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先被秦朝灭掉?
战国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他是整个周朝的分了一般,通俗的讲法是三晋分家,也就是韩赵魏消灭了智氏,赵简子等人把晋国一分为三,大概就是公元前453年开始。到秦朝统一这一段时间为战国。
司马迁把战国是从475年开始计算,也就是周元王元年。
所以时间大致就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在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国是被韩赵魏三国联盟吊打,本来秦国可能被灭掉,关键的时候韩赵魏三国联盟解体,互相攻伐。直到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国才重新强大起来。
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秦惠文王杀死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还是继续执行。在公元前316年,秦灭了巴国,蜀国,苴国。
这一年,张仪在芈月太后,也就是现在电视剧放的芈月支持下灭掉巴国,随后10月的时候灭掉了蜀国,苴国也亡了。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的话,最早灭的应该是巴国
最后感谢悟空的邀请。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先被秦朝灭掉?
有人说,从东周末年的公元前475年到前403年,称为春秋;之后到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
有人说,从公元前的475年,到公元前的221年,统称为春秋战国。战国就是春秋,春秋就是战国,战国是春秋乱象的形容词。
你认同哪一个?
认同第一个说法的理由是:公元前403年,周王朝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国,用“三家分晋”这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对春秋和战国进行割裂,也有他的道理。
因为“三家分晋”代表了周王朝“礼乐制度”彻底崩坏,从此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剧烈,更加不讲道理,不讲“出师有名”,只讲“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礼崩乐坏!
认同第二个说法的理由是:“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战国策》其实也是在说从公元前475年以后的事情。
“春秋无义战”,周王朝根本没有什么“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幸福传说,从周武王开始,天下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说什么“师出有名”、其实都是借口。烽火狼烟、民不聊生,这就是当时的现状。大争之世,用“战国”来形容当时的乱象,最为合适。“战国”更多地成了一个现状的形容词。
比如日本史上,也有一个战国时期,也就是用来形容当时的乱象的。
那么我们就从两个不同的时期进入史料,来看看秦国在当时先灭掉的是哪一个国家?
一:公元前475年,秦国的国君是秦厉共公,在位34年,灭“大荔戎国”。(厉共公)十六年,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秦本纪》
大荔县,原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早在夏朝时,神农氏后裔这里就建立“向国”,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
到了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国再伐大荔,灭大荔国,设立“临晋县”。
由此可知,如果以公元前457前为战国开端,那么被秦国所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大荔戎国”。
二:以公元前403年为战国开端,此时是秦简公在位期间,差点被魏国所灭。秦简公在位十六年,对内进行改革,允许官吏带剑、允许百姓带剑。
在春秋战国时期,带剑是贵族才能拥有的特权,秦简公这一次改革,确实开了创举。但很不幸,秦简公在位期间的前414年——前400年,正是吴起在魏国变法期间。
所以,秦简公在位时,秦国被被打得七零八落,能撑下来不灭国,已是祖宗保佑得很好了,就别说去灭别人的国了!
秦简公去世,秦惠公上位。惠公五年,秦国灭“绵诸戎”,此后,绵诸逐渐和秦人融合。
绵诸,是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部落,他与义渠、大荔诸戎的实力相当。“绵诸”有国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
秦简公的老祖宗秦穆公在位时,当年手下有一名重臣“由余”,就是来自这个部落。秦穆公通过重用由余,由此了解到了西戎的地形、兵势。
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
到了秦惠公五年,秦国也终于完成了灭亡“绵诸戎国”的大计,吞并了绵诸戎国的疆土。而上面所提到的另一个义渠国,也在秦昭襄王年代,被秦国吞灭。
由此可知,如果以公元前403年为战国开端,则被秦国所灭的第一个国家是“绵诸戎国”。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先被秦朝灭掉?
