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据南怀瑾《论语别裁》中说,孔子的母亲是姓颜氏,而颜回大概与孔子的母亲是本家。这大概是孔子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颜回聪明好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与孔子的思想以及人生态度相契合。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论语》有一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贡说:“你觉得你与颜回两人谁更好一些?”子贡在孔子的弟子中,也是很有名的。孔子曾说他“汝器也。”也就是说他很成器。他所成的那个“器”是“宗庙瑚琏”。而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也是这样称赞自己为国捐躯的侄子的。就是这样一个子贡(端木赐)面对孔子的提问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想明白十点,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听了子贡的回答之后,居然也说:“是的是的,我也觉得你比他差那么一点。”你看,孔子对颜回的喜爱是不加掩饰的。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吾与汝弗与也”的解释与通行解释不同,他解为“我和你(子贡)一样都不如颜回。”这样的解释我虽不态认同,但理上也是通的。更说明了孔子的情感。
论语中关于颜回的有很多处,大都是赞扬他的。比如“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等,可见,颜回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他身上体现的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具体化。
“颜回坐忘”这个故事,这是出于儒家典籍。而是出于被归于道家学派的庄子。而“颜回”二字,一般情况下也不直接和“坐忘”联系在一起。比如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有昆仑山坐忘峰。这里的“坐忘”,正是庄子的《大宗师》。连同其中的人物杨逍、范遥,也是出于庄子的《逍遥游》。
颜回坐忘的故事,十有八九是庄子编出来的。大概其事与颜回没有太大关系。颜回只不过是庄子讲故事的道具而已。正因此,大家说起“坐忘”之时,一般不会很直接的把他与颜回联系起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颜回坐忘”的故事在《大宗师》中是怎样的。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开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这段对话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颜回。颜回对孔说:“老师,我觉得这段时间我进步了。”孔子问:“说说,你哪儿进步了?”颜回说:“我把仁义什么的都忘了。”孔子说:“不错。可是,你的进步还不够啊!”过了几天之后,颜回又说:“老师,我把礼乐也忘记了。”孔子说:“挺好挺好,但你忘的还不够。”
看了这个文章,你就会发现,对话的这两个人虽然名之曰孔子、颜回,其实他们对答时所说的话,根本不是孔子的话。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礼乐”,孔子最重视的也是“仁”。假如孔子的学生真的跟孔子说:“仁义礼乐”这些全忘记了。孔子会表扬他说“不错”吗?显然是不会的。这里所说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观点,而是庄子的观点。不过是拿孔子当个道具罢了。
最后,颜回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已经超越于孔子的境界了。这时,孔子露出惊奇不安的神色问:“到底什么是坐忘呢?”颜回解释说:“堕身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意思是说,强健的身体我也不要了,聪明才智也不重视了,离开了身体的羁绊,与道相通,忘却生死,顺其自然。这种境界就是“坐忘”。这种生命的体验,应该是道家所追求的。
孔子听了颜回的解释感叹说:“人与大道统一,达到大同的境界,那么就没有了好恶之分。也就不会去争执了。懂得了变化的道理,就不会被所谓的常理所困扰。颜回啊,你果然是很厉害,老师都要向你学习啊。”
庄子以虚拟的孔子的赞美,来抬高自己的学术观点。做法是非常聪明的。我怀疑南怀瑾就是受了这篇文章的影响,才认为孔子对子贡说,自己也不如颜回的。但这里的观点,决不是孔子的。孔子的观点,与此差别是很大的。
比如仁义二字。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个小孩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这时,一个大人过来把他扶了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灰,哄哄他让他不要哭了。大人把小孩子扶起来,是出于对他的爱,这种爱就是“仁”。去把小孩子扶起来的行为,就是“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义是主动承担责任。儒家是最提倡仁义的。所以,见到小孩子摔倒了,是要去扶的。
可是道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如果小孩子摔倒了,就应该自己爬起来。大人不应该去扶他。假如你去扶他,他自己就爬不起来。自己爬起来,是顺其自然。是正确的成长过程。如果以仁义的名义去扶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坐忘”的境界,不是很好理解。金庸在《依天屠龙记》中的诠释应该是比较到位的。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时,体现出的就是“坐忘”的境界。把所有招式忘了之后,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不得不说,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坐忘”,一般的解释是,端坐静心,物我两忘。这样的解释,还是有点玄妙。其实在庄子的那段文学中,已经表达出来了。一开始,忘的是仁义,忘的是礼乐。最后的时候,难忘的是什么都忘了。这大概才是真正的物我两忘,同于大通。但这不是儒家的追求。这是出世的哲学,儒家是入世的。但在入世受挫的情况下,道家思想无疑是安抚心灵最好的药方。所以,后世的儒家大多是儒释道三家都通的。话扯远了。就此打住。
如有理解和解释不对的地方,请方家指正。
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你们不觉得“颜回坐忘”这个故事很诡异吗?
