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能力那么弱,完全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就算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么样呢?

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孔明啊,竖子如不成器,汝可自立之。说得诸葛汗流浃背,痛哭流涕:主公勿忧,臣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帝与赵云丶魏延一一目示。又问诸葛:汝之后,谁可继之?诸葛一一告之:蒋婉之后费祎,费祎之后…先帝安然仙逝。

话说刘备一死,司马懿联络东吴五路夹攻蜀汉,平分天下。刘禅闻之,心惊胆颤。可不见诸葛上朝,就往诸葛宅中而去。只见诸葛白布遮额,抱病扶栏。阿斗站在背后许久,才憋出一句话:亚父,魏吴大举进攻,汝可有雅兴观鱼啊!

诸葛吃力转身,跪拜小皇:皇上莫忧,兵来将挡,我已一一应对,大可放心,安居平五路。

从此,亚父与小皇开始了探讨天下大势。小皇谦虚丶恭敬,丞相坦诚丶辅弼。

在国力微薄之下,诸葛力主以攻为主,重修与吴联盟,全力出奇制胜。派出魏延丶赵云丶姜维三路齐发,刘禅亲率大军居中亲征,诸葛调度三军。

诸葛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曹真挡不住蜀汉三路猛攻,兵临城下,刘禅亲书魏帝,我一定厚待曹家,重修刘曹友好关系,总比司马氏之心要好吧!魏帝扶棺投降。

刘禅又与诸葛招安孙皓,诸葛亲书兄长诸葛洛。三国复归蜀汉。

刘禅坐在大一统宝座,当想效光武之神威,勤奋上朝。诸葛尽心辅佐,扶起阿斗要追秦皇汉武,不逊风骚。阿斗也泼墨挥字吟"三国归汉“,封诸葛武侯为大宰相。迁都洛阳,美美地自封汉大武帝,戏说一统!

刘禅能力那么弱,完全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就算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么样呢?

刘禅自然不是开国之君,也就没必要有开国之君的样子。他能力弱是因为诸葛亮太强势,他无法主导政事。他真正考虑的,恰恰就是诸葛亮打下了天下,他会怎么样的问题。

01

刘禅不是开国之君,他要做的事,首先考虑守成。

夷陵之战,刘备败了,但蜀汉的基业已经打下。刘备对于后事颇费心思,但对于刘禅来说,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究竟如何安排,完全取决于刘备,刘禅没有选择的资本。

可以说刘备是把刘禅及蜀汉的将来,全部交给了诸葛亮,而且放出了狠话,说刘禅不行,诸葛亮可以自代。

这就看诸葛亮的态度了,只要诸葛亮感觉不爽,不直接自代,把刘禅废掉,再立一个听话的刘禅之弟,也是很正常的事。

可以说,刘禅惹不起诸葛亮,他能做的就是完全听命于诸葛相父的。

如果刘禅与诸葛亮作对,蜀汉就结束了,起码刘禅的政治生命结束了。这不是刘备的遗愿,也不是刘禅守成之君的作为。刘禅采取妥协,是最明智的选择。

诸葛亮的忠心不二,也是在他去世后的事。诸葛亮活着,谁也不敢保证诸葛亮会咋想?就像周公在世,流言蜚语不绝于朝廷,只有死后才可能真正表露心迹。

但像曹操、司马懿这样,即便死了,也不好说哦。

如果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有足够的能力,像曹丕、司马昭一样,能继承诸葛亮的事业,其结果又是如何呢?诸葛亮还会把权力交给蒋琬吗?如果诸葛亮把权力交给了儿子,还会死后被抄家吗?

如果诸葛亮的子孙,能够延续几代丞相的事业,谁敢保证是个啥结果呢?

这恐怕是刘禅考虑最多的问题。

02

如果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就完全没有必要再替刘禅担心,能否守得住这份基业的问题。

豹眼是不能保证,诸葛亮打下了天下,一定让刘禅继续继承蜀汉的基业。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人会把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让给别人,诸葛亮是不是个例外,谁也保证不了。

最大的可能,就是刘禅不用再替天下人操这份心。

因为在诸葛亮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功绩卓著的人脱颖而出。诸葛亮能够忠心不二,但不能保证这些人也会如此。

从诸葛亮本身很难去判断这个问题,如果看一下诸葛亮病逝后的人事安排,或许有些启发。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远不是完全由一个人的意愿所左右。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与魏延直接公开对抗。诸葛亮遗计杀掉了魏延,刘禅借机除掉杨仪,诸葛亮密表蒋琬作为其接班人。

蒋琬最初跟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因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被重新启用,诸葛亮悉心培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应该是蒋琬是诸葛亮的嫡系,与刘备父子的情感远远不及诸葛亮。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刘禅废掉了丞相一职,拜蒋琬为尚书令,代替诸葛亮执政。后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军政。刘禅下昭蒋琬,屯兵汉中,等待孙权伐魏时趁机进攻曹魏。但蒋琬迟迟没有采取行动,曾经制定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也没有被刘禅采纳。

蒋琬病逝后,董允、费祎执政,依然是放弃了诸葛亮北伐的策略,没有主动进攻曹魏。

从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治的生态来看,刘禅一直没有绝对控制政治局面。这与刘禅的能力有关,但与其性格也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说明,蜀汉皇权与相权的争斗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这是任何政治集团都会面临着的问题,如果诸葛亮一统天下,且不说诸葛亮是否想把权力交还给刘禅,即便他想把权力还给刘禅,他未必能够行得通。诸葛亮的继任者是否配合也是一个大问题。

有人喜欢把诸葛亮与曹操、司马懿做对比,但情势不同,有些事不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都是假设的问题,与其假设诸葛亮一统天下后,刘禅能不能掌控得了局面,不如假设诸葛亮一统天下后,能不能顺利把权力交还给刘禅更有意思。

一定要说刘禅能够掌控局面,能力没问题,许多人不服;如果说诸葛亮绝对不会把权力交还刘禅,许多人也会不服。

这就是历史,没有假设,也永远没有结论,说啥都可以。至于是否有意义,那就看各自的取舍了。不管结论如何,只要有感悟就是好问题,就值得去思考。

刘禅能力那么弱,完全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就算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么样呢?

