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同意了东吴的婚事,是不是能改变当时的政治局面?

关羽坐镇荆州多年,肩负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任务。在北拒曹操方面,关羽做得很出色,让曹军望而生畏。但是关羽和孙权的关系,却是十分紧张。孙权曾经向关羽提亲,遭到了关羽的拒绝。那么,如果关羽答应了孙权的婚事,是否就能改变三国的局面呢?

一、关羽拒婚的经过。

关羽拒婚是三国时期很出名的事件,这件事写进了《三国志关羽传》中,是确凿无疑发生的事情。在传记中对此是这样记载的,“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说的是孙权派使者向关羽提亲,想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遭到了关羽的拒绝。

在正史中,只是说关羽痛骂侮辱孙权的使者,拒绝孙权的提亲,并没有说关羽是怎么侮辱孙权的。但是从孙权大怒的态度,可想而知说的话十分难听。在《三国演义》中描述说,关羽说的那句最伤孙权的话,是“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这句话的侮辱性极强,可以说是骂尽了江东的全体君臣。关羽说自己的女儿是虎女,有自夸之嫌。不过关羽作为当时虎将,这样比喻也无可厚非。可是把孙权的儿子比作狗,可就让江东君臣无法接受。连君主孙权都是狗,那些臣子何以自处?

从关羽说出的这种话里,可以听出关羽对江东的深恶痛绝。也正是因此,关羽的态度引起了江东君臣的同仇敌忾。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孙权趁其不备,出兵夺取了荆州。在俘获关羽后,东吴马上就将其斩首,根本没有留下一点余地。这种结果,正是关羽的所作所为造成的。

后来有人评论说,关羽拒绝孙权的提亲,本就放弃了与孙权和好的机会。他还变本加厉对东吴君臣加以辱骂,更是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他们认为,如果关羽同意与孙权的婚事,那么就能够加强双方的关系,东吴袭击荆州的行动就不会发生。那么,事实真会如此吗?

二、孙权提亲的目的让人怀疑。

那么,孙权向关羽提亲真的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是想和关羽加强关系,缔结更坚固的联盟吗?其实真相并非如此。从孙权向关羽提亲这件事来看,就会发现许多疑点。这些疑点让我们对孙权的用心不得不抱有疑问。

首先,孙权是东吴的君主,关羽是刘备集团坐镇荆州的统帅,双方的地位并不对等。孙权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提亲,则是把自己和关羽放在了平起平坐的地位。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孙权这种反常的举动,不由得让大家怀疑他的用心。

其次,关羽虽然是刘备的下属,但他是坐镇荆州,独当一面的统帅。在他的手中,掌握着刘备的半壁江山,位高权重。如果按照正常的外交原则,孙权如果想和关羽结亲,应该先和刘备接洽,在征得刘备的同意后再向关羽提亲。可是孙权明显违背外交原则行事,自然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三,如果要加强孙刘联盟,根本就不需要孙权提亲。孙权如果真的是从加强孙刘联盟出发,他有更有效的办法。当时刘备的孙夫人已经回到江东,虽然他走时要带走刘备的嫡子刘禅,但犯了刘备集团的大忌。但是刘备集团在追回刘禅后,还是没有彻底撕破脸面,放孙夫人回了江东。

如果孙权想要修复双方的关系,他只要和刘备重新和好,把孙夫人送回去就行了。因为孙夫人到底是刘备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刘备阵营中有她的名分。这样,有孙夫人在中间调解,两者的关系自然会加强。可是孙权放弃这种简单有效的手段不用,而是采取绕开刘备,直接与关羽结亲的方式,让人不能不对他的用心产生怀疑。

三、孙权提亲是包藏祸心的诡计。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孙权向关羽提亲,根本不是想要加强孙刘联盟,而是另有所图。这个图谋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拉拢关羽,图谋荆州。孙权向关羽提亲的的时间,是在吕蒙接替鲁肃担任吴军统帅之后,更是让孙权的意图昭然若揭。

