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时有曹公望梅止渴和今时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与“画饼充饥”都是古代成语,二者出处虽然不同,但比喻的意义差不多,都是以空想安慰自己。这两个成语差不多是同义词。

“望梅止渴”的出处来自《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剩此得及前源。

画饼充饥,出自《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这两个词古人在文学应用中,是把他们当成同义词的。比如宋代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画饼充饥与“说梅止渴对出,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牡丹亭》中,也有以二词对出的例子,在《玩真》一出中有“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也是相同的。

这两个成语,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而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以今天的眼光审视一下,这两个词还是有些不同之处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属于生理现象。而画饼充饥,属于心理现象。望梅止渴,通过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可以短暂解渴。虽然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没有根本解决渴的问题,但可以做为权宜之计。画饼充饥,是心里现象,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更饿。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都慢一种心理上的意淫,从成语的来源上可以看出,望梅止渴,是通过心里想像,调动人体潜能。而“画饼充饥”的本意是把虚名看破,当成只能看不能吃的画上之饼。也就是说,望梅止渴是加重意淫,调动人体潜能。而画饼充饥是打破意淫,降低欲望。

望梅止渴,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在外出旅行暂时没水的时候,不妨学学曹阿瞒,可能还会有点用。而画饼充饥,至始至终,都是一种比喻,一个喻言。现实中没有真会画饼充饥的。

如何看待古时有曹公望梅止渴和今时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这两句成语,在词典的解释中都是比喻借空想来安慰自己。两者虽都是贬义词,但其实际作用却截然不同!请看,人饿了在地上画张饼根本不能充饥,甚至令人感到更饿!就好比穷的身无分文,却称大亨,只会越来越穷!打肿脸充胖子自己痛苦自己知道!而望梅止渴,是曹操带名打仗行军至无水处,士兵们口渴难耐无心作战,曹谎称前面有梅林,有很多又甜又酸的梅子,土兵听后直流口水不再吵渴。此成语虽然也是借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但它借助了人的味觉器官对条件反射的特殊功能,在暂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两个成语在大意相同中的不同之处!

如何看待古时有曹公望梅止渴和今时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的典故是说曹操带着军队去打仗,经过高山峻岭、蜿蜒曲折的小径时没有水源,军队的将士们口渴难耐,痛苦不堪,曹操也是苦不堪言,曹操是足智多谋之才,计从心来,他为了振奋士气,故作兴奋地说,前面就是梅子林,大家再坚持一下很快就可以拨得云开见月明了。将士们舔舔干裂的嘴唇,抖擞精神,步履也变得轻快起来,前面虽然没有梅林,但怀着希望,度过难关,终于找到了水源,保住了士兵们的性命。

“画饼充饥”的故事是说一个叫卢毓的人兄弟死后,努力工作抚养寡嫂和侄子,生活艰难但是品行与才能得到了大家的称赞,被皇帝看重并委以重任,当时很多人推荐人才时都是看重的是语言的表面功夫,而得不到真才实学的人才,皇帝就说让正直的卢毓选拔做主。其实是朝廷是需要能干实事的,光能说而不落到实处的空说之辞是毫无用处的。

“望梅止渴”是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即使最后没有得到梦想虚幻中的梅,这种满怀的希望,前进的力量也给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实质性的好处。而“画饼充饥”它没有感到饥饿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而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满足精神上的慰藉。前者是一种战略战术是可取的,后者是不实际的解决根本问题是不可行的。谢谢邀请!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如何看待古时有曹公望梅止渴和今时画饼充饥?

古时曹公望梅止渴,一时鼓舞了士气,度过了无水的难关,迎来了有水的那一刻。我想他不至于让士兵总是望梅上渴,他应该还有个积极寻找水源的行动,否则,士兵还不都给渴死了。画饼充饥,就是说以前,有个饿了,画了张饼,眼巴巴的望着,希望有望梅止渴的效果,而不采取积极的行动获得食物。说到现今的画饼充饥,怎么可能?大多数年轻人拼节食减肥,肉肉都长在奶奶身上,大米饭的一大半也让奶奶给吃了。哪一天,不剩几个菜底子,吃了掉价,不吃舍不得,最后,还是不怕掉价的奶奶吃了,实在吃不了,也只能倒垃圾桶里,怎么会有人画饼充饥,暴殄天物还差不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