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徐阶是明朝从嘉靖到万历初年重要的历史人物。说他是张居正的老师,也不算错。可是,他们的师生关系,与现在所谓的师生关系不同。科举的时候,参加考试的考生如果考中了,就与主考官形成师生关系。主考官称为考生的座师。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这年的考官是谁,我没有查到。不知徐阶是否是张居正的座师?现在许多人直接把徐阶称为张居正老师,指的应该是他们在官场之上相互勾结与利用的关系。

如何评价徐阶?是需要丰厚知识支撑的。不敢私自评价。徐阶的传记在《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一百一。现在根据《明史》的资料,大体的说下他的情况。

徐阶是松江华亭(现上海)人。自幼聪明,史书说他“为人短小白晰,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中了探花。进入仕途。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四十多年。几乎与嘉靖一朝相始终,隆庆初年致仕还乡。万历十年左右去世,享年八十岁。如果要研究明朝嘉靖时期的历史,徐阶大概是个绕不过去的环节。

我读了一下徐阶的传记,印象大体是,徐阶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这并不是因为他好斗,而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的一生从嘉靖四十一年为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和严嵩斗,后半部分和高拱斗。虽然因为这争斗,他也付出了代价,土地被没收,两个儿子被戍边。但总体来说,他的结局还是不错,比他的对手和朋友都要好。这与他的“性颖敏,有权略”是分不开的。

徐阶二十岁中进士,他的对手严嵩二十五岁中进士,张居正是二十三岁。他们都算是当时的厉害人物。年轻人进入士途,一般都会保持几分正直的。试图展现自己才能的。但是,封建官场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进入官场之后,只有成了奴才才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这一点上,在徐阶的身上,表现的还是比较明显的。

《徐阶传》中记载了两个徐阶抗上的例子,一个他胜了,还给他赢得了好名声。一个他败了,不得不妥协。

第一个事是嘉靖皇帝想要降低孔子的待遇,也就是在祭祀孔子的时候,把规格降低。嘉靖皇帝让大臣张孚敬主持讨论。徐阶坚决不同意,发表了反对意见。张孚敬想以势压人,威胁徐阶说:“你想背叛我吗?”徐阶说:“没有投靠,就没有背叛。我不是你的人,何来背叛?”这个事情,给他赢得了良好的个人声望。

第二个事,也是和礼仪有关。当时,嘉靖的皇后死了。这个皇后对嘉靖是有恩的,当初嘉靖修道很变态,杨金英等宫女不堪忍受,便想杀死嘉靖。是皇后及时赶到,处理了宫女,救了嘉靖。现在她死了,嘉靖想让皇后进入宗庙祭祀的行列中。按惯例,这是不符合规定的。但是,嘉靖一朝闹来闹去,最大就是这个事,所谓“议大礼”。因为他不是前代皇帝明武宗的后代,只是堂兄弟。他父亲的一支,本来是入不了宗庙的。嘉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把自己的爹拉到大明朝的宗庙里,享受皇帝待遇。明臣杨廷和就是因为不支持他,而去职的。皇后的事情,本来与之前不同,因为皇帝没死,皇后先死了,按惯例是应该在奉先殿弄个牌位先供着,等皇帝死了之后,才能一起入宗庙。但是,嘉靖不管,任性惯了。现在,又把这事拿来讨论。这次徐阶还是坚持原则。很快,就收到嘉靖为他量身定制的小鞋。

当时因为嘉靖修道,道教得到尊崇。刚好在邯郸要修一座吕仙祠,嘉靖便让徐阶前去主持。徐阶当然不原意,不想去。于是,只能改变主意,不再反对嘉靖。嘉靖也是欣赏徐阶的才干。不想太为难他。但是心里对他还是有意见。为了警告他。把与他一起反对嘉靖的另一个官员罢免。而且还找了个理由,说此人元旦所上贺表中出现失误。经过此事,徐阶大概明白了,在嘉靖的手下当官,坚持原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皇帝满意。误透这个道理,让他能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徐阶与严嵩的争斗。是权利之争。他的最大功绩是在嘉靖、隆庆换代之时对前代遗留问题的纠正。徐阶活了八十岁。嘉靖活了六十一岁。假如他在嘉靖生前退休的话,可能他的历史功绩大概也会与李春芳陈以勤等差不多。也就是个过度人物。可是,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让他完成了从嘉靖朝到隆庆朝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如果嘉靖也能活到八十岁。历史上的徐阶,应该与严嵩差不多。

但徐阶和严嵩还是有不同的。在那个时代,甘当奴才,就是会当官。会当官不一定能办事。严嵩是会当官,不办事的人。徐阶是即会当官,也能办事的人。对严嵩来说,办事不重要,对国家人民好不好不重要,只要皇帝高兴就好。所以,后世对严嵩的评价是“一意媚上。”而徐阶则不同,他是有真正的做事能力的。除了哄皇帝开心之外,他还想着把事情做好。