在鲁肃担任东吴统帅期间,是孙刘联盟的蜜月期。在这段时间里,由于鲁肃的劝告,使得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这样,在整个长江战线上,就形成了刘备在西,孙权在东联合抗曹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曹操疲于奔命,落入下风,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和孙权也曾发生过一些摩擦和冲突,不过在鲁肃的斡旋下,都得以解决。即便是像湘水之争那样的重大事件,双方也最终得以和平解决。但是,在鲁肃去世后,一心想要武力夺取荆州的吕蒙接任了他的职位,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在经历了逍遥津惨败后,孙权对北上徐州的战略丧失了信心。吕蒙向他建议武力夺取荆州,全据长江的战略正中他的下怀。于是孙权和吕蒙为此做了长期严谨的准备,秘密向曹操求和,对荆州进行渗透劝降,连糜芳、傅士仁这样的高级将领都做了内应。

但是孙权对此并不满足,他把目光又盯到了关羽身上,向关羽提亲就是施展拉拢计谋的第一步。因为关羽是刘备镇守荆州的统帅,他的意志决定着荆州的命运。如果能够将关羽拉拢到东吴阵营,那么不但荆州唾手可得,还会大大加强东吴的实力,打击刘备集团的意志。

因此,孙权才会放低姿态,把自己和关羽平起平坐。他用这种方式向关羽表明,自己认为关羽是一位独霸一方的诸侯,并不是刘备的臣子。如果关羽认同了孙权的观点,就会答应孙权的提亲。在他的女儿和孙权的儿子结婚后,双方就会产生一种紧密的同盟。

关羽的女儿一旦成为孙权继承人的妻子,在东吴阵营中,关羽就会拥有无上的地位。同时,关羽自此以后不能再对东吴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因为如果双方翻脸,关羽的女儿就成为了人质。这样在孙权的软硬兼施下,关羽只能一步步就范,逐渐脱离刘备集团,加入到东吴阵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向关羽提亲,实质上是诱惑关羽对刘备背叛的计谋。

四、关羽拒婚的后果。

我们知道,关羽对刘备一直是忠心耿耿的。在刘备起兵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就开始追随他。在长期的战争岁月中,他们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在徐州之战后,关羽暂时加入了曹操的阵营。虽然身处险境,关羽依然坦白地对张辽说,自己不可能背叛刘备。

曹操对关羽十分看重,为了收服他用尽了手段。他对关羽加官进爵,赏赐宅邸、美女、金帛,并且频繁宴请关羽,和他分庭抗礼。连关羽自己都说,曹操对自己恩厚。但是就算如此,关羽还是不改初心。他在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的恩义后,挂印封金,回归了刘备阵营。

对于关羽的经历,孙权应该十分清楚。但是他为何还要重蹈曹操的覆辙,再次诱惑关羽呢?这是因为时过境迁,孙权认为关羽有可乘之机。当年关羽在曹操阵营时,与刘备是一起创业的伙伴,经历了无数艰辛,此时的两人情比金坚。

但是在夺取荆州、益州后,刘备和关羽就要面对富贵的考验。关羽作为刘备镇守荆州的统帅,完全成为了荆州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在权势面前,关羽是否还能经受住考验,是否会野心膨胀,这是一个问题。如果关羽被权势迷惑,那么孙权就会有拉拢他的机会。

不过让孙权失望的是,关羽对刘备的忠心并没有丝毫改变。关羽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伎俩,感到自己的品格遭到了侮辱,当然不会对使者有说明好的态度。他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方式,用毁书辱使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断了孙权的念头。在计谋破灭后,感到自己丢尽颜面的孙权,也因此恼羞成怒。

正是由于关羽拒婚的态度,让孙权对他失去了希望。在武力夺取荆州后,东吴立刻就诛杀了关羽。有人说,如果关羽同意孙权的求婚,就能够挽回荆州被袭击的命运,完全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孙权向关羽提出结亲后,刘备集团对此的态度,才是造成荆州悲剧的根本原因。

孙权在接回孙夫人,发动湘水之争后,刘备集团也进行了应对。但是在湘水之争和平解决后,刘备集团忙于对汉中的战争,对荆州的局势放松了警惕。他们对孙权向关羽的提亲并不重视,没有把它当成孙权夺取荆州的预兆。结果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益州没有向荆州提供任何援助。最终,关羽和他的部下虽然骁勇善战,还是被曹操和孙权联合,以绝对优势的武力消灭了。

