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中国人都知道,所谓的“三伏天”,就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一般是三十或四十天。而天热的时间,又叫“暑”。二十四节气中,有三个带“暑”字的,他们分别是立秋之前的“小暑”“大暑”与“立秋”之后的“处暑”。生活在北方,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都知道,“立秋”前后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正好与这个“暑”字对应了起来。
这个问题是问,到夏至的时候,太阳已经最大程度直射北半球了。为什么不从夏至计伏。而是要等到之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个问题道理其实很简单,但要说明白也不太容易。它牵扯到中国古代文化与历法相关的多个方面。最主要的第一是干支记年的问题,二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还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阴阳理论。
下面先说简单的道理。从春到夏,太阳从南往边,慢慢的向我们居住的北半球靠近。随着太阳的临近,北半球地面的温度越积越高。到夏至的时候,太阳到了最北端。之后,又慢慢的向南移。并不是在太阳南移的同时,地面的温度达到最高,而是要向后延迟一段时间。这正如我们在房间烤电炉。感觉热了,关掉电源,但房间的温度却还会上升一段时间。道理是一样的。
房间的温度什么时间最高?根据经验,是在每年的立秋前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年划分的。一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分。根据太极生两仪,一年有两个季节,冷和热,两仪又生四象,冷热又分出春夏和秋冬四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季大约九十一天多点。冬夏的时间都好确定。夏至日的前后各四十五六天,就是夏季。这个时间就是从立夏之后到立秋之前。所以,从夏至到立秋的时间,大约是四十五六天。二十四节气十五天一节,共有三个节,夏至之后是小暑,既叫“小暑”,说明已经开始热了。到“大暑”再到“立秋”,到“处暑”,共四十五天,这叫“暑天”。也就是热天。这个时间,在夏天是两个节,三十天。在立秋之后,一节,十五天。这样,热天就过去了。“处暑”,就是出暑。处,也就是停住不走的意思,说明暑热到这个地方就不向前走了。
中国历法,最基本的理论是阴阳理论。以上是根据太阳历划分的热天,而“三伏天”是阴历对热天的描述。阴历与文化的联系就是天干地支记年,与五行生克。
天干地支记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配合产生六十种组合以记年的方法。我们常说天干地支记年,其实天干地支不仅可以记年,同时,它还可以记月,记日,记时。这四个的天干地支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八字。干支记时的顺序如下图,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一循环,称为一甲子。
天干共十个,所以,在循环中,一个字,比如“甲”每十天出现一个循环。今天是甲子日,十天之后的第十一天,就是甲戌,二十一日是甲申。以此类推。
十天干与五行配合,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时间与天干相配合之后,时间便也就带上了五行的属性,比如带“甲”的时间,属木,带“丙”
的属火,带“庚”的属金。五行相生相克,时间之间也就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
带“庚”的日,称为“庚日”,庚日属金,而四季当中,夏季属火。当夏季的火,遇上庚日的金,金被火克,被伏。因为这个时候,最热,火是最强的。所以称伏天。
下面讲为什么是第三个庚日入伏。十天之内,必有一庚日,假如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那么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第十天,第三个庚日是第三十天,刚好和小暑的时间相近。进入头伏,四十天后中伏,五十天后末伏。因为立秋在夏至之后四十六天左右,末伏在立秋之后。
假如夏至之后第一天是庚日,第三个庚日在第二十一天,进入头伏,三十一天,进入中伏,到四十一天的时候,还没立秋(四十六天左右)于是,中伏再加十天,变成二十天,此时已立秋,再过一个庚日,进入末伏。
总结一下,从小暑到处暑,四十五天时间,是阳历对一年最热时间的描述。伏天,是阴历对一年最热时间的描述。此二者时间大体相同,又不完全重合。“三伏天”带有阴历的特点,时长时短,很不固定。但大体上与阳历是一致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