明史上有个例子。当初蒙古俺答打过来了。请求大明朝朝贡。说白了就是来敲诈勒索。嘉靖皇帝召集大臣商议。严嵩说,他们是来抢东西的,攻城是攻不下来的。抢完了,他们就走了。这种处理水平与清末,不打不战不和不降有得一拼。而徐阶的应对,有理有利有章法有谋略。徐阶建议先派使者与俺答谈判,以拖延时间,等到各地救兵,然后反击。这样的对比,谁优谁劣,一眼就可看出。

徐阶的能力比严嵩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除阶整倒严嵩,凭的不是能力。而是形势。严嵩老了,不可能干一辈子。他从嘉靖四十一年下台,直到隆庆元年去世,大概又活了五年左右,死的时候八十七岁。嘉靖比严嵩早死了一年,直到死的时候,他对严嵩的感情,还是没变的。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以前的朝代不同。朱元璋因为宰相的权力过大,取消了宰相制,建立了内阁制。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一开始的时候,内阁成员的级别是很低的。比如大明朝第一届内阁,级别最高的解缙,才是四品。到了后期,内阁的权力也大了,级别也高了。内阁一开始的时候,成员的权利是平等的。大家一起为皇帝处理事务。后来形成首辅制。由首辅负责。首辅制形成之后,成为惯例。一人成为首辅之后,永远是首辅,如果因为丁忧守孝的原因,回家休息三年后回来,依然还是首辅,他不在时继任首辅的,要把位子给还回去。但权利这个东西的诱惑力太大了,得到的,都不愿意放手。所以,一旦上位,都想把前任弄死,使他永远不能回来夺自己的权。这就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内阁恶斗的制度性原因。严嵩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搞死夏言的。如果夏言不死,只要嘉靖皇帝有一天想起他了,只要他回来,严嵩就不能掌权了。所以,严嵩必须把夏言搞死。后来严嵩发现徐阶有取代自己可能的时候,也想害徐阶。可是,每次都被徐阶化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徐阶的水平确实厉害。明史上有许多例子,这里就不多说了。

严嵩倒台之后,徐阶开始主政。他提出了一个很响亮的口号:“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可以说是很得民心的。他与高拱的争斗,也是权利之争。

徐阶主政的这段时间,搞得还是很不错的。按规矩,在嘉隆之际,一部分人老人退休了,一部分新人就要上来。内阁中的人员也有交替。入阁的程序大概是要经过廷推,首辅的影响力很大。可以通过提名,使自己喜欢的人进来。嘉靖后期,除阶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提拔高拱进入内阁,一起进入的还有郭朴。对于徐阶,本来是想通过提拔来拉拢高拱,使他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可是,高拱对徐阶的拉拢并不领情。这是因为高拱的身份是太子裕王的老师,在裕邸讲课已经有九年了。按常规,太子登基之后,他的老师入阁是正常的。徐阶拉高拱入阁,不过是个顺水人情。高拱觉得,即使你不拉我,等新皇上台后,我也会入阁,何必承你的情?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想法,高拱入阁之后,不卖徐阶的帐。而且高拱办事的能力也是很强的。特别是有识人之能。是个一流的吏部尚书。可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比之徐阶还是差了个档次。徐阶没拉住高拱,便重新寻找政治同盟,这时,他看上了张居正。张居正与高拱同为裕王老师,本来关系不错。在嘉靖皇帝去世,写遗诏的时候,徐阶没有找同为阁臣的高拱商量,而是和尚未入阁的张居正商量。这对张居正来说,是知遇之恩。可是,这让高拱非常生气。甚至连张居正都恨上了。高拱的这种表现,可能正是徐阶想要的。

在后来的时间里,徐阶从容布置,很快把高拱给弄回老家休息去了。同时把张居正拉入内阁。但徐阶对官场的了解是很透切的。他知道,对于当时的隆庆皇帝来说,心中更信任的是高拱。高拱还是要回来的。他把一切安排好之后。便退休了。

徐阶退休之时,张居正在内阁是居末位的,按惯例,只要排在前边的人退休了,后边人的位置才会上去。要想他当家主事,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很快,通过张居正的运作。高拱就回来了。在内阁中,高拱当时只是排在张居正之前,同是位置靠后的。但高拱不管这些。毕竟他是隆庆帝最信任的人。他回来没多久,三下五除二,把他前边那些人统统排挤走了。接下来,他就想办法收拾徐阶。徐阶之前整过他,想要报仇,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假如徐阶不死,有一天重回内阁,就是自己的领导。所以必须往死里整。所以,这个时候徐阶开始倒霉。虽然张居正想帮他,但高拱当家,张居正也没办法。徐阶家的地也被没收了,两个儿子也戍边去了。

