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死后,林家在官场是否仍有影响力?
对于林家,以及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红楼梦》第二回是这样介绍的:“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候,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为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按上边的介绍可以看出,林家也是名门望族,祖上是袭过列候的。支庶不盛,也就是人丁不兴旺。到林如海的时候,没有兄弟。林家和林如海血缘关系最近的。也就是堂兄弟。再看看他家在官场中的延续情况,基本上就可以分析出他林家在官场上的影响力了。
这个问题可以和贾家对比来看。贾家的爵位是“公”,而且是兄弟二人俱封公,所以有宁荣二府。四大家族中,贾家的爵位是最高的。史家是候爵,王家是伯爵。而薛家是“紫薇舍人”,不知属于那个等级的爵位,但不会高于“伯”,只能在“子”“男”两个等级中。
林家本是姑苏大族。他家祖上的爵位是“列候”。这个爵位应该是汉代爵位。《红楼梦》第二回介绍林如海情况一页有“脂砚斋”眉批说:“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也就是说,《红楼梦》是小说,他讲的虽然是清朝初期的世态人情。可是其中所涉及的官衔等的描写常常是半古半今。这样的描写,让人在评价书中人物的时候,许多方面,就不可以按当时的历史严格对应。只能按小说本身的逻辑说话。
古代的爵位授予,历代有所不同,大体的情况两种,一种世袭罔替,也就是世世代传下去,王朝不亡,爵位不断。比如明朝的徐达家,以及刘伯温家,这是功劳极大的。终明一代爵禄不衰。还有一种是爵位逐代递减,三四代之后,就除消了。林家的爵位,属于世代递减的。林家到林如海的父亲时,爵位是本应取消的。由于朝庭加恩,又多袭了一代。到林如海,就是凭自己的本事,科举出身了。他的官职到底有多大,恐怕红迷们永远争不出个结果来,其原因就是因为曹雪芹写的官职是古今相杂的。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这肯定不是明清的官职,无法评价其大小。但是,林如海还有个职务是巡盐御史。这个职务,明清时期管理盐务的,大体应是四品左右的官。这个官职的级别应该与贾政差不多。贾政的职务是工部员外郎,但说起政治影响力来。林如海比之贾政可能差多了。四品的品级虽然不低,林如海管盐政,比之贾政更多些实惠。
贾府当时是有政治影响力的。其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贾政工部员外郎的职务。比如帮贾雨村复职,就是和这一职务相关联。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也是于贾政的职务有关。荣国府只是个架子。贾赦虽然是世袭的一等将军。但是,现实的政治影响力是很有限的。明清时期,将军武职一般不会参与政治。至于贾雨村为了给贾赦搞几把古扇逼死人命,并不是因贾赦的权力,而是报答贾政起复之恩。
还一个情况要说明一下,贾家在元春封妃之后,贾政也因此升官,当了学政。学政是相当到现在的省教育厅长的职务。与现在不同的是,学政是主持科举考试的。一省中考中的是举人。而本科所有考中的举人,与考官都是有师生名份的。这种名份,在古代是很受重视的。这种名分和关系,也是形成政治势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门生故吏。门生是在故吏之前的。
我们说了一点贾府的影响力,也是为了和林家对比。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反谓家族的影响力存在,必然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家族中有人有官位,有权利。最低也要这个家族曾经提拔的人,对他们还有感情,愿意为他们办事,他们的影响力就在。否则,就说不上影响力了。
林家的情况是,除了林如海之外,大概是没有在朝做官的。就算有,也是关系很远的。谈不上什么影响力。假如林家有人在京做官。林黛玉在外婆家,不会与林家丝毫不接触。所以,我的结论是,林如海死后,林家在朝庭应该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答案已经给出了。可是,这个问题其实还没讲明白。因为在问题的论述部分是这样介绍此题的:许多人说,贾母希望宝玉娶林黛玉是希望同有影响力的文官家庭联姻,以改变贾府现状。于是,题主就问了这样的问题,到底林家是否有影响力?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无法回答。现在,我把它拆成几个小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贾母希望宝玉娶黛玉吗?如果贾母真的同意支持宝黛爱情,他们就会有情人成眷属吗?林家是所谓的文官家庭吗?娶了文官家庭的女儿就能改变现状吗?
