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许多人都听说过,他的意思也很简单,虽然为没有亲手杀了“伯仁”,但“伯仁”的死却与我有关。他表达的是一种因误会不作为而导致朋友被杀去世的愧悔心情。其中的“我”是东晋时期的名相王导;其中的“伯仁”是当时的名士,也是名臣周顗。
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但把故事的内容全部弄明白,却不太容易。下面我们先看看《晋书》对此事的记载: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这个简单的故事之所以不好理解,是与对王敦起兵的评价有关。如果是在宋之后,臣子起兵对抗朝廷,就是造反。造反有两个结果,一是失败满门抄斩。二是成功,建立新的王朝,称王称帝。可是王敦的这次起兵之后,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也就是说,他达到了自己巩固自己权势的目的,但没有建立新王朝的基础和能力。
东晋的建立,本身就是靠世家大族支持的。世家大族与皇家本身也是有着千丝万绦的联系。乱世之中,能者为王,魏晋时期,曹魏代汉是如此,司马代魏也是如此。在这样的乱世环境之下,儒家君君臣臣的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被打破,整个社会处在一种道德失范的状态。
之所以道德会失范,原因很简单。汉之后,以儒家思想为原则建立起的伦理规范,成为社会的正统。可是,王朝更迭事实,都是权臣篡位。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他们便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增加了道德的虚伪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不满。从而形成了上层意识形态的斗争。正统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实,又无力改变,于是,便以“薄周孔,非礼仪”相标榜,不谈儒学。而谈老庄,由此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魏晋玄学”。由于这种学问,形成一种新的处世态度与行为风格,被称之为魏晋风度。这个问题,问的是王导与周顗的故事,他们都属于魏晋名士,如果不了解魏晋风度,大概很难理解他们的故事。关于这方面,鲁迅先生有篇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说的就是那个时代士大的思想以及精神状态。
八王之乱后,西晋灭亡。东晋王朝的建立,就是在江南世族的帮助之下建立的。其中势力最大的应属王家。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敦是王氏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王敦在外为将,王导在内为相,这样的家族势力,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平衡国家权力,不使大权旁落。做为皇帝的司马睿重用刘隗、刁协等人,与王氏相抗衡。并以讨伐外敌为名外放刘隗等人,以防王敦。这样做的原因,王敦当然是心知肚明,因此,在公元322年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健康。在实力为王的情况下,司马睿只能承认现实,舍车保帅,封王敦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这就是故事的背景。
这次起兵王敦收拾了反对自己的人,然后还屯武昌,自领扬州牧。两年之后,王敦又起兵,不久病逝,叛乱被朝廷平定。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王敦第一次起兵的时候。当时刘隗建议把王氏一族全部杀掉。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来说,是有合理性的。王敦造么,朝廷杀他全族的理由是成立的。如果司马睿当时那样做了,就没有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二王”书法了。
王导是在朝王氏一族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带领王氏一族,跪在宫门之外向皇帝谢罪。此时的周顗,是朝中大臣,于是,王导看到周顗上朝,便烦请他为王氏求请。
这时,周顗的做法,体现出了魏晋风度的一些方面。他进宫的时候,非常诚肯的为王家求了情。而且下朝回家之后,又认真写了求情的奏章。可是这一切,王导都不知道。周顗上朝之时,王导喊他,他没有答应,下朝之时,王导一家还跪在宫门外。这时,王导又喊周顗,周顗不但没理他,还因喝醉酒和同行的人说了一些过头的话“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大意是,今年杀了那些反贼,弄个大点的官当。因此,王导对他产生了怨恨。
当王敦回来收拾反对派的时候,特意提起了周顗和另一个人。因为此二人有很高的威望。此时王导对周顗未置可否。最后,周顗被王敦所杀。
当此事过后,王导继续当他的宰相,在翻阅中书省文件的时候,看到了周顗为王氏说情的奏章。这时,王导才恍然大误,明白自己误会了周顗,于是,就有了这句名言“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看到这个故事,在觉得喝酒误事的同时会认为周顗的做法,似乎有些矫情。但真正了解一下所谓的魏晋风度,就会发现魏晋时期,类似的行为层出不穷。比如阮籍居然能够喝酒喝的大醉四十多天,王徽之雪夜访戴,走了一夜,到了门口却不进去,直接又回来了等等,不一而足。
魏晋士人的佯狂,其实是掩饰着内心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周顗对王家的态度,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王敦造反,是反臣贼子,是应该反对的。王导为相对朝廷是有功的,不能混为一谈。此其一。
第二,周顗本着自己内心的原则处事。他认为王家不应该被杀,自然会去求情。他不想因此让王家承自己的情,这是他不理王导的原因。如果他认为王家应该被杀,那王导求他也没用。如果他认为王家不应被杀,王导不求他,他也会救。不必因此换取个人的利益。这种处事的原则,正是儒家所谓的君子之风。
从两个方面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周顗被抓之后,大骂王敦造反,荼毒生灵,并没有以救王家人之事以求自保,说明他的行事,只是基于内心的原则,而不是想做利益的交换。
其次,周顗被杀之后,抄其家时发现“家无余财”,也可以证明,他品格的高尚。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谚语,充满懊悔与痛心。谚语彰显的智慧与情感,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如今我们也常会引用此典故来表情达意。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杀死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1、首先,理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人物
为帮助理解,我们来看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中“的“我”和“伯仁”分别指谁?两个人物关系之间出现了什么样的嫌隙?伯仁又为什么因“我”而死?