结语:

孙权向关羽提亲,像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他的这个举动,并不是想加强孙刘联盟的关系,而是为了拉拢关羽,为自己夺取荆州做准备。他的这个企图被关羽看破,关羽感到自己的忠义之心遭到了侮辱,便毫不留情的对孙权进行了回绝。

因此,如果关羽答应了孙权的提亲,只会让荆州更早落入孙权手中。而处处受制于人的关羽,也很可能晚节不保。关羽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自己是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但是由于刘备集团对孙权野心的轻视,最终造成了荆州失守,关羽败亡的结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关羽同意了东吴的婚事,是不是能改变当时的政治局面?

历史上关羽要是同意婚事结果只会更糟。

根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为自己儿子向关羽提亲,却遭到关羽的拒绝,还“骂辱其使”,孙权因此大怒。

此事在《三国演义》中加以演化,变成了刘备称汉中王以后,曹操派满宠去联络孙权共讨刘备。诸葛瑾建议孙权为儿子去向关羽提亲,如果关羽同意,就和关羽联合打曹操,如果关羽拒绝,就联合曹操打荆州。

结果诸葛瑾到荆州向关羽说明来意以后,关羽勃然大怒,不同意婚事还破口大骂:“虎女安肯嫁犬子。”然后把诸葛瑾赶了出去。诸葛瑾回报以后,孙权大怒,于是决定和曹操联手攻打荆州。

可能因为演义流传更广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把孙刘两家失和归咎于关羽。然而演义终究只是演义,历史上关羽拒绝孙权是必然的选择。

《三国志》中并没有说明此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是应该是刘备率军入川,关羽坐镇荆州以后。

孙刘联盟始于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和刘备历史上没什么交情,只是面对曹操军事压力才抱团合作。刘备入川以后,孙权就接回了孙夫人,甚至还想把阿斗带走。此举表明了孙刘彼此之间已经有了隔阂,只是因为曹操的关系还没撕破脸。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主动拉拢关羽,这根本不是为了稳固孙刘联盟,而是要挖刘备的墙角。关羽忠于刘备,自然对孙权这种行为大为不满。而且关羽也必须表明态度自己和孙权没有私下联系,骂一通是正常的。

要是关羽真的没发现问题和孙权接亲,那么这也不能保证孙权不会出兵偷袭荆州。

实际上这种亲事也根本没有什么约束力,孙权的妹妹孙夫人嫁给刘备,曹操的侄女也嫁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但是不妨碍三家人打来打去。

孙权对荆州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早就有意夺取,并不会因此改变结果。而且真的这样第一个坐不住的会是刘备,会怀疑关羽的忠心,蜀汉集团内部就先乱起来。

所以关羽是否答应这门亲事,都不会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

如果关羽同意了东吴的婚事,是不是能改变当时的政治局面?

关羽作为蜀汉政权的二把手,在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后,关羽全权负责荆州的军政,俨然封疆大吏,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孙权为了拉拢关羽,还派出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想与关羽结成儿女亲家,可是关羽不但不同意,还把使者大骂了一顿,这事不仅让孙权很没面子,而且非常生气。

孙权可是江东之主,对应蜀汉的刘备,与刘备是平级的,比关羽地位高多了,孙权自降身份与关羽结成亲家,关羽为啥不同意呢,还辱骂使者,骂使者不等于骂孙权了,得罪了孙权,关羽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关羽同意了孙权的提亲,两家结成儿女亲家,那么荆州是不是就不会丢了呢?

孙权

一、孙权为什么想与关羽结成亲家

孙权想与关羽结成亲家应该是孙权一贯的手段,孙权这事没少做,赤壁之战后不久孙权就把自己的亲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作夫人,等于孙权就是刘备的小舅子,两人本人就是亲戚关系了,如果再与关羽结成亲家,不是亲上加亲了吗?