我的回答:韩国
我的分析:秦王嬴政为了攻打赵国,先派王翦去韩国驻军。秦王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攻赵灭韩。先攻打赵国,再顺道灭韩国。
韩国面对秦国的攻击,派遣说客韩非去做使者游说秦王,缓和秦国的功势。
秦王嬴政其实对韩非还是很欣赏的,韩非也强调法治。秦王嬴政读过韩非的《孤愤》、《说难》等书籍。
可是韩非的才能遭到丞相李斯的嫉妒,受到猜忌。李斯说韩非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最后韩非畏罪自杀。然后秦王嬴政要兴兵问责韩国。
韩王安在王翦率领的秦军压力下,请降为臣。秦王嬴政兵不血刃,把韩国变成了自己的属国。并且在韩国屯兵屯粮,做攻打赵国和楚国的准备。
所以战国时期韩国是首先被秦国灭掉的。
后来才有韩国丞相之子谋圣张良,在博浪沙的惊天一锤,刺杀秦始皇嬴政。
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是:韩 赵 魏 楚 燕 齐。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先被秦朝灭掉?
秦王嬴政在评定内乱、掌握秦国政权后,便开始养精蓄锐,着手准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在经过10年的准备,嬴政他终于在公元前231年开始了他灭六国的步伐,而韩国,便成为他的第一个目标。
然而在当时,跟秦国相接壤的,有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甚至还跟齐国有一些接壤。那么既然如此,明明有5个选择,嬴政干嘛第一个选择了韩国,首先就把韩国给灭了?
一,不选择燕国、齐国、楚国的原因在当时,燕国并没有和秦国相接壤,如果秦国选择第一个灭燕,那军队就得经过别人的土地。也因此燕国就不可能是秦国的第一目标。
齐国虽然是和秦国接壤,但接壤的土地并不多,也就一小块而已。另外再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国的老大齐王建再怎么昏庸无能,依靠着祖先们攒下的偌大基业,在短时间内还是可以筹集到几十万军队的,也因此第一个灭齐,就是错误选择。
一旦齐国军队拖住秦国大军,让其余诸侯国反应过来再次联手抗秦,那一统天下的时间就将再次被推迟。
楚国也是如此,毕竟楚国的实力也十分强大,从王翦灭楚就能看出,秦国必须以举国之力,六十万大军才能灭掉楚国。如果第一个目标就选择灭楚,那么在秦国全部军队被楚国牵制的情况下,万一其他各国再次联手进攻秦国,那后果就将是不堪设想。
也因此,本着先捡软柿子捏的原则,秦国的第一个目标也不可能是楚国。
二,不选择魏国、赵国的原因魏国在马陵之战过后便进入衰退期,但是魏安僖王时期还是有过短暂中兴,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发兵救援赵国,帮助赵国取得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并重创秦军。也因此浇灭魏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再加上魏国国都大梁城高沟深,易守难攻,没有个三四个月还真拿不下来,因此还是先放一放吧。
而赵国,毕竟有赵武灵王留下来的底子,哪怕是长平之战后,不仅能打退秦国,还能把趁火打劫的燕国暴揍一顿,在公元前241年还能联合楚、魏、韩、燕发动五国攻秦,在公元前239年面对秦国十万大军,还能斩杀三万秦军,在赵幽缪王时期,赵国军队在李牧的指挥下,还能全歼10万秦军,总而言之,赵国也是快硬骨头,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正因为魏国和赵国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所以嬴政便只能将目光放在实力最弱的韩国身上。
三,选择韩国的原因通过排除法,秦国的第一个目标就只剩下了韩国。没办法,谁让他的实力最为弱小呢?
没办法,韩国先天不足,地处中原,西边是秦国,东边是齐国,南边是楚国,北边是魏国,不管是谁,都不是他惹得起的。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不要说扩张领土了,不被挨揍就不错了。
再加上秦国从秦昭襄王开始,就一直奉行远交近攻,距离远的就搞好关系,表面上笑嘻嘻,心里却是MMP。而对距离比较近的,那就是按住一顿暴揍。
也因此,距离秦国最近的韩国便不断的被蚕食。到战国末期,韩国所拥有的土地最少,人口、军队也最少,实力最弱,以至于秦国随便派出一个内史,就把他给灭了,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十分轻松。
而直接原因,便是韩国的南阳守将叛变,投降秦国,更是进一步削弱韩国的实力。在这直接原因的推动下,嬴政便第一个就把韩国给灭了。
总而言之,韩国之所以第一个被灭,就是因为自己的实力太弱了,秦国可以在其余诸国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将他给灭掉。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落后,换来的不会是同情,而只会是挨打。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先被秦朝灭掉?
