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十而立,具体都有哪些?

谢邀。

“三十而立”是孔子说的。这大概是孔子说过的最容易理解的话。它没有丝毫难懂与艰涩之处。立就是站立,三立而立,是说,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了。评价“立”与“未立”的标准,我认为很简单。如果到三十岁的时候,你还在跟父母要生活费,或者还在接受父母和亲人的接,说明你还没有立起来。否则的话,你就是立起来了。

标准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就接受亲人的馈赠来说,有的是常规性的,有的是礼仪性的。比如说,你生孩子时,父母亲给了你五万。父母亲办三十年结婚庆典的时候,你为他们花了三万,这就是礼节性的。不代表你的啃老。如果你三十岁的时候,还要定期跟父母要生活费,那就只能说,你还没有“立”起来。

立的比较准确的解释应该是“立业”。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有工作,能挣钱。有了钱,就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了。就称之为立。当然,有了工作能挣钱的背后,是要有软件和硬件的支撑,硬件是身体发育的成熟,如果身体没有发育成熟,也不能参加工作,是无所谓“立”的。软件是头脑发育完全之后,具备自立于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只有两样同时具备了,才可以找到工作,才能挣到钱。才能自立。

中国古代是把“成家”和“立业”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的“成家立业”,两个词可以看做是同意词,但又有不同,中国人把“成家”和“立业”看成是一个人自立于社会的两个标准。只有这两个标准都实现了,才能叫“立”,如果有一样没有实现,也不能算做是立起来。原因很简单,传统的中国人把家族的延续看的很重。自己能立起来之后,接着就有生儿育女。因为立的标准是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要能为父母养老,同时,能养儿养女,以便自己在老了的时候,有人能来养你。这叫“我养你小,你养我老”。只有把这些义务都能尽到,到尽到了,才算是真正的“立”起来了。而这种“立”,是把个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只有立了起来,社会才能发展,如果人人都立不起来,社会就会灭亡。所以,中国传统的“立”,不仅与个人相关,也与家庭相关,同时又与社会相关。这个立的途径,联结的是修身,齐家,治国的途径。

现在社会,立的标准,与传统大概有些差别了,这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关。我不知道现代人理解的“立业”与“成家”有没有联系。但社会是确实有些成功人士,事业有成,但没有成家,这在传统的意义上,叫不叫“立”我还真说不清。但有一条是一样的,就是这些人只要想成家,想结婚是很简单的,只是他们自己不愿意。

“立”有个笼统的标准,就是有了养家糊口,立身于社会的资本和能力。但这个能力没有一个量化的统一标准。如果一个人立志只有住上别墅开上豪车才能算立,那么,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无法立。但仅仅能立身于社会养家糊口,大多数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达到。圣人的标准,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标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