事情可没这么简单,很少人知道的是,孙权还曾经与曹操结成亲家,公元217年孙权派出徐详出使曹魏,与曹操和谈,两家同时进行政治联姻,这是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2年前,从孙权的角度来说,与关羽结亲,同样是一件政治事件,有拉拢关羽,更有试探关羽的意思。

孙权嫁妹

因为关羽是刘备负责荆州的主将,地位相对独立,又是刘备从创业开始一直跟随的二号人物,孙权拉拢关羽当然是为了江东的政治利益,孙权对荆州的态度可是一直惦记着,如果能把关羽拉到江东来,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让刘备怀疑关羽有二心,那也对孙权有益。

孙权提亲同时有试探关羽的意思,从这事孙权能看出关羽对孙权的态度,也能看出关羽对刘备的忠心程度,一举两得,或者孙权根本就是试探,而没有提亲的打算,要知道孙权的长子孙登在关羽死的那一年只有12岁,提亲肯定在这之前吧,就算一年前也只有11岁还是虚岁,结婚也太早了吧,估计只是娃娃亲,挂个名并不打算真的提亲。

关羽拒绝孙权提亲

二、关羽为什么拒绝孙权

刘备能与孙权联姻,为何关羽不同意,还辱骂使者,关羽派个人到刘备那里请示一下不行吗?为何以辱骂使者来拒绝孙权,这样做不是太不给孙权面子了,而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吗?

事实上恰恰相反,关羽用辱骂来拒绝孙权,有两层意思:一是关羽向刘备表忠心,关羽和刘备地位不同,刘备是老板,关羽是高级职业经理人,也许有那么一点股份,但毕竟不能与刘备比,关羽作为刘备属下,如果私自与孙权结亲,对刘备来说,岂不是有二心,道理很简单,蜀汉政权的镇守荆州的二号人物,与另一个政权用联姻来接近关系,关羽想反了不成?那蜀汉的政权的秘密保得住不?荆州保得住不?所以关羽直接拒绝。

关羽心高气傲

那关羽不能向刘备请示,再答复孙权吗?不能,关羽的作法是对的,如果向刘备请示,就表示关羽有同意的心思,如果没有同意的心思,有必要派使者穿越数千里向刘备请示这么个问题?以刘备的角度,肯定会怀疑关羽了,那样不是对关羽得不偿失,所以关羽直接拒绝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也符合他的一贯行为。

三、关羽如果不拒绝,荆州会不会丢

如果关羽不拒绝孙权,孙权还会偷袭荆州吗?答案是肯定的,孙权偷袭荆州的决心,不是关羽左右的,孙权偷袭荆州的战略是从鲁肃去世后就一直在酝酿的,在襄樊之战的2年前与曹操结成联姻就是证明,政治本来就是色心斗角,尤其是三国,联合一方就必然要与另一方为敌。

关羽

即使关羽同意了孙权的提亲,孙权为了荆州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偷袭荆州,至于提亲,就是政治烟幕弹而已,这一点从孙权的一贯行为也能看出,孙权一直游走于曹魏与蜀汉之间,偷袭荆州期间就与曹魏联合 ,夷陵之战也与曹魏联合,夷陵之战一结束,等到曹魏大举进攻孙权时,孙权就与蜀汉联合,这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政治。

孙权与曹魏虽然有政治联姻,但从来也不影响两方发动战争,不要指望政治联姻能改变什么,在政治面前,任何人都是可以被牺牲的,孙权的亲妹妹孙尚香就是如此,嫁给刘备之后,与刘备关系不好,后来又回到了东吴,也算是幸运了,这种政治行为丝毫不会顾及个人幸福。

关羽身死城破

同样,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政治野心,这个野心是不会随着联姻和其他事情而改变,反而孙权会制造一切假象来掩盖自己偷袭荆州的政治目的,比如孙权会说关羽拒绝自己提亲还辱骂使者,把责任推给关羽,孙权还说关羽擅自抢了东吴存放在湘关的粮食,吕蒙、陆逊也轮番上阵欺骗关羽,吕蒙装病,陆逊给关羽写信夸奖关羽,都是忽悠关羽放松警惕的行为,为孙权夺取荆州创造条件而已。

孙权是在下一盘很大的,夺取荆州的,势在必得的棋,而不论关羽做了什么,都不会改变孙权夺取荆州的野心,有句话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关羽的“罪”就在于:他是蜀汉镇守荆州的大将。

如果关羽同意了东吴的婚事,是不是能改变当时的政治局面?

