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成功后,有没有去杀死让他钻胯的那个人?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仅是说说结果,一句话而己。但我们仔细探讨一下这事,可能很有意思。
《史记淮阴候列传》对韩信微贱之时与人交往的事情写了三件,而这三件事,在韩信发达之后,都有所回应。从这三件事以及韩信后来的回应上,可以看出韩信的性格。而且我觉得,从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为何韩信最后的结局会这这样。这三件事中最为人所知的当然是受辱胯下,其次是漂母饭信。但还有一件是寄食亭长之家,这个被提起的相对少一些。
《史记淮阴候列传》一开始就说,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说韩信这家伙,不断穷,而且品行不好。因为品行不好,失去了被推举做官的资格。所以,他常常到人家里吃白食。第一个被他吃白食的人,是当时的下乡(乡名)南昌亭长。他在人家家里寄食数月。史书说,“亭长妻患之”,亭长的老婆终于受不了。这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韩信又去了,亭长的老婆没有给他打饭。韩信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怒,竟绝而去”。这是第一个与韩信交往的人。韩信在人家家里吃了数月之久。
第二个是漂母,也就洗衣服的。韩信在那儿钓鱼,人家在那儿洗衣服。看到韩信饥饿,于心不忍,就给他饭吃。这样一吃就吃了数十日。韩信很高兴,对洗衣服的说:“我以后会重重的报答你。”漂母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挣饭吃,我是可怜你没有饭吃,难道希望你报答吗?”这位洗衣服的大嫂养了韩信数十日。
第三个就是这个杀猪的,见韩信天天带着把剑无所事事,心里很不舒服。就怼他说:“看你长的高高大大的,每天带着把剑,其实就是怂包,如果不是,有本事就拿剑来砍我,没本事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葡伏。”人们都嘲笑韩信,以为他很胆小。这第三个,对韩信没有恩情,反而是侮辱他的。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快意恩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各位朋友,如果你是韩信,你会怎样对待上述三人呢?是不是应该掂量一下恩怨,再做决定。这三个人中,漂母之于韩信,有恩无怨。亭长对于韩信,也是有恩无怨,但亭长妻子对韩信有小怨。总之,亭长一家对韩信之恩大于漂母,但有小怨。至于“屠中少年”,对韩信有怨无恩。明白了这一点,以此答报也就是了。
可是,以上是我们正常人的思维,韩信毕竟不是一般人。他的处理方式,与我们很不同。当他成为楚王,回到淮阴老家的时候,是这样处理旧日恩怨的: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耶?故忍而就于此。”
韩信当了楚王,赠予当年的漂母千金。千金报德,这当然是对的。对于自己寄食数月之久的亭长,他给了人家一百个小钱。这肯定是一种侮辱。并且对人家说:“你就是个小人,做好事做只做了一半。”按我的理解,做好事做了一半也是好事。为德虽然不卒,但也是德。韩信此举未免有小肚鸡肠,薄情寡义之嫌。至于屠中少年。当年侮辱了韩信的。韩信不断没有惩罚他,反而让他当了官。并对他楚国的将相们说:“这个人是个壮士。我当初难道不能杀他吗?当然是可以的。只是没有意义。”
韩信对这三个人的态度,单个看,都没啥,都有其言之成理的地方。可是三个事放在一起,就有点意思了。从恩的方面讲,亭长之恩大于漂母之恩,亭长家吃了数月,而漂母只吃了数十日。漂母赐千金,亭长得百钱,体现出小恩赏,大恩不赏,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从怨的角度上来讲。“屠中少年”辱之胯下,是大怨,而亭长仅仅是妻不为炊,人家能一辈子养着你吗?因此算不上什么怨。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处事的另一特点,大仇者赏,小怨者罚。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韩信的千金报德,不计前嫌的所谓美德的时候。大都没有从他整体的处理逻辑上,看出他性格上的弱点。他的不计前嫌与千金报德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纵有报德之心,并无千金之力;有仇欲报,未有其便。但大人物与好,小人物也罢,处事还是要有正常的情感逻辑。韩信的这种处事逻辑,在我看来,就是胡涂。他后来的人生结局中,体现出同样的处事逻辑,功多不赏,小过重罚。在他与刘邦吕后的关系中,主客易位。他的被杀,不也是这样吗?
韩信成功后,有没有去杀死让他钻胯的那个人?
先回答问题:韩信并没有这样做。
接下来我们细说:
韩信年轻时,家里穷,又不善经营,所以四处蹭饭,实在没得吃了,就干脆去钓鱼。在河边遇到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太太,老人家看他可怜,经常周济他点吃的。一个大老爷们年纪轻轻,却混到这个份上,真丢人。
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这么记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的: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一个杀猪卖肉的年轻人,故意欺负韩信,说你这家伙虽然个头高,整天佩刀带剑的,看着挺扎势,但是我知道你本质很怂。
接着,这个恶少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你就来杀了我;怕死,你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
这什么人?像不像《水浒》里的泼皮牛二?
这种恶人古代有,今天照样有,自己贱命一条死不足惜,却喜欢四处惹是生非。
韩信看着这个恶少,看了一会儿,然后趴下来,从他的裤裆下面钻了过去,围观群众哈哈大笑。这些人把自己的乐趣,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相信大家对这种场面也不陌生吧?