谚语中“我”,指王导,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任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比较牛的人物。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就与琅玡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十分友善。
东晋建立后,王导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晋升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导之兄王敦也很牛叉,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王氏兄弟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格局。
但后来出现”王敦之乱“,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题目中的典故就发生在王导时任司空、王敦领兵作乱之后。
谚语中“伯仁”,是指周顗,音Zhōu yǐ,字伯仁,两晋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
周顗,因敢进忠言而被朝廷看重,因天性宽厚仁德被人敬重,“王敦之乱”被王导之兄王敦杀害,终年54岁。
2、其次,理解“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
上面提及“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这个典故起因是:
王导之兄王敦作乱,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阴奉阳违,甚至抵触,在不被晋元帝重用时,更起2万精兵直扑中央南京。
晋元帝宠信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南京王氏家族成员,晋元帝未答应。但王导听后仍惊恐万分,于是带领有官职王氏子弟20多口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此乱臣贼子。
而恰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好话,便说:“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就是说:我全家100多口,就全靠你了。结果周顗当作没听见,昂首径直进了大殿。
然而,周见到皇帝说尽了王导好话,说王导是个忠诚臣子,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到满身酒气、烂醉如泥才出来。王导仍在宫门口等着,叫周也没搭理他,周还边走还边胡言乱语:“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
周顗出宫后回到家里,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言词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但王导不知道周顗两次为自己向晋元帝求情,还怀疑周伯仁可能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因而非常怨恨他。
王敦触有两把刷子,“王敦之乱”仅20000精兵就把朝廷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晋元帝只得对王敦封大官许愿,王敦总揽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此大开杀戒,对名士周伯仁也不例外。
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南北这望 ,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意思是: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这样的大官,没什么可疑虑的。但王导不回答。
后王敦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仍不吭声,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不语。于是王敦下令杀害了周顗。
第二天,王导直入朝廷,神气活现地在中直机关转了一圈,突然在台子上发现周伯仁给晋元帝的上书,这才知道周顗原来是外示无情,但内里在极尽全力为王导开脱,于是王导拿着周顗的上书痛哭流涕: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意思是: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为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个典故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因为眼睛的直观判断,而间接害死了品德高尚、宽厚仁德的大才子周顗,的确让人唏嘘,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索。
1、有时候,你眼睛所见的,未必就是真相;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双眼,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对于一切事物,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眼睛看到的现象,就来直接断定其背后的意义,因为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未必都是真的。
案例中的王导,仅凭眼睛的直觉观察,就认为周顗没有帮助他,甚至还怀疑周说了自己的坏话就怨恨周顗,确实有些武断。
我认为,周顗之所以没与王导他走得过近,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如果两人关系甚密,被人落下口实,倒会有不公平、徇私包庇等嫌疑,这样不仅救不了王导,反而还会害了他。
从这点看,周顗无疑是智慧的。但是,显然王导没做深思熟虑,没有Get到周顗的意思,确实相当失算啊,错失这么一位良师益友,当真悔恨呀。