首先,关羽不可能答应孙权的婚事。

关羽和刘备情逾兄弟父子,关羽对刘备极为忠诚。我不想翻书包,《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或许有些胡扯,但曹操对关羽的恩遇是不争的事实。汉寿亭侯这个爵位既是关羽立功挣的,也是曹操向朝廷荐举的。关羽在曹操帐下混,绝对的风光无限!但他一得知刘备下落,千里单骑追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关羽和刘备君臣名分已定,关羽对刘备极为忠诚,刘备对关羽是信任有加。不然怎么敢亲率大军夺益州、汉中,把全部的地盘荆州交给关羽镇守呢?

即便刘备夺得益州、汉中,关羽守的荆州仍占刘氏政权半壁江山,关羽作为与东吴接壤的荆州主帅,如与孙权结为儿女亲家,刘备再有雅量,再信任关羽,晚上也一定会彻夜难眠的,关羽作为刘备的老臣子、老兄弟,他能不懂刘备的小九九?

其次,我要讲的是关羽是刘氏集团中荆州大帅的不二人选。关羽是勇将,也是智将,既精通陆战,又精通水战,水淹七军打得不要太潇洒!他不守荆州,谁守?

再次,关羽与孙权联姻,能否保证荆州的安全。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一、即便关、孙联姻,这仍然是政治联姻,国家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它高于一切。正如孙权不会因为刘孙郎舅之亲而不袭占荆州一样,也绝不会因为亲家公关羽在荆州,就不偷袭。身为吴主孙权还怕儿子讨不到美貌儿媳妇?他和江东世家联姻,正好改善君臣关系,如刘备娶吴懿姐妹故事!后朝唐太宗干掉哥哥建成、弟弟元吉,关了老爹李渊禁闭,唐肃宗夺了老子唐玄宗的权利,明朝朱棣逼得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下了课……亲人尚且相残,何况政治上的姻亲?

二、关羽的荆樊战役惨败的原因是两条线作战,后方不稳,遭东吴偷袭。

恕我直言,关羽北伐的时机选择是错误的。

凭刘备留给关羽的这点兵力,东防东吴,北防曹操是相当吃力的。曹操家大、业大,赤壁之战这点损失远没有伤筋动骨,赤壁的曹军主力是荆州幼主刘琮的部队,曹操败北的原因说法也众多,有一说是曹操全军染上瘟疫,曹操主动烧营北撤。即便是被周瑜“红烧",最大的后果是曹、刘、孙三家分荆,三家鼎立,孟德的一统江山梦被击碎了,如此而已!三家矛盾日益尖锐:刘备占荆南四郡,地处荆州上游,东吴居下游。刘备洗脚,孙权喝洗脚水;老刘学周伯通撒尿,小孙治下的整个东吴就要买净水器……关羽在荆州,曹操也如芒在背,后来的关羽水淹七军,荆襄地方豪强响应,曹操差点儿闹迁都,幸亏老狐狸司马懿、蒋济劝阻……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晋汉中王,关羽是前将军,假节钺。他是有权出兵征伐的,但时机不对,安排不妥。其时,刘备、孔明、法正等拿下益州、汉中,正是抓政权建设、维稳和疗伤之际,沒有人力、物力再支援关羽北伐。很有可能,刘备、孔明还不知道关羽已发动襄樊战役。关羽的后方是空虚的,同时又是不稳定的。关二爷本事大,脾气也大,他是真把自己当爷。他和张飞都是三国有名的万人敌,加之二爷有勇有谋,眼睛向来是长在天花板上的,他瞧不起同僚及下属,这个错误是致命的。他的两个部属,主人刘备舅子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平日里被二爷轻辱素怀不满。二爷北伐,两人负责军需供应,又沒能全力供应,二爷放言回去后会严加惩处,两人惊惧不安。如关羽北伐顺风顺水,两人可能吃点哑巴亏,就了事。但前线关羽被救援樊城的徐晃战败,吕蒙又袭占荆州,麋芳、士仁缺钙降吴,关羽老巢一丢,只能变灭!

