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尧、舜禅让难道是假的?

网上查了一下,这个问题在好多网络平台上都有讨论。对历史上禅让制度的有所怀疑,这些年有不少人提出此说。这尽可以讨论。但题目中提到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似乎是说,韩非子对禅让制度是否定的。个人觉得,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在《韩非子》当中是怎样说的。“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这是《韩非子说疑》中的一句话。

《说疑》是韩非子讲述君王用人之道的文章。文章中说,君王要懂得用人之术。如果君主不会用人,就会国家消亡。为了讲明这个问题,他分历史上那些人才是可用之才,那些是不可用的。他说,像许由,卞随,务光,伯夷、叔齐,这些人是不能用的,因为他们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向君王称臣。还有像关龙逄,比干,伍子胥,申包胥这样的臣子也是不能用的。历为他们个性太强,只会强迫君王按自己的想法,一般姓受不了。也不是可用之臣。而在可用的人才当中,有有能力帮助君王使国家强大的。也有谄谀的奸臣。君王如果自己不明智,用了奸臣。就可能身死国灭。上面的这句话,就是被君王误用的奸臣,想要谋夺君王权力时,为自己找的理由。

 乱主则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死。众人所誉,从而悦之;众之所非,从而憎之。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乱主因为没有识人之明,任用了奸臣,奸臣培养起私人势力之后,就想要夺权,于是聚众商议。为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找借口。因为奸臣想夺权,夺权的行为,会造成对自己道义上的损害。于是他们的党羽便说,当初舜和禹不是当臣子的夺了主子权吗?

韩非子的《说疑》,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上,探讨君王统治用人的方法,而不是为臣子的谋反寻找合理性。所以,文中的这段话,并不能代表韩非子的历史观。或证明他不承认禅让的存在。

我看到有些论者提到一部典籍《竹书记年》,说是通过它的记载,否认了禅让的真实性。我大体翻了一下这部书,也没有看到具体直接否认这一史实的。在尧和舜的项目之下。它是年代述说事件,大体上也与《史记》说法类似。 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下,没细看,谁发现确切的证据,可以告诉我。

现在,否认禅让的大有人在。他们的论据大都是以今证古,以近论远。比如汉曹丕受汉献帝禅位之时,曾说过:“舜禹受禅,我今方知”,很有些恍然大悟之感。以为自己看透了历史。这种看法,大概和晋惠帝觉得人家快要饿死了是不去喝肉粥的原因是一样的。

从汉末曹魏受禅到晋受魏禅,以至后代所有以禅的名义进行的权力交接,都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然的禅。但以之后的历史推测三代之前的情况,恐怕就不大靠谱了。时代不同,条件不同,做简单化的对比,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根据夏商断代工程的成果,夏朝开始于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这样算来,尧舜的时代距曹丕称帝的公元220年,大约两千五百年左右。如果从曹魏受汉禅能推测出尧舜禅让时的情形。那么,从孙中山就任大总统的情形,大概也可以推断出秦始皇登基时的情况。后者时间相隔才两千一百多年。这种推测,显然不靠谱。

尧舜的时代,是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时代。那个时代是否存在私有财产,大概还弄不清楚。那时的所谓宫室,大概也就是搭个茅草棚子。那时的王或“天子”,与商周之后的“王”大概很不相同。最大的不同,大概是他们享受的少,而付出的要多,他们是要带领部落种田猎谋生存的。

据文献记载。尧选舜当接班人的时候,为了考察他的能力,让他在大风大雨的天气中,一个在田野里,看他迷不迷路。这其实就考察他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带领部落求生存的能力。而大禹治水更是为人们所熟知。七过家门而不入,说明那时候的领导人确实是带领大家干活的。

《庄子》中有个故事,尧当天子的时候,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居然不要。高大上的理由虽然说了一堆。但我觉得,背后的原因肯定是,当了领导,是要为百姓出力,而不是享受的。我们可以试想以下,在三代或秦汉之后,还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们。只看见为夺天下杀得血流成河的,从没看到以天下相让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尧舜的历史资料,大都是诸子时期据传说对那个时期的描述。诸子时期最早的,离那个时代也有一千五百多年了。他们所听到的,所知的,也只是个大概,细节的方面,大概也只能靠自己的理解来补充了。诸子们因为不同的学术观点,所以对细节的描述自然也不可能相同。但有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是,尧之后是舜掌管天下,舜之后是禹,他们之间的权利交接不是父子相承。 这是与后代不同的。虽然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但与后代父子相承的血亲关系毕竟不一样。禅让时代体现的是能者上,也就是选贤与能。而后世体现的是亲者上。这是根本不同。

站在诸子百家不同的学术观点上,在同一风景之下,看到不同的情况。有的看到脉脉温情,有的看到残酷斗争。但还一有个事实,大多数人应该是承认的。尧的儿子丹朱虽然没有继承天下,却有封地,成为诸候。舜的儿子商均也一样。这一点,《竹书纪年》上也有提及。三代也是如此,夏灭之后,有杞国存在,商亡之后,有宋国存在。等到秦汉以后,前朝的亲属不被斩草除根,恐怕就不太可能了。

总之,我觉得三代之前禅让的形式,确实存在过。我们对历史可以怀疑,但如果觉得之前的历史都是经过别人别有用心的粉饰过的,恐怕有点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