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你赞同吗,为什么?
大学生支教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到贫困地区支援教育的行为。或者是应界毕业大学生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贫困地区教育计划,去这些地区支援教育的行为。国家的政策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大学生们的涌跃参与,为贫困地区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这些支教的大学生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刺激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应该说,大学支教活动开展这么多年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做出了贡献。这一点,是不用置疑的。
但也不可否认,在浩浩荡荡的支教大军里,有些人是来做秀的。并不是真心的做公益。这篇文章对支教提出非议的,就是指这些人,他们是打着公益的旗号,来捞取个人好处的。这个行为,不会得到爱助者的认同。对受助者来说,确实是无意义的。
到贫困地区支教,是和贫困这一社会现象紧密相联的。教育为什么会落后,为什么需要别人的帮助,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贫困。所以,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是脱贫。随着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的打响。贫困人口日益减少。这些地区的教育状况也会随之改变。 在贫困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是落后的,他们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的视野。这些短期的支教活动,或者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大学生们的到来,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甚至是老师,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会对他们的心里产生震动,鼓舞他们努力学习的士气。可是,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了。随着贫困人口的越来越少,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过去许多相对贫困的地区,也不再闭塞了。他们也有了解外面社会的渠道。这时,短期的支教活动,给当地的学生们带不来太多的实惠。孩子们对此不再感兴趣,也是可以理解的。
个人觉得,现在参与支教的学生,他们在活动中得到的锻炼和收获,远远大于当地孩子们的收获。当参与者们进行了十天八天的支教,为自己的高尚行为,以及参与公益的善心感动的泪流满面的时候。当地的孩子们对此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因为,这和他们确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看到网上有篇文章是批驳这个帖子的。这是一个参与了支教行动的大学生写的。他的观点无非是两点,一,他们是真诚为了孩子们做奉献的。二,当地的老师水平差,教育理念差。他们为孩子们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这些孩子们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当然不怀疑这个大学生的真诚。可是,这种以救世主姿态出现的所谓“支教”,恰恰是这些参与者们身上的最大缺陷。贫困地区坚持教学的老师,或许他们的水平不高,可是,他们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在贫困地区,为孩子们教书,仅仅是这一点,就比所有短期支教者,不知高尚了多少倍。 那些试图给学生们传输先进理念,并且努力证明学生们原先的老师水平低下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教育是百年大计,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循序渐进的。如果你能留下来长期教下去,你可以在孩子们的身上,灌输你的先进理念。可是,你把孩子原先老师的形象搞垮了。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不行。你走了之后,孩子们还怎么能安心的上学?这不是搞事吗?
个人觉得,支教当然是一个好事,但并不是所有的好事都能办好了。“支教”的前一个字“支”,是支援的意思,所谓支援,就是别人有需要的时候,请你帮帮忙。如果别人没有需要,硬要去支援,就有些自作多情了。 这个帖子的出现,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随着贫困的消除。教育的发展,教师也不再稀缺。现在,乡村教师的水平,也不像过去那样低了。而且,当老师,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会教的。学习成绩好的,未必就是好老师。
支教当然是好事,所以,为了提倡,国家也给予支教者一定的好处。为了得到这些好处而进行的所谓支教,让人生厌,也就很正常了。当然,那些真正热爱教育,长期在贫困地区支教的行为,自然会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敬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