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钗中为什么独李纨有名有字?

其他女子皆乳名。黛玉虽字颦颦,也是宝玉胡起的,并非父母取名。其他女孩不说也想必是乳名,古代女子地位如此,出嫁前有乳名,出嫁后就变成了某氏。为什么独李纨有名亦有字?

首先说一下,这个问题问的可能不太准确。金陵十二钗中,因为在这十二人中,除了李纨之外,还有一个应该是有字的。秦可卿,应该也是有字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的时候,警幻仙姑把她的妹妹许给宝玉的时候说:“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与汝。”可见,秦可卿是有字的。但我这里之所以用了应该或许之类的词。是因为在同一回,宝玉在梦中喊“可卿救我”的时候,秦可卿的内现表现是纳闷:“我的小名,这里从无人知道。他如何得知,在梦中叫出来?”由此可能是,“兼美、可卿”是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做神仙的名字,下世为人时,只以“可卿”做了小名,也未可知。我觉得,这个地方,索隐派们大概可以拿来做做文章了。我个人觉得,秦可卿应该算是有名有字的。

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中国姓名的文化先大体捋一下。再根据《红楼梦》当时的情况分析一下,自然可以得出结论来。

姓名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符号,是一个社会认同标杆。有了姓名,别人就可以知道你是谁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姓和名组成一个对人的称呼。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名字”。但叫“名字”其实是不准确的。在中国文化里,姓是姓,名是名,字是字。三个部分是有不同含义的。大概情况是,姓是家族传承下来的。以男性血缘为准。特殊情况除外。名是出生后所取,父母或家人称呼用的。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名,大概就是乳名,长大后,走入社会,别人称呼你的时候,就不能用小名,便取个字,这个字,和名的意义是相关的。比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甫字的意义就是美。王安石,字介甫,介是硬的意思,甫是美德,石头的德就是硬。

按古代的礼仪,男子成年之后,要举行冠礼,以示成年。可以结婚生孩子了。女子成年叫和、及笄,把头发扎起来,我小时候不一样,表示可以结婚了。及笄之后,就叫待字闺中,等待出嫁了。这时,为了表现尊重,就不能叫乳名,就在取字了。说白了,“名”和“字”的区别,就是民间所说的大名和小名的区别。但是,中国传统社会可以简单分成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有文化的,读书识字的。一个层次,是不识字的。识字的文化阶层,他们的小名和大名之分,就是名和字。而不识字的阶层,可能有字,也可能终生无字。就有个名就行了。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臂》里有个人物叫“哑巴”,他姓孙,后来当了兵,领导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孙不言”。这个孙不言就是大号,类似于所谓的字。《大宅门》里有个“郑老屁”,他姓郑名老屁。大名小名都一样。也就是别人对他的称呼。不用太讲究。

别人对一个人称呼的习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有大体的规律,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前秦和汉之后称呼的习惯是不一样。比如孔父嘉,是孔子的先祖,子姓,“孔父”是字,“嘉”是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但到汉之后,字就放在名之后了。比如曹丕《典论论文》中有,鲁国孔融文举、王粲仲宣,孔是姓,融是名,文举是字。

关于姓名称呼的历史明白了,再看《红楼梦》的具体情况就容易明白了。按规矩,女子在结婚之前是无字的。只有到了及笄的年龄之后,才会有字。所以,十二钗中,李纨、王熙凤、秦可卿都是可以有字的。其它的都无字。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但现实的情况,正如我上边说的。把名和字分的清清楚楚的。一般是有文化的,讲究的人。也有不讲究的。讲究与不讲究的差别,只和文化相关,与财富地位无关。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析了。

十二钗中三个媳妇中,李纨是确定有字的。书中说她是金陵名宦之女,父亲叫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这个官类很像今天的文化部长。这绝对是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无论何事,肯定都中规规矩矩的。还有一个问题,没文化的家庭不取字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文化,不会取。也就算了,反正也没用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元末张士诚。自己不会取名字,请别人帮忙。给他取了个“士诚”听着很不错,可是读过书的都知道,它隐藏了一个“小人”的话头。“士诚小人也”。

李纨的名字隐含的是女德的内容,纺织井臼,相夫教子。所以字“宫裁”。李纨虽然从小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但是,她的文化水平还是很高的。有的人或许会说,在大观园做诗的时候,也没见李纨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其实这正是《红楼梦》的厉害之处。李纨是个寡妇。必须清心寡欲才能坚持下去。我们知道,做诗是要动真感情的。越有真情实感,越能感动人。所以,李纨不做诗,对她自己来说,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李纨评定诗歌的水平,绝对是一流的。这一点,读过书的,都知道。

秦可卿被刘心武老师搞成一门学问了。抛开高深的学问,简单来说,她也是来自文化家庭。她的父亲也是国子监司业。也是文化部的干部。她有字也是正常的。从李纨和秦可卿的身上,可以看出贾家这样的以武功起家的大族,通过与文化人结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用心。

王熙凤出身于王家,与贾家一样,也是武人出身。她的熙凤二字到底是名,还是字,书中没有明确交代。大概也算不得什么重要的事情。

下面再说姑娘们了,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以及贾家的三个姑娘,她们都是有名字的。至于字,按当时的情况来说,应该是有也可,无也可。并没有一条规定女子必须有字的。林黛玉到贾府的时候,贾宝玉问她:“妹妹可曾有字?”当林黛玉说没有的时候,贾宝玉便为其杜撰了一个颦颦的字。这个情节说明了一个问题。名和字的区别,在古礼中,可能是很重要的。可是,到了后代,在民间的很多时候,名和字合而为一了,正如姓和氏的合并一样。但是,一些古板的学问家还是很固执的坚持旧礼。大多数清况下,人们已经不是很重视了。特别是在女性的身上。元春贵为娘娘,同样没说她有字。

所以,我的结论是,李纨有字,正是她身份的一个重要信息,这与她的家庭出身教养有关。同时,也与她最后的结局有关。假如她不是出身于一个古板的坚信传统文化的家庭,她就不会那么坚定的奉行女德,没有对女德的奉行,也就不能把她的儿子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材。没有儿子的出人头地,也就没有她凤冠霞帔的结局。至于这样的人生是喜剧还是悲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