如果隆庆皇帝不死,张居正大概也没有机会上位。一辈之就压在高拱之下了。可是,偏偏隆庆皇帝只干了六年就死了。高拱很快被张居正搞下台。这时,除阶的危机,才真正解除了。

明史对徐阶的评价是,“阶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个人觉得,这个评价是公允的。

怎么评价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不认识

怎么评价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中国明代大臣。字子升。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三十一年入内阁,四十二年任首辅,隆庆二年(1568)七月致仕。徐阶性颖敏,有权略,器量深沉。在延平府推官任中,创社学,毁淫祠,捕巨盗,清狱囚,无辜受害者多得平反。在吏部任上,一反过去接见庶官不数语的常规,见必咨以边腹要害、吏治民情,各官皆乐为用;又知人善任,所荐官员多谨厚长者,深得人们赞誉。任首辅之后,尽反严嵩弊政,注意选用与保护人才,谏止动辄捕杀边镇大臣现象。又力救户部主事海瑞,使免一死。明世宗死后,起草遗诏,将大礼议中因言事得罪诸臣全部平反,存者招用,死者优恤;同时起用有节行、恬退自守之士,以励忠义风节。徐阶执政期间,还减轻百姓负担,清理盐课,致流徙尽复,课额不亏。徐阶为取得世宗信任,避免严嵩迫害,也“谨事嵩”。罢官乡居后,子弟家奴横暴乡里,致讼牒山积,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按治,以重金贿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嗾使给事陈三谟,罢去海、蔡。死后,赠太师。著有《世经堂集》。

怎么评价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徐阶能和大明最聪明的皇帝之一嘉靖和历史上著名奸臣严氏父子长期周旋而笑到了最后,证明他是一个智商和情商很高的人。徐阶与张居正相比,他缺乏张居正的胆识,(徐阶同样也不俱备张居正的机会)徐阶与海瑞相比,他又缺乏海瑞的廉洁。(如果徐阶也像海瑞一样廉洁的话,绝对不可能和严氏父子长期周旋,而是早早被排挤内阁了。)徐阶所身处的环境限制了他,让他只能成为一个谨慎有余而胆识不足的温和派。

怎么评价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说到徐阶,最适合他的词大概是“忍辱负重”。他的一生都在跟严嵩斗争,却选择了隐忍,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历史又一次证明,正义和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他做到了二十年来没有人能做到的事,搞垮严嵩及其党羽。我认为“忍受”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很多时候,你只能选择沉默,但你心里也清楚,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你成功的不竭能量。

怎么评价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徐阶:正直与腹黑并存的政治家

徐阶小时候的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传奇,在他刚满周岁的时候,不慎掉进一口枯井中,当时昏迷过去,家人都以为他活不成了,但是三天后他竟然神奇地苏醒过来;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他从悬崖峭壁上摔了下来,大家认为他肯定没命了,但是他的衣服居然挂住一棵大树使他保住了性命。

这使人们感到十分惊奇,都说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徐阶个子不高,但生性聪颖机敏,善于谋略,喜怒不形于色。

徐阶早期跟随聂豹学习心学,天资聪慧的他学会了心学的要领,但其中的精要"知行合一"还没有融会贯通。在担任福建延平府推官期间,处理偷开银矿的一群黑恶势力过程中,使他彻底明白。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又异常的真实。司马光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处理这件事上,徐阶采取了——变通。这件事情后使他彻底把所学的心学融会贯通。

自此以后,他的好远开始了。1545年,他升任吏部侍郎,即人事部副部长。在担任吏部侍郎时,他一反过去吏部官员接见庶官不多说话的常规,见到下面来的官吏总是仔细询问边腹要害、吏治民情,所以各级官吏都很愿意和他打交道。他知人善任,经过他推荐的官员大多是谨厚长者,深得朝臣赞誉,不久他又升为礼部尚书。

在他与严嵩的争斗中,一直隐忍着,讨好皇上,在等着严嵩不被皇帝所待见。在严嵩被勒令退休后,徐阶还亲自到严嵩家去安慰。在告倒严世蕃中,有人认为最具杀伤力的是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以及设置冤狱,残害杨继盛,但徐阶却不以为然。他拿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奏折:严世蕃勾结倭寇,自老家私建豪宅,占地有王气!果然,皇帝大怒,斩严世蕃。严嵩饿死于老家茅屋之中。徐阶可以说是把皇帝的心思摸透了。杨继盛是皇帝处死的,皇帝是肯定不会承认自己错误的。所以,他自己编造了一个罪名。徐阶并不是光明磊落的,但却有政治家的智慧。

徐阶在担任首辅后,十分注重选拔人才,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积极革除弊政,清理盐税,减轻百姓负担。

景王死后,他上奏将景王霸占的陂田数万顷给了百姓,使老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还废除朝中的许多浪费项目,尤其是皇帝信奉道教的开支。他的做法,得到朝中上下的拥护,人们称他为"名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贤相,有所作为!

徐阶退休回家后,纵容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导致晚节不保。

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惩治了他的家人,于是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可谓一手遮天。所以当时人又称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因此也把他称为"权奸"。

万历十年,徐阶80岁高龄,皇帝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第二年,徐阶病死。赠太师,谥文贞,著有《世经堂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