如刘备、孔明稳定了益州、汉中,派一大将,如魏延留守荆州,增强荆州守备力量,保住荆南,关羽北伐无后顾之忧,然后步步为营,至少拓展一下荆南革命根据地,还是有望的。但关羽如想一口吃成胖子,直捣长安,是春梦未醒啊!他可能是因为看着张飞、黄忠等立功,作为勇将智将,技痒难耐,壮心不已!孤傲的二爷忘了他守住了荆南,就是立了大功。即便后来孔明北伐,关羽扼住荆南不动,对曹魏必然也是威胁,躺着也立功啊!

襄樊战役,先胜后败,关羽父子授首;刘备复夺荆州,夷陵又惨败,四海精锐几尽,没有孔明苦撑,刘备走后,刘氏集团立马歇菜。

如果关羽同意了东吴的婚事,是不是能改变当时的政治局面?

孙权请求关羽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这件事,发生在关羽北伐,发动襄樊大战之后。如果关羽同意了东吴的婚事,关羽还是那个异常骄矜,不懂政治和外交的关羽么?应该不是了。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一个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如果他改变了,当时的政治走向能不变么?必然会有所改变,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诸葛亮光复汉室的谋划

刘备三顾茅庐,力邀诸葛亮出山。当时,诸葛亮一席隆中对,为刘备定下了争霸天下的大略。诸葛亮的谋划,原本并非天下三分,而是光复汉室,统一天下。

诸葛亮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暂时不可以与之争锋,而孙权据有江东,可以联合为援。荆州是战略要地,刘表根本守不住,是上天赐给刘备的。而益州是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根基之地,其主刘璋暗弱,可以取之。

重点来了,诸葛亮隆中对中说的很清楚,等天下时局有变之时,“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直向宛洛,取中原;另外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出益州,取关中,再东入中原,百姓必然会携带酒食欢迎刘备。“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关羽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上

关羽正好就是“将荆州之兵”的那名上将。可见,其在整个三国局势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可惜的是,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谋划,将关羽放到了关键位置,而关羽却兵败身死,白白丢失了优势。

关羽的短板导致丢失荆州

关羽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受封前将军,假节钺,随即发动北伐。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威震华夏,四方归附,盛极一时。曹操吓得要迁都。孙权见状,心中也是妒忌的很,不甘心所有利益都被关羽占去,就想分一杯羹。

于是,孙权就派使者告诉关羽,希望派兵协助关羽。同时,“为子索羽女”,希望两家联姻,巩固联盟。结果呢,“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关羽根本就看不起孙权。关羽甚至说:“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等我关羽打下了樊城,再回头灭了你孙权。

正是因为关羽骄矜,轻视孙权,拙于外交,不知道盟友的重要,这才导致“权大怒”。恰逢司马懿也劝曹操联合孙权,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和孙曹联盟的建立。这才有了孙权示弱,吕蒙装病,陆逊挂帅,麻痹关羽调走了防御东吴的军队。之后,吴军白衣渡江,糜芳、士人投降。东吴袭取了关羽大本营荆州。

而关羽在襄樊战场被徐晃所败,又中了吕蒙的攻心计,导致大军溃散。无奈,关羽只得败走麦城,最后落了一个被俘身死的结局。

关羽弥补缺点必然会导致局势的改变

如果关羽同意了孙权联姻的请求,哪怕仅仅是虚与委蛇,应付一下,那关羽就没有轻视孙权,而是深知不可以得罪孙权这个盟友。此时,关羽的谋略可就上线了。这种情况下,关羽至少不会丢了荆州。

关羽知道联盟的重要性,也自然会知道团结下属的重要性,必然不会轻易的斥责、威胁负责后勤的糜芳、士仁二将。那么,即使吴军袭击荆州,糜芳、士仁凭借城池坚守,等到关羽回援,总是可以的。

所以,只要关羽肯答应联姻,最坏的情况,也就是照样没有打过徐晃,而孙权还是开始偷袭荆州。但是,江陵、公安两城不失,关羽就可以率大军击退吕蒙、陆逊。孙权见关羽没有取得襄樊,又回师救援江陵,应该不会跟关羽硬拼,还是会和刘备议和的。这种情况下,等刘备伐陇右、关中之时,关羽可以再次出兵,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谋划。

