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么?
现在主流的观点,应该会认为这句话体现了封建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毕竟“棍棒教子”体现出的不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但我还是认为,这句话做为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宝,当然是有问题的,但也不能说它就没有一点道理。
现在的情况下,如果谁还敢说打孩子,那向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具有平等民主等思想的社会进步人士立马会对你群起而攻之。所以,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之下,如果谁敢说孩子其实是可以打的。恐怕是要有点勇气,冒点风险的。
我承认,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可是,做为一个教育者,当有能的方式用完了之后,无能的方式,用一用,也未尝不可。首先声明一下,认为可以使用这种无能方式的,仅限于孩子的家长,不包括老师。老师毕竟只是一种职业,不必对孩子付完全的责任,如果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使用了法律没有赋予你的惩戒权,最后面临着被家长责骂,社会批评,自己工作被调离的风险,去尽一个本可以不必去实施的职责,是很没意义的。所以,我觉复得做为家长,必要的时候,动动手,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过。
中国有句古话,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觉得在教育中,是可以引导与惩戒相结合的。当和风细雨的引导不起作用的时候,适当的惩戒,也未必不可以用。只是,动武的作法,不能做为常态,偶一用之则可。如果经常用,就成为家庭暴力了。现在反对打骂孩子的,所反对的就是这种情况。孙子兵法,不也说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理是否也可以说,打孩子者,家之大事,不可不慎也。
动武,或是打架本是人生中常见的现实,当我们一味的说,不能打架的时候,是否把打架这一事情弄得变味了。当我们要求好孩子都不打架的时候,那么坏孩子欺负人的时候,我们应不应该还手,就成了一个问题。前些时间,在网上看到校园霸凌视频的时候,我就想,这些被打的孩子,难道他们不会还手吗?他们的懦弱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霸凌现象的产生?这恐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小男生经常过来招惹女儿。一会儿过来拉一下衣服,一会儿过来摸摸脑袋。搞得女儿烦不胜烦。回家来向我诉苦,我告诉她说,这个小孩可能是因为喜欢你才这样做的。你可以告诉他,你不喜欢这样。如果他再这样下去,你就不客气了。过了几天,女儿还是为这事烦恼。虽然说了不客气,可是两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不客气。见女儿实在是烦的不行了。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个小孩再这样,你就动手吧!第二天,女儿回来的时候,烦恼消失了。原因是这个小子又来烦女儿的时候,被女儿打了一个耳光。那小子挨了打之后,愣了半天说,“你还真打呀?”女儿说:“可不真打咋的!”从此之后,这个小男孩,再不这样了。
家长打孩子,在现在的情况下,已经是很少了。不到万不得一的时候,当然不能打。偶一用之,未尝不可。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有一个打孩子的情节,江德福的儿子江建国打了烈士的儿子,被人家的母亲找上门来。从来不打孩子的江德福发怒了,把儿子江建国好一顿打。在这一过程中,一向护犊子的妈妈和姑姑也只有眼睁睁看孩子挨打的份。我相信若干年后江建国想起这顿打的时候,会感激自己的父亲的。因为通过这顿打,他起码可以终生不忘两件事,一是不可恃强凌弱欺负人。二是要有所敬畏,烈士的子女不能打,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假如李天一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一顿打,可能人生的结局或许不同。
这个问题问的是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看法。可以这样说,孝子肯定不是打出来的。可是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惩戒手段,其结果未必就能尽如人意。孝子未必都挨过打,但其中很多可能挨过打。不打又能教育好孩子,当然是最好的。可是做为父母如果自己不掌握良好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社会又剥夺了他惩戒的权力,那还怎么当父母呢?
当然,惩戒的前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教育的目的。不负责任的拿孩子出气的家庭暴力不在此列。
你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么?
棍棒底下不但不能出孝子,反而会出仵逆。因为肉体的伤害触及不了心灵,反而加剧孩子的反抗与拒绝。久而久之,感情淡漠了,心灵麻木了,甚至父子关系都要决裂了。
你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么?