有样子能怎么,谁都比他资格老的多,将来真坐了天下就不一定的。必竟书中说的不是历史真象,大多都是演绎出来的,跟现今的抗日神剧差不多,不过必竟是输了。

刘禅能力那么弱,完全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就算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么样呢?

首先刘禅能力不弱,其次刘禅并非开国君主,最后诸葛亮也不可能打下天下。

刘禅继位之后,军政大权皆在权臣诸葛亮手中,诸葛亮率荆州派打压益州派与刘禅,刘禅为了避免国家内乱,委屈求全,躲在后宫与太监斗蛐蛐。

诸葛亮六出祈山,北伐曹魏,也并非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更不是什么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而是为了掌握军权,只要军权在手,杀李严法正,就像捏死蚂蚁那么容易。

相比带兵打仗,诸葛亮更善于理政。

蜀国人口不足百万,魏国人口四五百万,且有产马区,能够大规模组建骑兵。在生产力相似的情况下,人口便是国力。不难看出,魏蜀两国国力相差甚远,诸葛亮统一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后来诸葛亮终于病死于五丈原,魏蜀两国上下皆松了一口气。魏国从此少了一个边境骚扰者,从此可以安心的生产建设。蜀国刘禅终于可以掌权了,终于熬死了诸葛亮,而蜀国人民也再也不用受耕战之苦。

在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可见刘禅绝非等闲之辈。

后来邓艾灭蜀,刘禅被迫迁居北方,一句:此处乐,不思蜀也!蒙骗住司马昭,得享天年,也保护蜀国臣民,历代帝王能全身而退者不多,足见其智商之高。

刘禅能力不弱,虎父焉有犬子?

诸葛村夫弄权,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蜀国版的曹操,使后主成为苦主。

刘禅能力那么弱,完全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就算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么样呢?

刘禅确实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他也不是开国君主,他父亲刘备昭烈帝才是蜀国开国之君。

刘禅表面是一个典型的“皇二代”,在父亲、相父的庇护下稳坐了四十年君主。但是,刘禅作为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能得到臣民的忠心辅佐、齐力拥护,相比吴国的自相残杀,曹魏没传几代就被司马篡位,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乐不思蜀的典故常被拿来取笑刘禅,谁又能说这不是刘禅的自全之道呢?

若诸葛取得天下,必然还是以刘备建立的蜀为国号,尊为开国太祖皇帝,刘禅做一个守成之君应该可以的,至少比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强,只可惜蜀汉气数已尽,刘禅后期宠信宦官、排挤姜维等一些昏聩之策,蜀国之灭他也是难辞其咎。

刘禅能力那么弱,完全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就算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么样呢?

好像有句歇后语,叫“麻绳提豆腐——提不上去。”,俗语还有“扶不起的阿斗。”,说的都是蜀后主刘禅。

但笔者总以为我们不能被后主刘禅的表象蒙蔽了。历史上还有一位看起来比刘禅还傻的晋惠帝司马衷,他问臣下:“这些人怎么了?”回答说:“他们快饿死了。”司马衷说:“那他们为什么不吃一些肉末粥呢?”

我感觉这两位君主真的有些相似,并不是因为他们都“傻”,其实他们一点都不傻,只有一个字,“装”!

道家常说“无为而治”,汉高祖刘邦就是个典型的“甩手掌柜”——就连李白也讲“含光混世贵无名”,如果你有那么几位全能的臣子,那你就只管驾驭好他们就行了,“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由此观之,刘禅得到了他老子的真传,只不过刘备有“哭泣”的神技,刘禅有“奈何”的绝招。我们从后主的行事经历就能看出此人并非后人所传言的那样头脑简单,恰恰相反,他比自己的老子还要强出很多:刘禅从不蛮干,总是表现出一副顺从的样子,私底下却反复思索,这其实是权利在我的一种自信;当时的蜀汉已经是“危急存亡之秋”,什么“励精图治”、“雄才大略”仅仅是一纸空谈,且看诸葛拓伐之功,再做定夺,眼下还是及时行乐,这是统治者的精明;还有,后主有刘备托孤之佑,诸葛有护主之命,旧部众多、众目睽睽,不必担心诸葛悖逆之举,让死士放手一搏,自己坐享其成,这永远是统治者的策略。

历史不容假设,事实证明,外强中干的蜀汉,再加上年老智衰的诸葛亮,其实远不足以统一天下了;其实这一点早被刘禅看在了眼里。今朝有酒今朝醉,决不逆历史潮流而动,既然创造不了丰功伟绩,也就没必要再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了吧。正所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就当一回扶不起的“阿斗”,又能怎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