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主题曲是杨慎的《临江仙》而不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演义》主题曲应指电视剧中杨洪基主唱的主题曲,这就很简单了。因为杨慎的《临江仙》被罗贯中做为小说的开篇词用了,打开小说《三国演义》未进入正文之前,先出现的就是这首词。拍电视的时候,直接拿来作为主题曲就再自然不过了。

题主这儿所问之意,应该不是主题曲,而是问小说的开篇词。之所以把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杨慎的《临江仙》来比较,大概是因为二人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这两首作品也有某些相关之处。

杨慎此人,明史本传说他“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也就是说,他是后世公认的明朝第一才子。他的明武宗正德元年的状元,他的父亲是当朝首辅杨廷和。嘉靖年间因议大礼之故,得罪嘉靖,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他的一生经历与苏东坡确实很象。

苏东坡是公认的宋朝第一才子,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无人可比。他二人都是一生犯小人,身负大才却不被任用。个人觉得,杨慎虽是大明王朝第一才子,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来看,应该是比苏东坡低些的,既然这样,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被杨慎的《临江仙》pk掉了呢?下面从两首词的内容上比较一下,就明的了。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只要读过几天书,大概没有不会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而且这词里也明确写了“三国周郎赤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不正是三国故事吗?但是仔细读这首词就会发现,作品表达的情感并不是对历史的感慨,它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个人情怀。周瑜的提起是因为看到赤壁而引起的。

杨慎的《临江仙》就不一样了。明白的说,这首词写作的本意就是来对历史发表感慨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杨慎写的《廿一史弹词》中的一首,《廿一史弹词》原名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这种文学形式,其实就是给古代那些说书讲历史的人开篇时写些评论。为了吸引听众,开篇都要写的文词优美,合辙压韵。因为说书弹词是传播正统观念的一个形式,所以,很多有名文人都参与了创作。杨慎的《廿一史弹词》被称为后世弹词之祖。这一首是其中的第三段《说秦汉》,很明显是讲说秦汉史之前的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段之中表达的完全是人们面对历史,回看历史时所抱持的一种心态。没有具体的人和事,却更具历史的沧桑之感,更能表现情感的普遍性。

现在,我们可以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了。罗贯中为什么用《临江仙》而不用《赤壁怀古》了。

罗贯中建了一座叫《三国演义》的房子,基本建好了,只要装上最后一扇窗子就大功告成了。现在他手上有一扇从杨慎家拆来的窗子叫《临江仙》,另有一扇从苏东坡家拆来的门叫《念奴娇》,如果你是罗贯中,你选那个呢?当然是窗子了。

所以,在这样的pk中,苏东坡输了。可这和诗词水平,文学水平都没关系。不是两类题材,无法比。

杨慎写的这一组作品,在后世的历史演义小说中被大量引用。不只是《三国演义》而己。我们在欣赏一下《廿一史弹词》第一段总说的《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怎么样?是不是和临江仙的风格很像。

《三国演义》中没有出现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罗贯中与苏东坡的历史观不同。苏东坡肯定的赤壁之战的英雄是周瑜,这是客观事实。而罗贯中因尊刘的原因,更突出诸葛亮,所以书中引用了杜牧的同名诗:持戟沉沙铁末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因《三国演义》中写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轻轻松松的就把功劳记到诸葛亮的头上了。

杜牧之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周瑜的成功有天助的意味。经罗贯中的改造,天助变成诸葛亮之助了。这些与此题好像有点远了,就此打住。

(补充说明:昨晚回答了这个问题后,经网友提醒才记起罗贯中生活在明早期,杨慎生活在明后期,那为什么明早期的小说中,出现了后期人物的诗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后来的出版者加入的。与罗贯中没有关系。如果把上文中的“罗贯中“理解成出版者,或是后世的加工者,不影响文意表达。这种情况在小说史上有很多。比如《红楼梦》就有很多版本,许多内容弄不清是曹雪芹的原笔,还是后加的。《金瓶梅》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小说本,是张竹坡评点的,一个是词话本。词话本每回正文之前,都有评论本回内容的诗词韵文,这与《三国演义》开篇词的情况类似。此说明,并向提出问题的朋友致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