如果好一点的情况,关羽既然肯答应联姻,孙权要的是什么呢?无外乎也是利益么。关羽甚至可以答应孙权,取了宛洛之后,江陵等地,甚至襄樊,都可以划给孙权。至于兑现不兑现,反正借荆州之时,就耍过一次赖皮,再耍一次,又有何妨。

关羽谋略上线,再加上吴军的支援,徐晃想要击败关羽,那难度可就增加了。这时候,司马懿就彻底失算了,曹操只能迁都了。关羽拿下宛城、洛阳,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刘备此时也不用再去打夷陵之战,损兵折将了。他带着赵云、张飞、魏延等将领兵出汉中,直取长安,相比诸葛亮北伐要容易多了。

蜀川、汉中、陇右、关中,加上宛洛的中原腹地,甚至还有荆州,这可都是粮仓呀。这时候,刘备就可以凭借发展得天下。而蜀汉也将从三国最弱,摇身一变,成为三国最强者。蜀汉实现诸葛亮光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谋划,也就不难了。

所以,关羽如果答应了孙权的联姻请求,改变历史发展的局势,是必然的。

当然,这一切都是如果,毕竟历史上的关羽并非是可以答应孙权联姻之人,所以,关羽败了,关羽丢了荆州,关羽被擒斩了。而蜀汉,也被牢牢的压制在了川蜀、汉中一代,直到灭亡。

如果关羽同意了东吴的婚事,是不是能改变当时的政治局面?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说实话,将三国时代复杂的政治局面归结到一两个身上,这是一种很荒谬的想法,但是也往往是我们大众所偏爱的想法。毕竟在我们看来,几位历史留名的英雄人物你争我斗,这种剧本看看都很过瘾。正如孙权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关羽的儿子一样。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孙权嫁女事件

孙权想将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应该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困樊城之前。这个时候正值孙吴和蜀汉之间的蜜月期,蜀汉在汉中一带屡获大胜,声势惊人,因此孙权便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来拉近两国的关系。据记载: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关于这个事情,很多人便谴责关羽不识好歹,破坏了两国之间的友谊,拒绝也就拒绝吧,干嘛还要辱骂孙权一顿呢?如果关羽不辱骂孙权,就不会有白衣渡江,说不定蜀汉就能胜利……

这是我们现在人的观点,若是我们站在关羽的立场上,我们就会发现孙权这个想法其实是一个甜蜜的阴谋。

你是关羽,你的主公刘备的主力军队在四川一带,你在距离四川比较远而且交通不算很发达的荆州一块。这时候和你们表面关系很亲密,实际上一直垂涎着你镇守的荆州这一块的领土的隔壁孙权想要将女儿许配给你儿子。如果关羽答应了,那么势必在刘备心中会留下一抹阴影,会认为关羽有二心,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关羽只能拒绝;关羽拒绝的话,孙权便有借口说关羽蓄意破坏合议,就可以趁机动兵而不用让自己担责任。

因此此时关羽面对的完全是孙权的阳谋。同意了,势必会影响自己和刘备的关系;不同意,那么就给孙权留了口实。因此横竖都是孙权得利。

面对这种情况,关羽只能拒绝孙权嫁女的要求了。即便是不嫁女,孙权也可能找出一个别的借口例如说盗贼、叛变等来侵占荆州,因此孙权嫁女只是孙权侵占荆州的一个借口。

二、建安二十四年的天下形势

若是我们回到建安二十四年,观察当时的天下形势,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蜀汉是在破坏着三国鼎立的格局的(虽然当时还没有三国,我们就暂且用这个说法)。建安二十四年是诸葛亮“隆中对”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是如此说的: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建安二十三年,曹魏内部出现动荡,当时效忠于汉室的重臣如耿纪、韦晃等人在曹操的中心地区许都掀起了一场叛乱,虽然效果不佳,但是已经足够曹魏将注意力从前线转移到许都的了。这个时候正是诸葛亮说的“天下有变”。随后刘备开始“身出秦川”,进攻曹魏,这是隆中对的下一步。曹魏迅速做出反应,因此一开始刘备打得很不顺利。

