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为什么要提拔何伟?
扯点闲篇。
人在江湖混,难免会有争斗,大多数争斗归结起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为名,一是为利。而名又可获利,利又可取名,两者一而二,二而一,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姜昆为何提拔何云伟?欣赏呗!欣赏一个人就提拔他帮助他,这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提起何云伟,人们自然想起了他与郭德纲的恩恩怨怨,于是姜昆提拔何云伟这事,又把姜昆与郭德纲联系在一起。姜昆与郭德纲有个人恩怨吗?我想没有。可是人们总会有意无意之间把他们放在对之的两个方面,其原因就是他们是同一门艺术的传承者。所谓同行是冤家。前两天在网上看到北大教授孔庆东的评论,他认为姜昆的艺术水平比不上郭德纲。相声有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在学地方戏,以及各类曲艺形式,唱太平歌词等方面,郭德纲的专业水平是远远高于姜昆的。但把姜昆贬的一文不值,似乎就有点过分了。毕竟姜昆说与逗的功力也是很强的,而且姜昆这些年来为了相声的发展,一直在努力,虽然取得的成果没有郭德纲大,但他为相声事业所做的努力是不应被抹煞的。
我觉得,郭德纲的相声与姜昆的相声代表了相声艺术在现实中的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官方的形式,一种是群众形式,也可以说一种是庙堂形式,一种是江湖形式。
庙堂形式更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因为体制内的艺术要承载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它的内容必须要歌颂真善美,讽刺假恶丑。思想性的要求大大束缚了他的内容。
而江湖形式没有太多思想性的要求,他所注重的是娱乐性,让人高兴是它最主要的诉求,所以他的内容可以更广泛。更活泼更粗野,更平民化。
庙堂形式的相声由于在体制内,不存在吃饭之忧,所以在作品上可以精雕细琢,力求在欢乐之余,还要有营养,而江湖形式是糊口的手艺,必须把客人逗乐了,人家才会掏银子。正是这种不同,造成了两种形式的不同风格。
从相声的发展过程来看,江湖形式是其根本。候宝林大师解放前就是江湖艺人。郭德刚现在的形式与候大师当初的形式应该是差不多的。郭德纲本人也是在整理了六百多段传统相声的基础上达到现在的艺术成就的。解放后,候宝林进入体制内,成为人民艺术家,对相声旧的形式进行了改造,剔除了其中粗俗部分,使得相声从江湖之远走向庙堂之间,而建国初期对旧社会的批评与新社会的歌颂,为相声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艺术家。
从候宝林到马季,我觉得相声中传统的东西就少了一些,我指的是各种戏曲曲艺和太平歌词等,到姜昆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相声失去了江湖的根本,显示出明显衰落的迹象,姜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挽回颓势。这个时候,郭德刚来了,他从整理传统相声入手,重回江湖之中,凭着艰苦的努力,终于挽狂澜于既倒。为相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德纲的出现,打破了相声界原有的格局。使得原来体制内一家独大的格局变成了庙堂与江湖平分秋色的局面。这时,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就出现了。郭德纲前些年与媒体等产生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内人员,对江湖势力的压制。当然原因也不能完全归结为一方。江湖势力的桀骜不驯,很容易引起体制内的不满,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何云伟与曹云金等在这种情况之下,选择退出江湖,回归到体制之内,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姜昆提拔何云伟也不是什么挖墙角。毕竟何云伟离开郭德刚是自己的选择。
至于何云伟与郭德刚的恩怨,由他们自已去解决好了。我们没有必要去站队。我希望每位艺术家都能有优秀的艺术作品贡献给社会。
在这里,我还是称何云伟,没有按提问者的思路称何伟。因为我觉得,郭德刚固然可以收回云字,不承认何云伟是云字辈的徒弟,但自己叫什么名字,应是何云伟说了算。这正如一个儿子与父亲的关系闹僵了,父亲说,以后不准你姓我的姓,你不是我儿子。父亲可以这样说,但社会却未必一定当回事。如果跟着推波助澜,那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对当事人双方都未必是好事。所以,称何伟还是何云伟,我只关心本人的态度。
有一个与此类似的事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也曾与艺术大师常香玉产生龃龉,被剥夺“香玉”称号。多年之后的今天,她还是小香玉,而且她对豫剧的发展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郭德纲与徒弟们的恩怨,还是让他们自己处理好了。而姜昆为相声艺术选拔人才,也是无可厚非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