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是什么深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句子。意思很简单。就是感叹命运不济,怀才不遇。欲求标准答案的,此处已经给出,以下所说,皆是闲聊。不做无益之事,无以遣有涯之生。

这句话原文前后句是这样的。“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这里提到的几个人物,全部都是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代表人物。冯唐是汉初从文帝到武帝时的人。苏东坡在他的一首《江城了密州出猎》里,曾经提到过冯唐,“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汉文帝时期,魏尚任云中太守,因报错杀敌人数。多报六人,被免职,冯唐做为使节恢复了魏尚的职务。苏东坡任太守时,是以犯罪的魏尚自居。冯唐是被做为有能力敢说话的名臣被称颂的。冯唐在景帝是被免职,到汉武帝的时候,对外开战,国家需要在战争方面有能力有见识的大臣,又有人推荐冯唐出山,可是,冯当时已经九十多岁,无法出山了。所以说,冯唐易老。易老的意思是说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功业没有建立,人就老了。对于没有本事的人,到了晚年,大概也会产生人生易老的感慨,但与怀才不遇的关系可能不大。

李广难封的意思与冯唐易老也是一样的。冯唐是文臣,李广是武将。《史记》中记载,汉景帝曾经对李广说,你要是生在汉高祖时期,万户候都不算什么。说明李广真的很有本事。李广身为名将,却一生没有封候。与他同时代许多名气比他差的多的人都封了候,只有他一辈子与匈奴打了几十仗,也没有得到封候。这被认为是命运不济,命不好。也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李广的壮年之时,是在文景之世。我们知道,李广之前的汉初是战乱时代,如果有军事才能的,可能凭能力取富贵。比如樊哙、夏候婴等人。李广晚年的汉武帝时期,也是战争年代,很多人凭军功封候。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人。而这个时候,李广已经到了晚年,已经过了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期。他的盛年时期恰恰在文景之世,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时代。战争不是时代主题。所以,李广是生不逢时的代表人物。连皇帝都认为他是“数奇”,也就是命不好。

贾谊与梁鸿大体也差不多,都是所谓怀才不遇的人物。所以王勃在这几个人物的例子之前用了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在之后又写了“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前边是慨叹命运的不公,后边是自我安慰,告诉自己想开点。

王勃慨叹命运不公,怀才不遇。是切合他自身情况的。王勃当然是有才的,而且是天才型的文学家。命运对他来说,可能真的不太公平。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以文学才能命世,并因此当上朝散郎,成了沛王府修撰。当时上流社会盛行斗鸡,王爷之间斗斗鸡大概也算是一种娱乐,王勃因此写了篇《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看到后,认为是行为轻浮。并因此被免了官。

免官之后,好不容易起复了,没想到,过不了多久,他双摊上事了。有个官奴犯错逃到他这儿,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这人藏了起了。后来,又恐事情败露,便把这个人杀了。因此犯罪被免官,他的父亲到现在的越南去做官,也是因为受了他犯罪的连累。《旧唐书》说,王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忌。之后,再说他杀官奴之事。其意大概是觉得,王勃是掉到了别人设计的陷阱中。不管怎么说,这些确实是王勃自己做出来的。就算是中了计,也只能说明他虽然文学才能奇高,但政治水平有限,或说极低。官场上玩,凭的不是文学才能,而是政治水平。许多文学水平高而政治才能低的人,都曾有过怀才不遇的抱怨。王勃只是其中之一。

王勃在感慨人生易老,功业难成之后。提出了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说法,这是儒家在人生失意之时通用的自我安慰药方。虽然消极了一点,但许多时候,是管用的。王勃嘴里讲的是知命,但像他这样的大才,就这样向命运认输投降应该是不太可能的。可惜的是,他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八岁就意外去世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