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儒生们把“升官发财”作为最高理想?如果儒家离开权力的支持是否无法存活?
对儒家和儒学污名化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基于无知。儒家和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儒家全盘否定,就像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就要把他一棍子打死一样。这样的认识方法,是不可能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的。因此,在否定和污蔑中国文化的人中,有一些是有意打击中国文化,而有一些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无知。
儒生这个概念,在秦汉之前是有意义的。到唐宋之后,就没有意义了。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之时,那个时期,儒家只是百家之一。社会的知识分子除了儒家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等。那时的儒生就是秉持儒家思想的人,他们在思想,行为,政治理念和服饰穿戴上,都与其它人表现出不同。那个时候,儒生就是儒生,道家是道家,墨者是墨者,他们之间,如果站在一起的话,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他们的不同。
这种情况到汉初的时候,在社会还是能够表现出来。但到这个时候,百家之争基本上已经分出胜负。战国时期做为显学的墨家,已经被社会所淘汰,真正胜出的只剩下两家,这就是被称为“孔孟之道”的儒家和“黄老之术”的道家。其它各家虽然败下阵来,但他们学说中的优秀部分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其它学派吸收,在其它学派中保留了下来。比如名家讲名实之辩,后世的儒家也一直重视名实之辩,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就有“盖儒者之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以符而天下之理得矣。”
汉初的时候,儒家的“孔孟之道”,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想,那个时候,还有儒生,汉初的开国皇帝刘邦对儒生们就非常没有好感,曾把儒生的帽子拿来撒尿。当他打下江山,朝廷上各种关系乱糟糟的时候,是儒生们邦他制订了各项礼乐制度。这时,刘邦才认识到儒生的价值。但汉初的统治思想,还是以黄老之术为主。等到汉武帝的时候。儒家才代替道家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从此之后,儒家思想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当儒家成为主流的时候,社会上就没有儒生了。道理很简单,当儒家是百家之一的时候,儒生是为了与其它学派相区别,当社会上知识阶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儒家学说的时候,也就不必以儒生相区别了。
宋朝时期,儒家有很多学派,最著名的比如二程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张载的关学等等,到明之后,朱熹的理学成为政治哲学,但理学只是儒学的一个分支,并不代表儒学的全部。最著名的还有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儒家的一部分。
说到这儿,就可以明白儒生把升官发财做为人生追求这个命题是荒谬的。按真正儒家的观点,追求升官发财的人,不是真正的儒生。他们是以儒家为幌子的投机分子。而真正的儒家,一定是会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人生目标,而不仅仅是升官发财。
儒家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发展。当儒家成为唯一正确的统治思想之后。儒家知识分子因为与权利的结合而得到了现实的好处。但也正因此,使得儒家思想被政治束缚而失去了更新的能力。因此,结论刚好是相反的,不是儒家离开了权力而无法活,而是儒家思想被权力和利益束缚之后,最终被困死了。但这个被困死是有条件的。它只是儒家的一部分,做为政治统治思想的理学思想死了。而儒家的其它的优秀部分依然顽强的向前发展,做为中华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它在新的时代必然经过凤凰涅槃,涣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历史上为什么儒生们把“升官发财”作为最高理想?如果儒家离开权力的支持是否无法存活?
说的好说的赞说的准!儒生就是寄生虫,寄生在权贵中,寄生在"专家"中,,,天下本无事,只怪儒生多。。。。那些没有儒生的地方,才能搞科学搞艺术,,,,儒生一出,其它都是"下品",所以,还是没有儒生的好
历史上为什么儒生们把“升官发财”作为最高理想?如果儒家离开权力的支持是否无法存活?
我见过许多不要脸的人,但却没有见过象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如此卑鄙无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学,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仁者爱人。所以,说儒生的目标就是“升官发财”!既是赤裸裸的悍然污蔑,也是对儒学的极大侮辱!
现在,有一股妖风,到处散播儒学的坏话。必须坚决悍卫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上为什么儒生们把“升官发财”作为最高理想?如果儒家离开权力的支持是否无法存活?
儒学本来就是为权力而生,为权力而存,为权力所用
历史上为什么儒生们把“升官发财”作为最高理想?如果儒家离开权力的支持是否无法存活?
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官就可以发财。
历史上为什么儒生们把“升官发财”作为最高理想?如果儒家离开权力的支持是否无法存活?
升官发财是你的理想,不要强加于人。儒家的人生格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知道尊重自己祖先的人其实就是失去人格的人,无论对与错,是他们养育了你,而不是你养育了他。你可以发奋图强,但是你无权指责。环境造就人,你的言论在他们那个年代就是被棍棒伺候的主,你那时是什么德性真不好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