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德」要把德字那一横放到明字那里去呢?
“眀徳”这种写法,在古代是正常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明德”二字的异体字。应该不存在什么特殊意义,也不是把德字的一横去掉而加在明字上。有个书法作品“风流宛在”,把流字头顶上的一点拿掉,放于“在”字的右下角,喻意“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移动的是“点”,在这里不适用。勉强说成德行少一些,明白多一些,意思上不通。中国人所谓“少德”绝对是骂人的话。所以,事情没那么复杂,这就是两个异体字。
“明”在甲骨文中是“日“和“月“的象形,合在一起就是“明”。意即,当太阳或月亮出来的时候,事物就能看“明”了。可是在篆书中,“明“字的写法不太一样,这大概反映了周人与殷商对明的理解不同。篆书中不是日月为明,而是一个“囧”字加一个“月”字,是为“明”。
“囧”这个字的本意是窗子,远古的窗子是没有窗扇的,方框“八”与弯勾,就是窗棂的象形,当汉字发展到楷书的时候,相同意思的一个字,根据造字的不同,变成了相同意思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异体字。
甲骨文的“日“字从圆圈内点一点,变成楷书方折的“日”。篆书的“囧”,这个窗子的窗棂从原来的弯曲状态变成直的之后,“囧“变成了“目",形成另一个“眀”字。这个异体字看似“目”字旁,其实和眼睛没关系,它的文字学来源是表示窗户的囧。这个“眀“的意思是,月光从窗户里照进来就是明。为什么不用日光照进窗户表示呢?因为夜晚月光的有无于明暗的对比更明显。
“ 明”字讲明白了,德字就容易讲了,先看个图吧。
金文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篆书的德字,心上是有一横的。很明显,“德”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而“徳”是由金文演化而来的。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我们上学的规定以德为标准而已。
看到有人解释“明”字的“月”字旁为“肉”,肯定是不对的。肉字发展为偏傍后变成了月,比如:肩膀、胳膊等的月字都是肉字。可是,并非全部的“月”都是“肉”,又些就是月字本身。比如这里讨论的“明”字,基本与“肉”无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