孔子的最得意门生呢,颜回,七十二贤人之首,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被称为“复圣”,孔子都想做他的管家的人……就是这么一个秉承孔子学问,尊师重道,儒学的忠实的传承者和学习者,他的故事出现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有趣的是“颜回坐忘”这个故事,字里行间的都在表达“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真的没有人觉得这件事情奇怪吗?
虽说,道家思想是流淌在华夏文明中骨血里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且儒道本是同根之源,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景色。但是,这不代表,庄生就认同了儒家的仁义礼乐,也不代表颜回又或者孔老夫子也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啊!这则故事中所呈现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立场、思想观点,和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所以说,颜回坐忘这个故事,应该是道家后人借用了儒家人物,阐述自家观点,顺便提升自家立场的一个充满心机的“绯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庄子》蹭了孔子和颜回的热度。当然《庄子》中的故事不见得就是庄子所说所写,自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很多都是后人编纂修改以后的,就连《道德经》都是百家言大集合,更遑论《庄子》了。
从孔子和颜回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这则寓言故事真实的中心思想是在教人忘乎礼乐仁义,与自然大道相同,这样就能到达圣贤的境界。这个中心思想个儒家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倒是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异曲同工。所以说,“颜回坐忘”这则故事是典型的宣传道家思想的寓言故事,至于孔子、颜回,也就是借用而已。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其实无论儒道佛,在发展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教义的时候,都会借用比较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人或事做载体,这样比较利于传播,且有说服力,容易被接受。嗯,这就跟现在拍摄广告要找明星一样,利用的就是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见,古人早在我们之前就深谙“广告宣传”的奥义了。
以下是颜回坐忘故事的具体内容:
颜回兴高采烈的对孔子说,师傅,我最近又进步了。孔子就问了,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颜回说,我已经忘记仁义了。孔子也为徒弟高兴,但是孔子教诲颜回说,还可以,只是还不够。
又一天,颜回向孔子报告说,师傅,我又有进步了。孔子又问了,这次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颜回说,我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教诲颜回说,好呀,但是还不够。
后来又过了几天,颜回对孔子说,我师傅,我这次又进步了。孔子问,哪里进步了?颜回回答说,我“坐忘”了。孔子就问了,“坐忘”是什么意思。
颜回回答,我已经不拘泥于形体,不限于视觉和听力,抛开躯体和感知智慧,与大道相同,这就是“坐忘”。 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很是感慨,他说道,与万物相通没有偏好,顺应变化不滞于常理,你果然圣贤,我也要向你学习了。
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不知道!
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无论学习儒释道那一家,你若有门户之见,那一家你都不会入门!如果你能融会贯通,其三家根本绝无两样!皆修心以至其用,皆修一心,其用不一,与你我亦同一心,其用不一,故凡圣,善恶为其用不一,用其用之心无二!差别在于用!故明心以制用,而成凡圣!
而明心至用,有很多方法可以达到,故有很多教别,众生根器不一,机缘不同。就如同得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药!适药病除,药无好坏!适宜为益!不明儒家的人只以为只谈仁义道德!而不知其修心之法!只是你看不明而已!就如你看道家道德经你明白修法吗?庄子里你看到了吗?
"坐忘"很简单!只要你放的下一切,很容易达到!其实是无法的,放下就放下嘛!但又很难体会到,因为你放不下,所以就衍生出了很多方法,而千法万法只是让你为了让你放下,你放下达到"坐忘"的境界,并不是因为用方法!才会修习得到的!那都是你本有的!只是借助于方法,体验到而已!依然无住!不可得,不应住,无常!佛说我所法如筏喻者!过河用之!到岸弃之!筏非岸,不可用而不放,亦渡河不可不用!岸亦非因筏而有!达岸亦不离筏!
我们平常不是散乱就是昏沉,被欲望所缠!放不下静不了!所以有些境界体会不到!"坐忘"的境界很有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形如死灰,其觉明明了了!那种感觉就像镜子映物,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什么都知道!什么又都不知道!那种境界里听到别人说话,只觉其声不辩其意,听一字忘一字.视而见其形而不知其物何!刚体会到时,但很难保持,自己会感觉很奇怪,一旦动念便出此定,慢慢能听声辩意!但这不是道!也无奇特!这就是"中庸"的"中"(四声),六祖言,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你本来真面目?但你能不思吗?发而皆以"中"节之!此和之!至中和,契而庸之!庸者用也!悟后而用!此一句戒定慧具足!不过成圣之法而已!契道之法!还不到家!
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孔子之说为人道称之为德。颜回真正明白了德是什么,做到了顺其自然。
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从心所欲,不逾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