺权利的遮羞布。就连唐朝的安禄山起兵的时候,说的也是清君侧。

明朝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之时也以“清君侧相标榜。但说都知道燕王是年帝位来的。所以兵败之后的建文帝宁肯做个流浪的和尚,也不会留下来做汉献帝。

但明朝的张居正做首辅时,实实在在做过清君侧之事。当时的万历皇帝是个小孩子,小孩子自然好玩,在小太监孙海、客用等的引诱之下,晚上又是玩打仗又是出征的,一名太监玩的时候,因为不投人,居然要被斩首,后在别人求情之下,才被“割发代首“,割掉头发完事。这事自然瞒不过冯保去,于是,万历受到李太后惩罚,张居正把孙海、客用等勾引万历胡闹的小太监通通赶出宫去,这大概是真正意义上的“清宫侧“了。

就算这是真正为了皇帝的建康成长,对皇帝来说也是痛苦的,毕竟是自己喜欢的人。在张居正去世之后,这些玩伴又被调回宫中。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与这些人内心的怨恨和报复多少有点关系。可见“君侧“不是那么好清的。

也正因此,决定了岳飞不可能“清君侧”,“清君侧“与造反几乎可以是同义词。岳飞既没有造反的意愿也没这个能力。

在大宋王朝江山半壁国土沦亡的情势下,收复故土恢复中原是岳飞的意愿。但造反争天下的心思,岳飞大概没有过。在当时情势之下,南宋陷入内战的结果很可能是亡国。

其次,岳飞虽然是一流军事家,却是二三流的政治家。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政治才能是重军事才能的。历史有活生生的例子,刘邦是二流军事家,一流政治家,他最后成功了。韩信是一流军事家,二流政治家,最后只能替人做嫁。

岳飞是一流军事家,二流政治家。所以,造反之事,他想都没想。当皇帝让他死的时候,他只有伸出脖子挨刀的份。

也正因为岳飞对大宋朝是忠诚的,是忠臣,所以他死之后还有平反的机会,还能青史留名。如果他真的清了君侧,就不是现在的形象了。成功了他就是刘裕、柴荣、陈霸先。失败了,他就是黄巢、朱温。不会再是现在的抗金英雄、武圣形象了。

岳飞为什么不以清君侧的名义铲除秦桧?

谢二位邀

建炎三年三月五日癸未,御营副都统制苗傅、刘正彦杀同签枢密院事王渊,举兵诣阙,逼上逊位皇太子元懿,太后垂帘听政~《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二十五》

傅、正彦伏兵城北桥下,俟渊退朝,即捽下马,诬以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斩之。遂遣人围康履家,分兵捕内官,凡无须者皆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

杀王渊后,苗傅率人直逼宫门,向赵构索要内侍省押班康履,苗傅声称“不负国家,止为天下除害耳”,康履被送出宫门,“傅等即楼下腰斩之”。

苗傅当众指责赵构“陛下信任中官,赏罚不公,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至此犹未远蹿,王渊遇敌不战,因交康履乃得枢密”。以“道君皇帝已有故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由逼赵构第一次做了太上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

此次事件史称苗刘兵变

从事态发展看,苗傅、刘正彦最初的理由就是除奸臣,清君侧;逐步演变逼宫;再之后便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

王渊的确不是好人,不但建议赵构一路向南,还征用船只装运自己趁乱抢夺来的财物

王渊装大船十数,自维扬来杭,杭人相谓曰:“船所载,皆渊平陈通时杀夺富民家财也”~《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叛臣上.苗傅》

作为王渊的后台,太监康履更是仗着赵构宠幸作威作福

内侍省押班康履颇用事,威福由己出;其徒夺民居,肆为暴横~《宋史.苗傅》

《会编》和《要录》也有相似记载

按这两位的德行,苗傅杀王渊和康履算不算清君侧?当然是。苗刘兵变不但清了君侧,还算是为民除害,但是

苗傅清君侧后,张浚、韩世忠、张俊等人再次清君侧,清来清去,削弱的是南宋的国防力量,苦的是南宋百姓

苗刘兵变还打乱了南宋原本防御部署,是年六月,宋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了兵变,八月便迎来金军大举入侵。刚经历过内战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的淮浙地区再次惨遭蹂躏,打得赵构放散百司出海巡幸

岳飞亲眼见证过“清君侧”的危害

当然,作为此次金军南侵行动中完颜昌帐下的参谋军事、随军转运使,秦桧立下了大功劳,不单替完颜昌出谋划策,尽力安排好金军粮草供应,还以身作则诱降了自己的老丈人知抚州王仲山,老丈人的兄弟知袁州王仲嶷等高官亲戚