所以,我们不能单凭眼之所见,就给事物定性,这样也很容易出错。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都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
2、表面对你好的人,不一定真正为你好,甚至有可能背后捅你一刀;而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从来不会邀功的,而是在你身后默默付出。
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表面上对你很好、甜言蜜语的人可能会痛后捅你刀,比如说“一辈子一起“和”我们分开吧“的人往往是同一人。
但是那些你认为不好的、经常批评你的、给予你指正,甚至泼你冷水等的人,却往往会在你摔倒时搀扶你,默默为你付出。我们永远不要从别人嘴里来看人,要自己学会用心感受。
因为,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不会急于让你知道、向你邀功的,他们就象天上的星星,只有在你抬头时,才会看见熠熠的光芒。
正如案例中的伯仁,默默为王导求请付出,却没有为自己向王导开释。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感受到典故的悲怆,深深的周顗的宽厚仁德所动容,也为王导的误解、武断失去挚友而深感惋惜。
总结历史过去即将2000年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带给后世的我们以深痛的深思,希望古代悲剧不要在现代重演。
眼睛虽是心灵的窗户,但我们还是希望眼睛的穿透力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还原出世间的真相,以免铸成大错,而悔之晚矣!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它常常被拿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和汉语中的许多其它成语、俗谚一样,这一谚语也有着它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该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首先,我们从最令人好奇的一点切入,看看“我”是谁,“伯仁”又是谁。其实,这一故事发生在晋朝,而间接导致伯仁被杀的“我”则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王导。王导出身于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从小便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也凭借家族的势力结交了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并辅佐他当了东晋的开国之君。
而被王导间接害死的,则是当时的一位名士,名叫周顗。虽然比不上王导,但周顗也出身名门,其父是安东将军周浚,他本人则“少有重名,神采秀彻”。周顗性格清高,不慕名利,很有晋朝流行的道家风骨,也曾经拒绝过朝廷的征召,不过最终,他还是被司马睿征辟,并从祭酒做到了尚书左仆射。
介绍完这二位主人公,我们再看看他们到底是创造了什么样的故事。东晋建立之初,大将军王敦掌握兵权,并且驻扎在外,对皇权造成了很大威胁。在司马睿对其防备后,他更是因此被惹怒,宣布起兵。听说自己的哥哥做出忤逆之事,王导十分惊慌,连忙前往司马睿处谢罪。
王导带领着王家有权势的人在皇宫殿外跪地请罪,正赶上周顗进殿面圣,于是,王导连忙对其恳求道:“伯仁,以百口累卿!”意即是说,我们全家上下一百余人的性命就靠你了,希望你去向陛下求情。不过,周顗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径直入了大殿,等到他出来时,已是满身酒气,王导急忙上前询问,周顗却并不理睬,而是醉如烂泥、满嘴胡言。
王导认为周顗对自己的恳求不管不顾,于是怀恨在心。后来,王敦率领大军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询问王导:“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就是说,像周顗这样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应该毫无疑问封为三司这样的大官吧。而王导想起之前周顗的不管不顾,便一言不发。
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他们才能不足,于是便问道:“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结果,王导还是一言不发,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这二人不能为其所用,便留下一句“若不尔,正当诛尔”,便将周顗逮捕杀害。后来,王导在浏览以往奏折时,发现了周顗为其求情的奏章。原来,虽然周顗对其不理不睬,但在皇帝面前却极力为其辩护。
据《晋书》记载:“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为你做事是默默付出的,有时对你表面冷漠的人,可能在努力帮你,而对你笑容满面者,心中或许有着无数歹毒的想法,所以,切莫全凭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要因表象而轻易做出判断。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周伯仁)
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
认识这名字,大多数人因为那句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这谚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典故,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这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这是周伯仁和王导之间的一段故事。
王导是晋朝文官,能力卓越,深得司马睿认可。他有一个堂弟,是个武将,叫王敦,此人弓马娴熟,杀伐果断,常带大军征战在外。这两人一里一外,对晋元帝司马睿帮助很大。
由于王氏兄弟太过优秀,所以,在整体朝政稳定后,司马睿开始收拾“王氏兄弟”,其具体措施就是消权。王导没事,能想得通,而王敦不干了,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这是要“造反”了。
