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参禅,黛玉后来问的”尔有何贵,尔有何坚“是何意?宝玉为何不能答?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一段关于贾宝玉悟禅机的描写。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参禅悟道,是为了烦恼的。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参起禅来。他一定是遇到烦恼了。贾宝玉的烦恼,一定是感情相关。《红楼梦》大概从十八回开始,爱情大戏正式开场,从这儿开始,有了一系列的贾宝玉与书中女主角们情感纠葛的细腻描写。鲁迅曾经用一句话形容贾宝玉,“爱博而辛劳”。每个谈过恋爱的人大概都有个感觉,就是挺累的。贾宝玉其爱既博,其累也就可知。在悟禅之前,贾宝玉与林黛玉己经不知闹过多少次别扭了。也是不久前,他又触犯了宝钗,当面说人家体丰怯热象杨妃,被狠狠的抢白了一顿。二十二回的这次烦恼,是因为史湘云和林黛玉之间一件事情引起的。贾母为宝钗过生日,请小戏子们来唱戏。其中一位长的很像林黛玉,因为这些小戏子就是贾府养的,常在贾府的人,大概都能看出来。而在那个时代,戏子的身份是很下贱的。所以,当王熙凤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虽然知道,却都不说,怕得罪林黛玉。这时,史湘云口无遮拦的说了出来。这个情节的设计是非常精彩的,为什么说出的是史湘云,一来她的性子直。二来,她不常住贾府,以前不知道这个小戏子和林黛玉和林黛玉像,同时也是说明林黛玉是最美的。因为小戏子是画了妆之后很像林妹妹,说明林妹符合当时公认的审美标准。史湘云发现了这一点之后,立即说出来,是很符合他的性格的。宝玉因为怕史湘云说出来之后引得黛玉不高兴,便连忙给史湘云使眼色。谁知这样一个动作把史湘云和林黛玉全得罪了。史湘云认为,贾宝玉为了林黛玉,不让她说话。而林黛玉显然也不领这个情。贾宝玉一片好心,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心里大概产生了极大的虚无与失落之感。正因为他的重情与真心,才使得他的内心更加痛苦。于是,便产生了从宗教里寻找解脱的想法。于是,便有了参禅之事。
参禅,也是有情感线索的。当时看戏的时候,他们看了一出水浒戏《山门》,说的是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故事。其中有一首《寄生草》曲子,被宝钗隆重介绍,说的就是鲁智深看破红尘的内容: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
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贾宝玉一片好心不得好报,便也很灰心,觉得自己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自己是“巧者劳智者忧”如果看破红尘,也就解脱了。于是,便写了一首偈语: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为了证明自己看破红尘了悟了,他又写了一首《寄生草》曲子来解释: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
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林黛玉对贾宝玉是发自内心的关怀的。看到宝玉伤心之后,便以找袭人为借口来看望他。于是,便看到了贾宝玉的大作。
贾宝玉的参禅,看起来好象是看破,但实质情况却正好相反。而看破达到禅境是一种非有非无的状态,贾宝玉是达不到的。他的伤心与参禅,恰恰是因为对情的无比看重。从参禅的角度上来说,当然是虚假的看破。
因为这事与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三个人全部相关,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第二天,林黛玉约齐史湘云与薛宝钗一起去解决宝玉的问题。
谈禅之事,史湘云没有过多参与,只是黛玉与宝钗的事。也体现了史湘云的性格,一个霍达大度的人,不必依靠这些解除烦恼,况且,她的年纪也是最少的。
宝玉的偈与曲子,从禅学上来讲,境界都不高。因为那毕竟是他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他所说的:“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不是一种空的境界,因为他还想到了立足,而无可云证,是有对方存在的,也是一种“有”的境界。他的《寄生草》,最后的归结也是“真无趣”,本身也不是空,而是对烦恼的感知。这种情况,对佛学有所了解的宝钗和黛玉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所以,黛玉给他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个境界,差不多就是“无”的境界了。贾宝玉也是极端聪明之人,看到这两句,大概立既就明白了自己的禅学比薛林二位还是差了一点。
宝玉不是要谈禅吗,那我们就和你谈禅。你的水平连我们都比不上,还谈什么?按佛家的观点,人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太执着于自我,既“我执”,所以,黛玉便从宝玉的名字入手与之打机锋,意思是说,你不是叫宝玉吗?你和别人比起来,有何宝何贵?这样的怼他,就是为了把他从陷入自我的灰色情绪中拉出来。
在黛玉续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之后,宝钗不失时机的给大家普及了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典故。这时,宝玉的心里问题已经解决了。书中是这样写的: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所能的。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的玩话儿罢了。”说罢,四人仍复如旧。
《红楼梦》的主旨就是爱情,作者这些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青春之美,爱情之美,人性之美。这些少男少女们身上体现出的美好与善良,会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我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从中看到的都是心机。
宝玉参禅,黛玉后来问的”尔有何贵,尔有何坚“是何意?宝玉为何不能答?