当然,我们知道,韩信如此做,是因为他有更远的抱负。他是玉,不能轻易跟普通的砖瓦去碰,得不偿失。
再后来,韩信追随刘邦,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建立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专门记载了韩信衣锦还乡之后的举动: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韩信这个人还是很有感恩之心的,之前有人劝说他背叛刘邦,他就觉得受了刘邦的知遇之恩,不能背叛,如今回到故乡,果然首先报答了当初周济自己的老太太。
接下来,韩信寻找当初的那个恶少,不但没有清算他,居然封他为楚国的中尉。
中尉是武官,一般负责安全警卫工作。
看来,韩信还是很信任这个恶少的。
韩信给大家解释了自己以德报怨的原因:这家伙也是个壮士啊,当初他羞辱我,我不是不能杀他,只是杀了他,并没有什么名堂,所以我忍着。
这就是成大事者的胸怀。
其实,韩信这样不计前嫌的做法,在历史上并非孤例。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是羯族人,年轻时地位低下,史书记载: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这个石勒曾经跟邻居李阳,为了争夺沤麻池而斗殴,后来石勒发达了,找老乡们聚会,李阳不敢去。石勒还是把他找来,两人握手言欢,还给李阳封了官。
成大事,的确需要这样的心胸。
用心回答历史、考古问题,欢迎关注与点赞,也欢迎在这里分享您的观点~
韩信成功后,有没有去杀死让他钻胯的那个人?
韩信并没有杀死那个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户,反而厚待了他,让他做了楚国的中尉,当然这么做是有目的的。有人会说那叫韩信以德报怨,不屑于和市侩小人计较,但在我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德不德的问题。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这个人生的高大,而且相貌俊美,成天佩刀带剑在乡里走来走去,但他在大众眼里看上去,就是个不务正业,整天骗吃骗喝,且胸无大志的市侩之人,并不是什么真正的英雄好汉。因此才有一个年轻屠夫挑衅地对他说:“看你生得高高大大,还佩戴着刀剑,充其量不过是个懦夫,根本不是什么英雄!”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家都跟着起哄说:“韩信,如果你有勇气的话,就刺死这个屠夫;如果没有勇气,不能刺死他,就从他胯下钻过去,可以保住你的性命。”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想了想以后,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和这个屠户拼命,于是趴在地上,从年轻屠户的胯下爬了过去。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韩信就是个没有勇气的懦夫,但韩信不以为意。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回到了故乡淮阴,找到了那个年轻屠户。这个屠户很害怕,不知道楚王韩信会怎么对付自己,但令他出乎意料的是,韩信不仅没有惩戒他,还让他做了楚国的中尉。韩信对大家说:“这个人是个壮士,当初他侮辱我,难道我不能杀死他吗?我没杀死他,那是因为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因此我选择隐忍,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为此我要感谢这位壮士!”韩信的施恩于人,在刘邦眼里就是邀买人心、图谋不轨,这些作为令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更加重了,知道后来韩信收留了钟离昧,刘邦就立刻开始了行动,夺取了韩信的权力,楚王又被贬为淮阴侯,韩信成了笼中鸟,只好任人摆布。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韩信成功后,有没有去杀死让他钻胯的那个人?
关于“韩信成功后,有没有去杀死,让他钻胯的那个人?”的问题,答案是没有,不但没有杀,还召见了他,并他做了中尉。那么韩信为什么不杀掉,这个给他带来他,奇耻大辱的人?这就是韩信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衣锦还乡,专门召见项羽被打败后,韩信被刘邦夺了军权。改封为楚王,都城设在下邳(睢宁县古邳镇境内)。从下邳到,韩信的老家淮阴,只有160多公里的距离。韩信定都下邳,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定都后,韩信还抽空,召见了家乡父老们。这其中就包括,当年让他钻裤裆的那个人。
第二,任命他为,楚国中尉按照常理来说,此时的韩信,已经贵为楚王,也是一方主宰。在自己的治下,杀个把人,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何况还是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之人。不过韩信,就是韩信,并不能以常理度之。非但没有杀,还任用他为楚国的中尉。
第三,时能杀之,杀之无名楚国的将相们,都不能理解。于是韩信,对他们说。别看这个人,曾经让我受胯下之辱,不过他也算是一个壮士。当年我就能杀掉他,但杀掉他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当年,我们没有杀他,现在也不会杀他,所谓杀之无名。
第四,忍一时之辱,成当下之功正是由于,韩信有这种,忍辱负重的气度,才会在楚汉相争中,大放异彩。为最终自己,赢得了楚王的封号。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兵仙”的赫赫威名。
最后,功成名就后的韩信,不但没有杀害,当年辱他之人。还以德报怨,封他做了楚国中尉。真可谓:宰相肚里能行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气度非凡,非常人能及。
韩信成功后,有没有去杀死让他钻胯的那个人?
没有。韩信并没有杀死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户,反而厚待了他,让他做了楚国的中尉,当然这么做是有目的的。
韩信成功后,有没有去杀死让他钻胯的那个人?
有一句成语叫“胯下之辱”,说的是汉朝韩信受辱的故事。
原来韩信有一次到集市去,被一个屠户看见韩信身材魁梧,还喜欢带剑,却是贫困汉子,于是嘲笑韩信:“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屠户真没想到,韩信真的趴在地上,从屠户胯下钻了过去。惹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都认为韩信的胆子很小。
多年以后,已是“淮阴侯”的韩信并没去杀死屠户,反而奖赏了他。众人不解,韩信说:“如果侮辱过我的人都这样宽大为怀,既往不咎,那些过去和我矛盾的人就会放下心来,从而减少同我的摩擦。”大家都很佩服韩信有大将风度。
有道是“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有时候,放下心中的恨,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