这太危险了,一不小心,堂弟的所为就会要了全家人的性命,无奈的王导率领全家,跪到宫门前,申明那是王敦所为,和自己无关。司马睿半信半疑。王导知道,自己一家老少,随时可能会为此殒命。于是,就拜托朋友周伯仁帮忙说情。
周伯仁没有答应就进了宫,王导很失望,他不知道的是,伯仁冒着风险,百般请求司马睿,别杀王导一家。司马睿给了伯仁面子。
回到家后,周伯仁害怕晋元帝司马睿反悔,连夜写了一个折子,内容翔实,言辞恳切,再次替王导求情,并希望能保留王导的职位。
王导一家是获救了,而不久后王敦却打了进来,刘隗跑了,王敦自封丞相,大权在握。对于周伯仁,王敦想要重用,向王导征询意见时,王导一言不发,看来,这家伙坑过自己堂哥。于是,王敦就处死了周伯仁,整个过程王导没有阻拦。
后来,在收拾宫殿档案的时候,王导发现了周伯仁给皇帝上的表,这完全震撼了王导,冤枉了如此帮自己的一个人,王导仰天低嚎: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从此,这句话传播了出去,直到现在。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带来的启示很明显,历史故事中,是王导负了周伯仁。但,这个悲伤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不要轻易下结论,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像老话所说,天天和你吃肉喝酒,对你喜笑颜开的人,不见得就是你的真朋友。而那些看似冷峻,看似无情的人,未必就是你的敌人。是敌是友,在关键时刻,在你受难之时,才会展现不同的风格,和做人的态度。
有时候,对你笑得越欢的人,也有可能是对你越无情的人。最好看的蘑菇就是有毒的,最好看的女人未必有颗善良的心。
二是,做了好事要留名,不要以为别人会迟早知道。有时候,你在背后做出了巨大的付出,而当事人却毫不知情。就这一点不知情,会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最错误的判断,最后反过来害了你。
也许,你会说,不管如何,你做的事当事人终究会知道。但,你的“不留名”会让他误会,可能会在一次升职上,给你投了反对票。或在领导和同事前,不公正评论了你,这会让你受损多多。或在背后,损伤了你的人脉。
总之,做好事不留名,好像是君子所为,但你不说,别人可能会误解了你,会把你当了小人,那样你就亏大了。
每个人的人生,要尽可能地控制好,不要再出现“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悲剧。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佰仁仁者,因我不仁而感叹,
人生过往皆缘由,典故皆因人之莫极。
我不学,皆因不达。
我不教,皆因学子而因我不作。
我不公皆因正而惑邪。
我不为民,而我官僚。
是以畜生先悔,人后悔。
明知人不为,而无力。
国不强,而民之散。
古人云,亡我者,我自力。
是以生我而立,死我而信。
生之息之,亡之存之。
以示心取与信,信取与仁,仁得与义。
方可通达。
父为子贤,子不悔。子不孝,父之过。
皆示人之仁,人不可不义,人之义。而习仁。
唯我能救,因我不救,死之!等同我杀。
因汝为救吾感叹,后悔!
命官佰仁存方言。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个典故,一句谚语,也是一声发自内心的无限懊悔。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好人或许就在你身边。
典故出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东晋 周伯仁)这是发生在东晋元司马睿时期的一个历史事迹。当时晋朝重臣王敦作乱,其弟王导及其子侄都在首都。有人建议诛杀王导宗室,王家人心惶惶。
王导为了以证清白,于是率领族中子侄到皇宫门前请罪。当时周伯仁入宫,王导向周伯仁求救,周伯仁视而不见。入宫后,却向司马睿求情,赞赏王导的忠诚,晋元帝司马睿采纳了他的意见。出宫后,王导仍在宫外请罪,又与周伯人交谈,周伯仁仍然不予理会。回家后又急忙写表为王导求情,但这些事情王导并不知道。
后来王敦兵入首都,王家重新控制朝局。当时王敦对王导说「像周伯仁样的人是不是可以给个大官做做」?王导因为宫门前的事情默然不语。王敦又说「如果不用他,就干脆杀了吧」。王导还是沉默。于是王敦将周伯仁杀死。
后来,王导在查阅奏章的时候,发现了周伯仁替自己求情的奏章,言辞恳切。而此时周伯仁已然被杀,王导追悔莫及,对子侄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典故背景——王与马,共天下(东晋 王导)公元 280 年,晋武帝司马炎攻灭吴国,三家归晋,中国进入了短暂的西晋统一时期。 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五胡乱华」,晋元帝司马睿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而在这过程中,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鞠躬尽瘁,为司马睿拉拢南方士族,巩固其政权。王导与王敦一内一外,控制晋朝朝政,与司马氏共享天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王家的势力,无限扩展,王敦便起了造反的念头,但王导坚持正统,不与王敦为伍。正是在这个时期才发生王导与周伯仁的故事,也才有了那句发自内心的追悔莫及的懊悔「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典故人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世家大族蓬勃发展,如日中天的时期。在东晋政权中如王氏,谢氏,桓氏等,先后左右东晋朝局。
这些世家大族并不仅仅依靠财富,而大多是书香门第,诗书传家,有钱有权,有才有势。所谓「王家书法谢家诗|」,从王导到王羲之,王献之,从谢安到谢灵运,谢调等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家。当时东晋首都王谢二家都居住在乌衣巷,这才有了大诗人刘禹锡那首殿堂级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那个年代,我们不仅应该记住王谢,还应该记住如周伯仁,戴渊等。他们在历史上或许并不亮眼,但遵循自己内心的原则和圣人的教诲,以崇高的品德和大无畏的勇气,同样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人不应该仅仅活在后人的一句谚语里!他们早已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方式被后人铭记!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