我在评点两宋人物时,对任何人都可以嬉笑怒骂,唯有对岳飞始终抱有十分敬意

翻开历史,去掉《说岳》那不切实际的浮夸,真实的岳飞军事才能突出,文采也很好,私德完美到近乎圣人,但他绝不是一个不懂变通不容小人的人,相反,岳飞还是一个自我抑制到有些压抑的君子。例如:

复襄汉后上奏优赏跚跚来迟的刘光世部下郦琼

任枢密副使时主动要求站班参知政事王次翁之下

再例如:

绍兴八年,言官辛次膺数次上书反对宋金议和弹劾秦桧被贬到鄂州,受到岳飞厚待。绍兴十年金国背盟南侵,赵构颁诏出师,悬赏捉拿金军都元帅完颜宗弼。岳飞出师前把辛次膺请到家中,

延入小阁,尽出所被宸翰,具言上眷之沃。且执次膺手曰:“前日梦为棘寺逮对狱,狱吏曰‘辛中丞被旨推勘’。飞方惧,不敢告人,而公适至。公自谏官补外,他日必为独坐。飞或不幸下狱,愿公救之”!次膺悚然,不知所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一》

岳飞奉诏出征,不担心战场上真刀真枪的金军,却预感到自己会被人陷害,投入监狱。这事的确诡异,以致言官辛次膺都悚然不知所对

回去后,辛次膺想明白了,岳飞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担忧~飞握重兵,昧保身之策,祸将作矣!

奉诏出师打了胜仗,赵构自然很高兴。但是,秦相公呢?秦桧回到南宋本就“士论疑之”,他又是靠议和才坐稳了独相位置,打败了金军还议什么和,秦相公还有什么用?而朝中形势大家也都了解,随着秦桧引荐的王氏家族、郑氏家族、以及王次翁、勾龙如渊等大批秦党充作朝官,每天被秦党洗脑的赵构此次对金作战不过是被打脸后强充门面,自保后仍然会走议和老路,到时……

如岳飞所料,辛次膺果然被重新起用,只是时间已经是绍兴二十六年

如岳飞所料,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夺兵权,被夺实职,被下狱,被杀害

即使岳飞对君主昏庸奸臣当道有清醒的认识,预感到自己处境险恶,他的保身之道仍然只是寄希望于朝中有大臣能站出来替自己辩白,在现有的体制内尽量避免被人陷害

一旦岳飞清君侧,南宋必将遭受一场比苗刘兵变大得多的兵灾,这不是岳飞想看到的,也与岳飞的毕生理想相悖

岳飞“忠孝出于天性”,“恂恂若书生”,才会“至今号为贤将”。他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但他始终将南宋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岳飞为什么不以清君侧的名义铲除秦桧?

题主,你说清楚到底是清还是请,言下之意,是恨岳飞还是对历史有异义。

岳飞为什么不以清君侧的名义铲除秦桧?

岳飞从来没有想过“清君侧”的问题。

第一,清君侧等同于造反,岳飞不会。

所谓清君侧,就是清除君主身边的奸臣。怎么清除?无非就是武力胁迫。实际上就是造反。历史上,汉朝七国之乱,明朝靖难之役,都是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行造反之实。

岳飞精忠报国,一心终于皇帝,打死也不会造反。所以,就算恨透了秦桧,岳飞也不会“清君侧”。

第二,岳飞不需要铲除秦桧,或者说,铲除了秦桧也没什么用。

因为宋高宗赵构本身就是个投降派,秦桧只不过是赵构的狗腿子,两个人狼狈为奸。两个都不是什么好鸟,杀了秦桧有什么用,赵构还在呢。他才是南宋最大的投降派!

杀了秦桧,还会有赵桧、李桧、王桧等等。

第三,1141年淮西之战以后,岳飞兵权被剥夺,已经没有实力清君侧了。

1141年(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

4月,岳飞、韩世忠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实际上是被剥夺了兵权。

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

8月9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彻底已无兵无权。随后被害。

可以看出,赵构、秦桧是无耻的,同时又是奸诈的,他们先解除了岳飞的军权,随后又罢免了岳飞的官职,最后才动手陷害岳飞。老奸巨猾、蓄谋已久。

就算岳飞后悔,想要造反,早已经无兵无权,只能任人宰割了。

岳飞为什么不以清君侧的名义铲除秦桧?

只因为岳飞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军事人才,而不是个高明的政治家!整人之心无,防人之心也没有!以死明志,天理昭昭,天理昭昭!

岳飞为什么不以清君侧的名义铲除秦桧?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英雄好汉,包括毛泽东主席,他们为之奋斗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政权。反观岳飞,从小失去父爱,漂泊他乡,寄人篱下,母亲含辛如苦把他养大,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已经是千古佳话,难能可贵。岳飞用死来报效国家,虽怒发冲冠,但也心甘情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