你好,我是青岛备忘录,感谢关系[送心]
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问题都不愿意告诉自己的父母,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棍棒教育的恶果,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根本不敢将事情告知父母,否则迎来自己的又是一顿打骂,而即使努力学习取得了进步也可能得不到父母的鼓励,而如果学习退步了的话却得不到安慰,反而是无情的打骂!有些学生甚至坦言不敢回家!这种只罚不赏的教育方式实在不适应如今的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们哪一个不是精通‘打个巴掌给个枣’的御人之术!在和孩子交心的过程中,家长们必须建立起一套奖罚措施,让孩子认清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而棍棒只能作为威慑力的存在,用得多了效果就没了,最后带给孩子的将不是恐惧而是怨恨!
你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么?
绝对不认同。过去有一句老子英雄儿好汉。这是什么道理?就是老子(父亲)的英雄做为,时刻影响着儿子。我的儿子,从小长到大,我沒有捅他一手指头。我的这个“不做为",不仅仅能用爱,能解释的了的。我儿子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非`常听话。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并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电脑软件合格证书。、
你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么?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谈论这个话题,感觉挺应景的。真心希望孩子们,家长们都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把这个关乎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儿讨论清楚。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最初的溺爱教育下,盲目引进西方的快乐成长教育理念,家长们培养出了一批批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一点挫折的“小皇帝”、“小公主”。让人们总是感叹“迷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又出现了一种反潮流而行的教育模式:“凶狠教育”。即或是父亲或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凶狠,管教极其严厉,教育的方式也以体罚教育为主。一批“狼爸”“虎妈”纷纷涌现出来——“狼爸”萧百佑,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虎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结果把孩子送进哈佛。他们这么一出名,家长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于是纷纷效仿。真实这里掩盖了一个大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德育”和“才智”是教育的两大主题。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混为一谈,就比如前文的“狼爸”、“虎妈”的教育确实收获了孩子们“才智”方面的成果,但并没丝毫的信息反馈孩子们“德育”方面的进展!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偏向于“德育”方面,我们并不是说“棍棒底下出才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千年古训究竟对还是不对?在这个比较敏感的日子,我还真是不好正面回答。现代所谓教育砖家要么动辄拿着《青少年保护法》和家庭暴力来说事儿,要么就说外国人采用的鼓励教育与中国无法接轨。其实这都是说大话的说言范式下掩盖他们对老祖宗智慧的无知!古人的“打”,不是用巴掌扇,用脚踹,更不是随手拿过一个物件如笤帚疙瘩、衣服架子、铅笔盒子、课本等,而是有专门的惩戒工具:戒尺、杖、家法之类。而且也不是随手就打,而是按照家规、家法、私塾规矩等,犯了哪一条,打几下。
清朝人崔学古《幼训·爱养》就提出了一种方案——他认为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尽量教导,用好言劝谕,如果“徒事呵斥而扑责”,“不惟无益,且有损”。至于八九岁的孩子,则“或可用威”,如果劝谕不能收效,可“略用教笞”,不过此法“在一两月或半年一用”才能奏效,因为"若久用不止,则彼习以为常,必致耻心丧尽,顽钝不悛(quan)。大白话:不解释了,如果老是打骂孩子,孩子的廉耻心丢失,自尊心全无,可能变成顽固不讲理,或者迟钝之人。
所以,“棍棒“是一种惩戒,不是随意打骂!实施惩戒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真心悔改,愿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甘心情愿接受惩罚。这种惩戒是教育的底线,没有惩戒的教育是没有底线的教育。没有底线的孩子,人性会越来越少,动物性会越来越多,因而害人害己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棍棒出孝子,溺爱多败儿”,惩戒教育做的再怎么不好,在孩子的“德育“培养方面也比溺爱放任不教育要好得多吧!
你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么?
几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有什么不好吗?真金在怎么炼也是金子!石头变不了宝石!古人杰出人物少吗?英雄少吗?推动社会进步少吗?一点不少!就是我们现在的发展,也是在先人社会基础之上的!用现在的孩子和青年和古人比一下就知道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