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译和理解《老子》第五十五章的内容?

谢邀。

《老子》第五十五章内容是这样的。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因为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表达的意思比较深奥,对以上内容的翻译,也是各种各样。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不必拘泥于现代人的翻译,应该在大体了解意思的基础之上,自己细读原文,慢慢品味。以上面这段为例,网上翻译千差万别。但大体意思,还是相去不远的。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种翻译:

含德深厚的行为者,就好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骨弱筋柔却握持牢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却能照常勃起──精力充沛之极;整天啼哭却不会力竭声嘶──和气敦厚之极。懂得取态柔和就可以达成生存的恒常,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明于道。生更执生是危险,心意过分纵使气机效能是逞强。存在过于强壮就会趋于老化,这不合于道,不合于道总是过早地死亡。

对于上面这段,从“含德之厚”到“和之至也”。意思没有太多歧义。很好翻译。但从“知和曰常”以后,翻译的内容就五花八门了。对于后面这段,网上有这样翻译的:“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这个译文与前边意思大体相同,但表述很不一样。这一段之所以不好翻译,是因为它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提出了许多概念,比如“和”,“祥”,“强”,“常”,“明”,“老”等等,这些概念的大体意思,都好理解,但每一个都没有确切的定义。因为人们理解的不同,翻译出来自然是各种各样。对于“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上面的翻译,虽然让人读了还是如入五里雾中,但语言的表述上是不差的。但对“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的翻译,大约都有问题。因为他们翻译的意思与词的本义产生冲突。

益生曰祥的“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都是好的。无论儒家道家,大家都希望得到吉祥。在这些翻译中,直按把祥解释成不详,就有些问题了。在“心使气曰强”中,把“强”字直接翻成逞强。也是不对的。强在古文中虽然可以做动词用。但这里的强,应该不是动词,它表述的只是一种状态。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老子》的这一章。说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德”之人。含德之厚,与儒家《易传》中所说的,“厚德载物”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东西。含德之厚,是说人要培养深厚的德性。厚德载物,说的也是人要培养厚德。两句话意思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别。儒家的厚德,是要载物的,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人之德,要对别人有用,也就是载物。而道家的德,是对自己有用,也就是与养生,长生久视相关。这是儒与道的不同。从这一章也能明显的看出,儒与道共同的源头《易》。老子研易,得出的成果是《道德经》,孔子研易,得出的成果是《易传》。儒家的《中庸》是对孔子《易传》思想精华的总结,所以,《中庸》《易传》里的许多概念,与老子《道德经》里的概念是一样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几个,“和”“强”等等。虽然他们的解释上可能有不同,但并不冲突。上面的翻译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这方面理解错误。

我们再回到上面的几个概念上。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和的意思就是和谐,老子所重视的,是人内心的和谐。人的内心各谐了,就可以延年益寿。所以,在中国的观念里,有德之人,大都高寿,道家的人物多是隐士,他们不出世,而顺其自然。孔子的儒家更重视的是外在的,也就是社会的和谐。比如为了社会道义而牺牲生命,从个体生命来说,是不和谐的,但从社会总体来说,可以建立和谐社会,所以,儒家有许多烈士。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是一个从“和”到“强”的逻辑。老子对“强”是不是否定的?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老子没有否定强,他只是做一个客观的陈述。老子说,知和曰常,常是人生的常态,简单的说,活着就是常,死去就是无常了。知和曰常是说,为了生命的更加长久,必须努力做到“和”,就是身心,情绪都全面的和谐。

知道了上面这个道理,就是明白人(知常曰明)。下面老子有说,“益生曰祥”,明白了和的道理,就能延年益寿,这就是吉祥。

心使气曰强,到这儿,老子表达的意思发生转折。这句话大概不太好理解,五个字中,有三个概念,一是心,二是气,三是强。除了“强”的意叫好理解一点,前两个都是很难定义的。所以,这句话我们不从定义上解释,举例说明一下。你骑车走在路上,一辆宝马车碰了你。这时,你可能有点生气,但一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忍了。这时的你的生命状态是没有心使气。通过自己的调节,使自己的内心达到和谐状态。这时,从“强”这个角度来看,你肯定是不强的,因为你没有使气。可是,宝马车司机从车上下来又打了你一顿,这时,你的火了。挥拳把对方打了一顿,这时,你的生命状态就是心使气,你的表现就是“强”。所以,这里的强,不存在褒贬的意思,它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你在打架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腿踢断了,又造成了生命的过度损耗,对延年益寿是不利的。

所以,老子并不是完全否定强,而是说,人如果随时处在逞强的状态,必然造成生命的过度损耗。对于上面打架的例子,老子的意见大概会说,只要对别人保持善心,和气,别人也不会伤害你。上边关于毒虫不螫,猛兽不据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毒虫猛兽对于婴儿,也不全都不螫不据吧?所以,老子的道理虽然很高妙,但也只是部分成立。但它不成立的部分,大概也有内在的逻辑可以解释。比如,虽然都是婴儿,却未必全有厚德。

关于“强”的理解,《中庸》里也有提到: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孔子所说的“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大概与老子的“强”相似。而孔子所认为的强应该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

从这里就很容易看出,孔子的强,不是为了个体生命的延长。而老子的强,是与个体生命延长相关的。老子与孔子都讲“和”,孔子更注重社会的大和,老子希望通过个体生命之和,达到社会的和谐。两派的实践路径不同。

最后两句,“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物壮则老,是标准的易学思想。也是老子思想最主要的底色。事物发展到最盛时期,必然走下坡路。物壮则老,是自然规律,不存在道不道的问题,我觉得,老子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能一味把生命推向最强最盛的状态,因为强盛过后,必然走向生命的终结。

以上只是个人理解。未必正确。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