宝玉参禅,是因为凤姐过生日,史湘云把黛玉比作戏子之事,因为宝玉的调停介入,非但没有解除误会,反而伤了三人的和气。尤其是宝黛,一个暗自委屈,一个郁郁寡欢,谁也不让谁。一番拌嘴之后,各怀心事地回到了各自的房间。
宝玉回到怡红院,心里委屈,又想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反而因情顿悟,写了这样一个佛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宝玉写完之后,惟恐他人不懂,又在后面附了一首《寄生草》。黛玉看到之后,又拿给湘云与宝钗看。宝钗说宝玉悟了,以为是自己点戏惹的祸。黛玉却笑着说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黛玉的这番询问,无疑是取笑宝玉的参禅不过尔尔,不值一提。
黛玉以宝玉的名字作机锋,只不过是想试探宝玉的觉悟程度。倘若连这都答不上来,谈何真正的大彻大悟。宝玉之所以答不上来,一则是自身醒悟和修为程度不高;二则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很低,是个“腹内原来草莽”之人。宝玉一直欣赏青春女子之美,见了女子就清爽,见了男子就感觉浊气逼人。显然,在女子面前,宝玉也常常深感自惭形秽,自愧不如。黛玉如此发问,既有机锋,又直戳宝玉的心灵,自然无法应答,认为自己也愧对这个名字。
宝玉与黛玉,二人在精神世界能够相通,但就此次的机锋对话而言,很显然黛玉更胜一筹。尤其黛玉最后点评的那句,“无足立镜,是方干净”。就连宝钗,也明白,这正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区别。几番对话之后,宝玉自愧不如,“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烦恼”。随后宝玉又以“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将这事轻描淡写地遮掩过去。随后,四人和好如初,一起猜灯谜。
宝玉的参禅与彻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一颗顽石,经过点化才能顿悟。而黛玉的慧根,却是与生俱来。只不过,此世她为还泪而来,为情所困,暂时蒙蔽了双眼。宝玉只能在人间经历了爱恨情仇和家破人亡之后,才能大彻大悟,找到自己的归属之地。
宝玉参禅,黛玉后来问的”尔有何贵,尔有何坚“是何意?宝玉为何不能答?
宝玉佛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黛玉解,“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黛玉这句话是禅宗棒喝,是直抵人心,是针对宝玉的“是立足境”而说。
宝玉这个名字只是个代称。
它是你宝玉,也不是你宝玉。
黛玉的“宝玉,我问你” 可以说这时“宝玉”名字代指宝玉这个人。
黛玉的“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可以说宝玉这名字和你宝玉这人没有关系!
那么他的作用是什么断了宝玉的念头前后路,
灭了他是宝玉,还不是宝玉的念头,
打破了惯常思维的纠缠与束缚,
让他从有念进入无念。
后来黛玉说,“无足立镜,是方干净”
一切若有所指,有所持,都是无法接开这个黛玉的棒喝!
此时宝玉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宝玉参禅,黛玉后来问的”尔有何贵,尔有何坚“是何意?宝玉为何不能答?
当一个女人问她喜欢的男人【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不知道那个男人是你你如何回答,不要去研究宝玉怎么回答,你真心问自己怎么回答。(这才是直指人心)
其实一个女人这么问了,是表明自己的心意,不是要男人回答的。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女人对男人说,我爱你是我自己的事,你不用承诺什么,也不用你去承担责任。
遇到这样的女人,请问男人【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