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之所以很穷,是不是因为文人被所处的时代不理解,而后世才发现其价值,作品才被吟唱?
文人很穷的说法并不完全成立。举个例子就很容易说明。三曹父子都是文人,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以及宋徽宗也是标准的文人,王维、白居易是文人,蔡京、秦桧也是文人。这些文人们非但不穷,而且很富。当然,文人也有很穷的,比如蒲松龄,曹雪芹。
文人不被当时所理解,而后世才发现其价值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明末的大思想家李贽,就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理解。他所提倡的女人也可以上学受教育,男女平等的思想,是有思想解放意义的。可是却不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被骂为妖言惑众,蛊惑人心。七十多岁的时候被逮捕入狱。因绝望而自杀。
在李贽去世三百多年后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才有了女子可以进入受教育的学校,才有了婚姻可以自己选择的思想。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李贽虽然不算富,但也决不穷。
还有一个在当代文名不盛,被后世越来越推崇的人物是陶渊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王国维誉为诗歌“无我之境”的代表。他的诗歌,也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之一。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并不被他当时的人所看重。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其一,与当时的文风有关系。我们知道六朝推崇华丽的文辞,而那时的文体是骈体。如果对骈文没有概念,那么,读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就能明的此种文体语言之华美。而陶渊明诗文中体现出的澹泊从容的气象,与此种文风是格格不入的。当魏晋士人们咬文嚼字,骈四俪六的谈玄论道,陶渊明不合时宜的来一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肯定是不会讨喜的。
其二,所谓文坛,其实是有个圈子的。挤进圈子内,就算水平不行,在大家的互相吹捧之下,也会身价百倍。而这个圈子肯定是处身社会上层,而非下层。像陶渊明这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原贫穷,也不做官的人,恐怕很难得到主流的待见。
中唐之后的诗文改革运动,摈弃了六朝骈丽文风,陶渊明这种天然真纯的风格,才慢慢得到人们的重视。陶渊明的例子,基本符合了题主的设定。
这个问题有个隐含的逻辑,文人的文学才能是应该给文人带来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这个逻辑也不完全成立。文人若不穷,一是能当官,二是能经商。现代的文人是可以经商的,比如余秋雨,先写书挣点钱,再在徐家汇投点资,轻轻松松的就成了富家翁。这在现代是可以的,在古代却很少,除了陶朱公、吕不韦等少数文人可以出入政商两界,大部分文人想要不穷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比如汉代的来买臣,宋代的吕蒙正。
杜甫有个名句:“文章憎命达”,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文学才能越出众,文学成就越高,命运就会越坎坷,越做不了官。这句话也成为后世文人自嘲的常用之语,引来无数命运不济的文人的感慨。
人们说起这些人的,常常会说他们怀才不遇,并因此痛恨社会黑暗,世道不公。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文人所重,是文学才能,它与政治才能是不同的。而当官首重的是政治才能。还以杜甫为例,他一生没做大官。在四川的时候,他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僚。严武和杜甫谁更有才?论文学才能,当然是杜甫厉害,可是论政治才能,严武比杜甫高多了。文人有感人的文学作品,必须对社会有深刻的体验,思想深刻,反应敏感。而政治家应该是喜怒不形于色,大度包容。因此,文学家文人与政治家官员是根本不同的两种动物。文学才能特别突出的人一般很难当到高官。是有道理的。
杜甫给严武当幕僚的时候,曾说过一句名言:“严挺之竟有是儿”。严挺之是杜甫的领导与东家严武的父亲,当过宰相。严家与杜家大概有点世交的关系,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以及父亲杜闲,都在朝廷做过官。可是杜甫以辈的口吻与领导讲话,可见情商不高。而严武对此不以为意,也体现了政治家与文人的不同。从这点也能知道,为什么严武死后,杜甫找工作那么困难。
像杜甫这样穷的,并非当世不理解,而是性格使然。当然也与时代有关,如果当年有稿费的话,杜甫一定不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