进入到建安二十四年春天,刘备开始逐渐反击,隆中对开始起作用了。先是刘备定军山一战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逼迫着曹操在七月份亲自率领大军迎战曹操。

而此时,关羽镇守的荆州一带也开始行动,准备出现荆州上将身出宛洛的壮举。在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叛变曹魏,并且联和关羽。个人认为这突如其来的叛变背后一定有蜀汉的操纵。但是守将曹仁反应极快,迅速击垮了侯音的部队。

在建安二十四年,配合着刘备行动的关羽也开始行动,出兵进攻曹仁。因为关羽出兵迅速,曹仁被围困在了樊城一带。因为曹操已经率兵西征刘备,只能派于禁和降将庞统在七月去帮助曹仁。结果在八月份,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被杀,于禁投降。当时关羽的声势是这样的:

“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也就是说关羽在全国出名,甚至曹操都想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可以说这一次真的是隆中对最为接近成功的一次。我们上面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蜀汉此时所取得的成就。

结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一个在民间野史流传的说法,那就是关羽败走麦城是诸葛亮的阴谋。我们可见此时的蜀汉是最接近诸葛亮设计的隆中对的时候了,如果是诸葛亮的阴谋,那么诸葛亮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另外,说是诸葛亮阴谋的人,只看见了关羽这一路人马,并没有看到刘备这一路人马,若是综合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浩浩荡荡的“隆中对”在现实中的实现。

但是蜀汉成功,便破坏了三国间的均衡。三国之间一直都是互相攻讦,互相联合的,因此一国强大,势必会引来其他两国的联合打击。例如说此时蜀汉强大了,便引来了孙吴的震惊。孙吴不能容忍蜀汉势大,因为蜀汉一旦势力庞大起来,那么打败曹魏之后,要打得便是孙吴了,因此孙吴势必要扯蜀汉的后腿。

三、孙吴的野望

其实我个人对孙吴一向没有好感,毕竟三国时代,曹魏称帝是因为曹操手把手打下了大半个天下,代汉而帝虽然名为反贼,但是毕竟是打下来的天下;蜀汉称帝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光复大汉名副其实;孙吴称帝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孙吴先是托名汉臣,之后又接受曹魏册封,最后又自立为帝,可见孙吴确实是想自己做皇帝,存在着“孙吴的野望”的。

因此面对着即将光复大汉的蜀国,孙吴这个“假汉臣”便开始坐不住了,身为汉臣的孙吴,便开始想要攻击光复大汉的蜀汉了。当时司马懿也看出了这一点,认为关羽得志,孙权势必不愿意。孙权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表面与关羽交好,实际上也开始垂涎荆州了。据记载:

“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

我们可见,孙权当时亲自写信给曹操,表达自己想要讨伐关羽以彰显自己的忠心。可见孙权是想要削弱蜀汉的力量,甚至是获得荆州实现自己称帝的愿望,而并非是肤浅的想要报复关羽当时的羞辱。

曹操这个人更坏,想要坐山观虎斗,因此便偷偷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了关羽。而关羽这个时候则非常犹豫,不知道是应该继续进攻还是该防备孙权。据《典略》记载,关于知道了这个事之后非常愤怒,大骂孙权,并且扬言打下了樊城就去消灭孙权军。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关羽的心情,当时刘备正在汉中与曹操大战,关羽一走了之容易,但是刘备面临的便是曹魏全部兵力的进攻了,因此关羽必须要留在此处,尽可能地拖住曹魏够多的兵力,以为刘备争取更多的胜算。因为当时的信息不通畅,关于应该并不知道刘备已经打下了汉中一事。

此后孙权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谋反,徐晃率军来救援樊城,面对着内部叛变,外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关羽大败,最终被杀。

由此我们可见,其实孙权出兵一事,完全就是因为三国之间的均衡被打破,孙权需要稍微削弱一下蜀国,这样才能够保全自己。即便是此时关羽和孙权有了婚约,那么孙权也会立刻撕毁这个婚约,转而进攻关羽。这是天下事,并非个人事了。

因此综上来说,只要是有建安二十四年的这一场蜀汉北伐,那么就必然会有孙权偷袭关羽一事,这是三国鼎立的局势所决定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