秦灭六国之中秦国首先灭韩国。
秦始皇十七年,也就是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次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国都城新郑,俘虏韩王安,把所得的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就这样,韩国成为了秦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先被秦朝灭掉?
在刚进入战国时期,秦国因地处西垂,又内乱不止,积贫积弱,还老受邻居魏国欺负,被名将吴起夺取了西河之地。
如果长此以往,秦国不要说灭哪个国家,自己能不能挺到战国末年还是很大的问题。
但是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从秦献公开始就谋求变法图强,他废除殉葬制度,重新编制户籍,征收工商业税,引进县制,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启秦国变法图强的先声。
秦献公去世后,儿子秦孝公继位任用商鞅全面开展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这时秦国就已经对周边下手,开始兼并土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孝公元年)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但是西戎本身为游牧民族,很难说是一个国家。直到惠文王时期,秦国才在真正意义上灭亡了一个国家,就是蜀国。
蜀国建国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蜀山氏之女嫁于黄帝之子昌意,二人之子就是蚕丛。由于“不与秦塞通人烟”的隔绝地理封闭的环境,蜀地从蚕丛到鱼凫到杜宇再到丛帝,历经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任凭中原打得热火朝天,蜀地基本保持平静。但是蜀地沃野千里,是天然的大粮仓,在大争之世,如何能够独善其身。
等到惠文王时期,秦国国力已经成为各国之首,惠文王进一步图谋对外扩展,建立“王业”。灭蜀成了秦惠文王的一个重要选择。
李白在《蜀道难》中,讲述了一个秦国灭蜀的故事。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秦惠王想要灭蜀,但是无奈蜀国道路实在太过艰险,要想征服蜀地,首先必须解决道路这个难题。于是,秦惠王想到一个办法,他命人凿了五只石牛,并在石牛的身后丢下一些金块,然后宣称,这些石牛会拉金块。
蜀王听说后,贪心大起,便派使者到秦国,请求秦王把这五只会拉金块的石牛送给自己。秦惠文王一口答应。于是,蜀国便派五名大力士来搬运石牛。但是,蜀地与秦地隔着崇山峻岭,无路可通,为了运送石牛,五名大力士使出开山之力,硬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开通了一条巴蜀到秦地的通道。
后来,秦惠王又听说蜀王好色,就又送给蜀王五名美女。蜀王又派这五名大力士来接。回蜀地途中,众人看到一条大蛇拼命地往山洞中钻,五名大力士赶过去拽住蛇尾,用力往外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蛇给拽了出来,这时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将五名大力士和五名美女全压死了。
蜀地道路开通,壮士已死,灭蜀的时机也就到了。
其实,在历史上,围绕出兵方向,当时秦庭有两种声音,秦相张仪主张向东进攻韩国新城、宜阳,挟制周王室号令诸侯。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於朝,争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於戎翟,去王业远矣。
将军司马错则认为应该夺取蜀地,扩大国土,富国强兵。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彊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于是就派司马错领兵灭蜀。
当时,对于秦国灭蜀还有个有利条件。当时,蜀地正处在蜀国和苴国、巴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关系并不和睦,苴国和巴国实力弱小,只能结盟与蜀国对抗,即使如此仍被蜀国打得连连后退。苴国和巴国只能向秦国搬救兵。
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等人率军伐蜀。蜀王率兵在葭萌抵御秦军。但蜀军又怎么是强悍的秦军对手,蜀王战败被杀,蜀国灭亡。在回军的途中,司马错又顺手把苴国、巴国也灭掉了。这样,秦国就完全占据了蜀地。
自从有了蜀地,秦国战争潜力得到了极大增强,前有坚不可摧的函谷关,后有号称天府之国的蜀地,秦国在七国争霸之中已经立于了不败之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