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4000的话,相当八十年代的多少钱?有何依据?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不好回答。首先,4000元工资,在今天的社会里,处在不同的地方,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不同的感觉。假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四千的月入可以保证活着。拿着这点工资,不可能在一线城市感受到幸福。如果在二三线城市,四千的月收入,可以保证基本生活了。要想过得好一点,还要继续努力。如果是退休人员,在小县城或是小乡镇生活,那就会相当幸福了。

另外一个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刚刚解决温饱,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的时期。而现在,是已经实现小康的时期。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生活水平不一样,仅仅以工资的多少,对生活的变化无法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笔者对八十年代的生活,多少有些感受,还是想以自身的体验,说说这些年的变化。

如果以物价的变化来推算货币的购买力,选择的物品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每个人的算法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据说有经济专家算出的结果是15块左右。按这种算法,人民币在三十多年间购卖力下降了260多倍。我觉得,这个数字恐怕有些夸张了。以食品的价格来算,笔者自己也有所感受。八十年代,笔者家乡一个水煎包的价格是五分钱。现在大概是2元左右,价格上涨了四十倍。以这个数字计算。四千块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块。以当初的一百块,与现在的四千相比,大体靠谱。除了食品方面的,再看看其它的。笔者91年参观故宫的时候,门票是3元,现在是60元到80元之间,价格上涨也是在20到30倍之间。

既然已经得出一个结论,是不是说,这就是一个定论了?肯定不是。如果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四千元,相当于八十年代的几十到一百元这个结论。假如我在八十年代,是几十到一百元的工资,现在四千元,说明我的收入没有增长。必须要超过四千,才算增长了。这个结论恐怕也不对。如果是这样,那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全部是通贷膨涨的原因了。人们不会感受到实际的成果。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在对比的时候,换一下物品,得出的结果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你才会感觉到四十年来翻天履地的变化。

我们就以电视机为例。笔者老家在胶东的一个村庄。一九八六年,全村有了第一部电视,日本进口的24寸彩电,价格四千左右。是一个外出干建筑承包的农民挣了钱之后买的。那时候,一般工人或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大概也就是一百上下。四千块钱大概是许多农民一辈子都没见过的。是一般挣工资人员四五十个月的工资。而今天,这样的电视机已经淘汰了。按现在的价格,大概也就值千把块钱。以现在一般工薪阶层,五千到一万的收入水平。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五到十部。这样算下来。人们的实际收入增长了二百多倍。这个数据,大概可以解释四十年的成就了。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刚刚进行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进入商品社会。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和生存,与钱的关系不大。这个话,八零后的,可能就听不懂了。也就是说,那时候,没有钱,也是可以生存的。笔者八十年代后半期在读初中。当时我们住校吃饭是不花钱的。每人从家里拿点玉米面交到学校,换成饭票。学校把玉米面加工成窝窝头和玉米糊糊,再从家里带点感菜,就是我们的伙食。学校食堂只有中午炒点菜。基本上就是白菜炒肉片之类,五毛钱一份,谁要吃的话,要提前预订。当时我们班里,只有一两个人,每天中午吃熟菜的。大多数吃个窝头,啃点咸菜也就算了。按玉米五毛一斤,每月五六十斤玉米面,也就是三十元左右,就可以生活了。现在说这些,大概没人相信了,可这确实是当初的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八九十年代,人民币对美元的价格就是7元左右,现在还是在6-7元之间。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来说,它是没有贬值的。如果八十年代拿100元,现在拿4000元。如果有了住房,在二三级小城市里,会过得很幸福。扣除每月一两千元的生活费。剩下的钱,其购买力比八十年代要高得多。

工资4000的话,相当八十年代的多少钱?有何依据?

看买啥了。如果买自行车,永久车,现在4000元至少买十辆,相当于80年代的1600元,也就是那时候两年多的工资。买电视,现在4000元买42英寸的数码电视可以两台,80年代需要10万,就是说,现在的4000,相当于那时候的100000元,是200年的工资。所以,数字比较没意思,就看你买啥。

工资4000的话,相当八十年代的多少钱?有何依据?

八十年代初猪肉价格是每市斤九角六分,大米是一角肆分捌厘,另外单位还要补定量粮食差价。打家具的木工师傅和泥工师傅每个工是一块八角钱。所以,要看从那方面去比,否则的话是不可比的。

工资4000的话,相当八十年代的多少钱?有何依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