现在一个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在宝黛钗的三角关系中,贾母支持宝黛,而王夫人支持玉钗。这样,就很自然的把《红楼梦》中的人物按对宝黛爱情的态度分成了两派。我觉得,这种政治斗争的解读方法严重降低了《红楼梦》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如果《红楼梦》的意义确实如此,那么,它的文学与艺术的价值大概也就和《珍环传》差不多了。这种观点,不知最初的提出者是谁,可是,刘心武先生是最著名的支持者。经过他的宣扬,才使得这种观点,几乎成为了主流。
但是,在宝黛爱情中,贾母与王夫人态度的问题,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贾母和王夫人肯定是疼宝玉,也但希望他能找一人好媳妇。这一点,她们二人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只是说,什么样的媳妇算是好媳妇,选择的标准可能会有点不同。但大的原则性问题上,是没有不同的。这就是必须符合封建礼教的标准。还有一点,二人也是相同的,既是,宝玉的婚姻必须是家长做主的。想要自由恋爱,这种想法的本身就是错的。
《红楼梦》悲剧性的原因就在于,宝黛之间自由恋爱性质的情感是不容于整个社会礼教的。而对道德礼教的维护上,贾母与王夫人是一样的。宝黛爱情在本质上是与整个社会对立的。这一点,舒芜先生在文化经典普及版《红楼梦》前言中说的很清楚。所以,在《红楼梦》中,贾母与王夫人爱宝玉的心是一样的,根本就不存在在宝黛爱情问题上,贾母与王夫人的路线斗争。
现在我们可以说,贾母爱黛玉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爱与支持她与宝玉结婚是两回事。所以,前八十回所透露的情节,既无法得出她支持的结论,也无法得出反对的结论。因为宝黛的爱情客观上具有反对封建礼建的社会意义。如果把宝玉黛玉及贾母划为爱情问题上的同一阵营,是不是贾母成了反封建的时代先驱。这样的解读,显然有些问题。
林家祖上是列候,基本上也是武人出身。算不得什么文官家庭。但是,林黛玉从小也是受过文化教育的。同时,由于母亲早逝,她缺少了所谓的女德教育,这就使她的身上更多的保持了人的天性。这是她的特点,在婚姻的竞争中,这恐怕不是优势,反而成了劣势。与之相对比的薛宝钗恰恰是受过良好教育,能自觉遵从所谓女德的规范的。所以,在婚姻的竞争中,林黛玉是处于先天劣势的。这个劣势恰恰来自于所谓的爱情。在宋明理学看来,爱情大概就是“人欲”,婚姻大概是“天理”。把爱情从天理中剔出出去。是所有卫道士们努力的方向。
但题主所说的贾府希望通过与文化家庭联姻的方式来提升贾府文化品味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并非空来风,它虽然不适用于宝黛的爱情。但是对贾府的婚姻现实来说,是相符的。例子很容易找。十二钗中只有三个结过婚的媳妇。李纨、王熙凤、秦可卿。我们分析一下她们的家庭门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秦可卿的父亲是国子监司业。在明清政治中,和文化最相关的两个部门第一是翰林院,主管修史。第二大概就是国子监了。贾家三个媳妇中,居然有两个的家庭背景与国子监相关。可见,武人出身的贵族家庭,通过与文化望族结亲以改变家庭状况的现象是有,并且是很多的。但是,对于宝黛爱情中,这样的评论就不太全面了。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问题是,就算是林家在官场上仍有影响力。但是,这对林黛玉来说,没有任何用处。我们可以用《红楼梦》本身的情节来证明。
香菱的父亲是对贾雨村有恩的。许多评论的人说,贾雨村知道了香菱的身世之后不救她是忘恩负义。这纯属胡说。但从这件事上来看。贾雨村知道了香菱身份的时候,香菱的身份不是被人贩子收养的弃婴,而是大富豪薛蟠的小妾。试问,贾雨村如何救她?是把她判给人贩子继续收养,还是判给冯渊家去做未亡人?显然,留在薛家是最好的。非诚勿扰的女嘉宾不也说过吗?宁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香菱已经坐在宝马上哭了。这样的幸福生活贾雨村怎么能给破坏掉呢?所以,香菱不是贾雨村能帮得了的。同理,林家就算有门生故吏,对林黛玉的婚姻上,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因为,论不到他们说话的份上。
香菱也好,林黛玉也好,她们的悲剧都是命运之悲剧。不是某一个凭自身好恶就能改变的。如果是那样,《红楼梦》就没有那么深广的意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